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产业的启发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产业的启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产业的启发

一、相关内涵界定

1.联系效应

前向联系主要指当地供应商为跨国公司子公司提供零部件,半成品或原材料的再加工等。若跨国公司对零部件等技术要求高于当地供应商,则当地供应商就会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后向联系主要指跨国公司为当地供应商建立生产性设施,为当地供应商在改善产品质量等提供技术支持,在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方面提供信息帮助,在组织管理上协助培训,并帮助当地供应商寻求新客户。

2.竞争效应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提供了竞争激励。跨国公司凭借其掌握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打破原来的市场均衡,使一些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最终使资源流向效率比较高的企业,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迫使当地企业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示范效应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成功以后,通过示范效应,为当地企业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当地企业通过对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新技术、新产品的模仿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三)产业竞争力———“新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不同于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以产业为出发点的中观层次的竞争力。1990年波特在《国际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钻石模型”,指出包括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辅助产业、战略和组织结构及市场竞争状态、机遇与政府行为的“六要素”是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来源。2007年周亚从分解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将产业竞争力重新划分为六个角度: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集群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持续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钻石模型”。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技术溢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一)当地的市场环境

国外实证研究表明:既非完全竞争,也非完全垄断,而是温和的寡头市场技术溢出效应最大。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具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跨国公司并购进入当地市场,提高了当地市场的竞争程度,技术溢出效应增大;另一种情况是跨国公司并购导致当地市场垄断程度提高,技术溢出效应不大。在经济技术较落后的国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跨国公司并购进入以后,一般起主导作用,就不会采用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即使有使用,也会严格加以控制,使技术溢出局限在母、子公司之间,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很小。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由于竞争悬殊,跨国公司的进入会使得当地企业丧失市场份额而境况更糟糕。

(二)当地企业技术吸收能力

当地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制约跨国并购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如果当地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面对并购压力方面,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比较好,能够通过积极学习和模仿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技术溢出效应较强;反之,如果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以后能够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由于技术相差径庭,不仅消化吸收不了,而且会丧失其原有的市场份额,最终使得当地的产业竞争力减弱。因此,如果当地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很强,跨国公司在当地开发或引进适合于当地的技术,就会与当地企业的吸纳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当地企业通过吸收技术溢出效应产生的成果会逐步提升当地的产业竞争力。性并购。鉴于每项技术都有其适用性,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关联性并购中。跨国公司的关联性并购会形成一个以核心技术为指导的相对稳定的技术联盟,在这个技术联盟里,核心技术是相通的,新技术比较容易渗透到相关业务领域,从而提高被并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并购双方核心技术关联度越高,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

(三)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类型

当技术被分为先进技术、传统成熟技术与过时技术时,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先进技术经跨国公司严加监管很难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传统成熟技术跨国公司则相对放松,甚至有时是主动转移;过时技术对当地企业而言本身也缺乏技术学习的吸引力。因此,单就先进程度与技术溢出之间的关系来讲,技术越先进,技术溢出的效应越差,技术溢出的时滞越长。从技术的内容来看,技术可以分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跨国公司通过资本密集型技术其强有力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占据绝对的优势,使得当地企业丧失市场份额,造成当地失业增多,几乎没有技术溢出效应;而跨国公司对劳动密集型技术应用需要吸收更多当地劳动力,通过对雇佣的劳动力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劳动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一旦这些劳动力流入当地企业就可以实现较高的技术溢出效应。

(四)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

跨国公司利用其核心技术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突破的诀窍,使当地企业在学习和模仿中难以破解,达到其技术控制的目的。鉴于跨国公司在核心技术部分采用技术锁定策略,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想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本国技术水平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先进技术溢出产生了“虚入效应”。

三、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技术溢出效应对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技术进步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技术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并由此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总体来说是有利的,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通过对华高新技术的输出,优化产业结构竞争力

在传统合资、合营企业中,外商带给中国企业的仅仅是一般的技术,而当前跨国公司的投资出现了新趋势,跨国并购带来了许多含金量比较高的技术,提高了技术溢出的质量,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竞争力。跨国公司并购以后,兴办了一些大型高新技术项目,带动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据统计,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的专利数约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三分之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形成的企业技术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资、合营企业。

2.在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的作用下,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提供了竞争激励。跨国公司凭借其掌握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打破原来的市场均衡,迫使当地企业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竞争力。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通过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示范效应,必然会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3.通过人员培训效应,增强产业持续竞争力

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产业持续竞争力重要前提,只有稳定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的存在,才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证产业竞争力得到持续、稳步的提升。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成功以后,一般更注重对并购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这些经过培训的员工流向其他企业或独自创业时,他们掌握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随之外流,从而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竞争力,当大部分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后,整个产业的持续竞争力也得到增强。

4.案例分析———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汽车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比较看好的产业。第一起跨国并购事件就发生在汽车产业,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大众与上汽集团合资,由于起步阶段国内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国上汽大众公司的技术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5年,外经贸部颁布《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掀起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中国汽车上市公司的浪潮。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跨越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有了显著提高,为创建自主品牌奠定了基础。据统计,2006年,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数就已经达到了66个,占乘用车品牌总数157的42.03%。一批汽车自主品牌的崛起证明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我国汽车产业产生了技术溢出的正效应。通过跨国并购的人员培训效应,我国汽车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

(二)消极影响

1.当地企业的技术研发对跨国公司形成技术的路径依赖

当被并购企业原有的研发活动不符合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时,跨国公司在并购活动结束后很可能终止这些研发活动,这不仅抑制了当地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的积极性,也会使当地企业对跨国公司形成长久的技术依赖,使其技术研发围绕着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进行技术辅助性开发,否则开发的技术不能在产业内应用。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操作系统,其他软件开发需要基于微软操作系统才能为市场所接受。

2.抑制当地企业自主创新前沿技术能力

新技术的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费用,当地企业由于缺乏前期市场开拓能力,对新技术的投入往往不够果断,新产品的研发比较缓慢,自主创新能力有限。跨国公司并购以后,技术研发主要是为自己全球战略服务的。当被并购企业原有的技术研发活动不符合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时,跨国公司在并购活动结束后很可能搁置这些技术研发活动,导致当地企业技术研发断层,这不利于当地企业研发能力的积累,再加上当地企业本身自主创新能力很有限,当地企业自主创新前沿技术积极性将大大受挫。

3.可能导致我国产业边缘化

由于跨国公司掌握着行业内比较先进的技术,跨国并购行为长期化将可能导致跨国公司主导我国的某一产业,长此以往,我国产业发展就会失去主动权,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其全球子公司之间的技术转移,产品交易等控制我国的市场,我国的产业将缩小成跨国公司全球产业的一个环节,产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4.案例分析———以饮料行业为例

跨国饮料企业,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有着先进管理经验和超前研发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其对我国饮料企业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通过并购、竞争将我国本土饮料企业挤出市场,被并购后的民族品牌往往是我国国内饮料产业的龙头企业,他们面临着品牌消失的风险。典型的例如可口可乐并购我国国内果汁市场的龙头老大汇源果汁,该并购由于涉及我国刚刚出台的《反垄断法》相关内容,因此,我国商务部2009年3月18日正式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据悉,这是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商务部具体阐述了未通过审查的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延伸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他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他企业参与果汁市场有效的竞争,破坏我国公平的饮料行业市场秩序,从而影响我国饮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林丽端 林子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