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以2003-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企业首次跨国并购行为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基于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衡量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跨国并购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而创新促进效应是否能够持续依赖于后续研发投入的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获取型并购企业通过加大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方面的研发力度,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本文结论对改进和完善企业跨国并购策略、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开展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跨国并购;创新效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日益活跃,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在经历前些年大量资金纷纷出海,盲目扩张的乱象之后,我国企业对跨国并购目标的选择也更为理性,“跨国并购的结构不断优化,有望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王碧珺,2016)。为进一步评估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活动提供借鉴参考。结合现有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拓展:(1)通过构建2003-2018年A股上市公司跨国并购数据库,验证了跨国并购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效率,有效识别出并购行为与企业生产率提升之间的因果效应,为研究跨国并购推动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2)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基于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PSM-DID),有效地克服了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性偏差和内生性问题。(3)通过对并购动机的检验,有效识别出不同动机企业差异化的创新效率提升渠道,有助于揭示跨国并购影响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制。
二、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为更好地分析跨国并购活动如何影响企业创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促进效应
跨国并购突破了在一国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局限,企业采取直接并购的方式收购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过收购后的资源整合,实现技术在企业内部转移,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LeeD(2017)认为,“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新市场,会激发并购方企业的扩张欲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整合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源,加快技术更新。”李梅、余天骄(2016)通过对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研究发现,“跨国并购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并购方企业利用国际研发资源,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林春培、张振刚(2017)发现,“跨国并购提高了企业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有利于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交换和流动,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吴先明、张雨(2019)通过选取2001-2011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数据进行研究,也验证了跨国并购能够有效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绩效。较之于FDI投资只能被动地接受先进国家转移技术的限制,跨国并购得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短板领域进行投资,企业通过并购活动融入到东道国的生产链条当中,便于跟踪学习先进技术,实现自有技术与并购技术的有机融合,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开展跨国并购活动,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
(二)挤出效应
考虑到跨国并购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减少了技术研发可供使用的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挤出效应”,此外,不同国家间企业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也增加了并购后企业的协调、管理成本,会降低企业的运营效率。Chen(2011)认为,“跨国并购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导致企业生产率不断下降。”Stiebale(2016)发现,“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注重并购的短期效应容易导致长期创新投资不足,影响了企业生产率的提升。”黄锦涛(2016)通过对A股制药业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进行分析,发现“跨国并购后企业的规模得到提升,但是生产率水平变化不显著”。蒋冠宏、蒋殿春(2014)通过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认为“技术研发型的对外投资不能提高企业生产率”。黄璐、王康瑞、于会珠(2017)通过研究发现,“部分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了目标研发成果后,会减少对收购方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导致后续研发投入不足。”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技术,有利于企业快速弥补技术短板,实现对行业主流技术的追赶,尤其是针对技术积累较为薄弱的企业而言,通过购买技术的方式实现技术进步远比自主研发的效率高。长此以往,企业的跨国并购,不仅降低了自主研发的动力,还挤占了用于自主研发的资金。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H2:开展跨国并购活动,无法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
三、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2003-2018年在沪深A股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按照研究惯例进行以下处理:(1)考虑到制造业作为拉动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本文选取制造业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进行研究。(2)为保证样本的可比性,删除了2017年及其以后上市的企业。(3)删除了针对避税天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的跨国并购。为防止离群值的影响,本文对主要连续变量在1%水平上进行了缩尾处理。本文企业跨国并购的数据基于Zephyr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世界各国的境内并购和跨境并购数据,是目前研究跨国并购的主要数据库之一。其余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取基于匹配的双重差分估计方法,引入研发支出(R&D)、上市年限(Age)、员工人数(Labor)等变量作为企业特征变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Logit回归,然后采用最邻近匹配的方法进行一对一匹配,并采用包括企业个体(Firm)和时间(Year)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分析,较好地控制了选择性偏误,消除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共同变化趋势,提升了论文结果的可靠性。回归结果表明,与未实施跨国并购的对照组企业相比,进行跨国并购的实验组企业显著提升了生产率,而且动态看来,实施跨国并购活动对企业生产率提升的激励效应表现出不断增强的时间趋势。因此,本文的分析结果验证了H1的基本假设,跨国并购能够拉动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依据表1第(1)栏的检验结果显示,实施跨国并购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未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相比,具有显著提升,充分表明通过并购活动,有利于提高母国企业的生产率。为进一步考察并购活动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大小,第(2)至第(5)栏的动态检验结果显示,跨国并购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随着并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不断提升。为提高本文结论的稳健性,通过调整结果变量,选取专利申请数量、发明申请数量、实用新型申请数量、外观设计申请数量来衡量企业创新效率的变化,检验结果(篇幅所限检验结果未列出)与前文基本一致,跨国并购发生后企业的生产率逐年提升。因此进一步验证了H1的基本假设,可以判定实施跨国并购能够促进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
五、机制检验
为进一步区分跨国并购活动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效率,本文借鉴王碧珺、李冉、张明(2018)的做法(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公报、公司网站、公开报道等形式,筛选出“技术”“资源”“市场”“成本”等关键词,识别出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动机),将实施跨国并购活动的企业划分为:技术驱动型、资源驱动型、市场驱动型和效率驱动型企业,依据企业跨国并购的不同动机进行分组检验。通过引入并购动机的分析显示,交叉项系数显著为正且逐渐变大,表明跨国并购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但是通过对传导机制的分解发现,在不同动机的驱动下企业生产率的变化情况不一。技术驱动型跨国并购的系数显著为正,资源驱动型跨国并购的系数显著为负,而其他类型并购活动的结果并不显著。表明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跨国并购能够带动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以资源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可能更多基于战略意义的考虑,对于提升生产率而言不是企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为考察在不同并购动机的驱动下,企业生产率的变化趋势,通过动态比较的方式来进行分析。技术驱动型跨国并购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从并购1年后的0.157上升到并购3年后的0.160,但是随后两年的增长分别为0.139和0.128,结果表明,随着期限的拉长,技术驱动型企业的生产率尽管能够保持持续上升,但是增长趋势逐步放缓。为解释这一趋势,通过引入研发支出(R&D)这一渠道进行机制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研发投入数额不断减少,可以看出跨国并购后企业研发投入数额的减少抑制了企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因此,以技术为目的的跨国并购主要采取购买技术的策略来实现技术创新,并购后疏于对“技术学习”和“技术消化”的重视,影响了生产率的后续提高。通过对跨国并购活动影响企业的渠道进行分析,发现跨国并购能够带动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其中,并购活动对于企业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增长幅度高于其他专利类型的申请数量;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在并购初期增长显著,第二年增长幅度趋于放缓,到了第三年增长趋势已不显著;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数量并不显著。结果表明实施跨国并购活动后,企业主要是在实用新型专利方面投入了较大精力来进行专利申请。随后引入并购动机来分析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如何影响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依据表2的结果显示,市场驱动型企业在跨国并购后的实用新型申请数量显著为正且逐年增加,通过对不同并购动机企业的分组回归结果显示,市场驱动型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其他类型企业相比显著为正且数额较大。表明市场驱动型企业,得益于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大力投入,有效地推动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对于市场驱动型的跨国并购企业而言,仅仅依靠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难以获取东道国市场的足够份额。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需要根据东道国市场的需求偏好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依据母国企业的自身优势,结合并购企业的既有资源,加大对实用新型专利的研发投入,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优势,能够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在争取东道国产品市场份额方面抢占先机。通过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检验也表明了这一点。虽然整体而言,实施跨国并购活动对企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增长并不显著。但是引入并购动机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市场驱动型企业的外观设计专利数量显著增长,而技术驱动型、资源驱动型、效率驱动型企业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依旧不显著。通过对市场驱动型企业研发投入的进一步分析来看,在外观设计方面,市场驱动型企业与其他动机的企业相比,在研发投入上数额较大且显著为正,再次验证了企业跨国并购活动与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之间存在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市场驱动型企业在并购后,针对当地市场的需求,通过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能够有效提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因此,本文认为不同并购动机类型的企业存在差异化的创新策略,有别于技术驱动型企业购买技术推动进步的方式,市场驱动型跨国并购企业,更多采取加大研发投入的方式进行专利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市场驱动型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做出变化,并购后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方面进行创新,以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优势寻求技术突破,实现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以扩大产品在东道国市场的份额。
六、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企业首次跨国并购行为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基于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衡量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一是实施跨国并购活动企业的生产率较未实施跨国并购企业有明显提升;二是通过动态分析,识别出后续的技术消化、吸收研发投入不足,是造成企业创新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三是通过对跨国并购活动推动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渠道机制进行分析,识别出不同并购动机企业差异化的创新策略。技术驱动型跨国并购企业通过购买技术提升创新效率,而市场驱动型跨国并购企业更多的是通过加强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方面的创新来提升创新效率。
(二)启示建议
为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跨国并购打造竞争优势,提升创新效率。结合本文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持续推进“走出去”方针,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本文结论充分表明开展跨国并购活动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受全球经济低迷、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大量具备一定技术优势、市场估值偏低的目标资产,这为亟待生产转型的国内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政府要在市场信息、资金支持、外汇管理、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对技术短板行业的跨国并购,积极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分工,学习发达国家在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断积累技术储备,努力缩小与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实现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攀升。二是加强对跨国并购活动的引导,降低企业风险。为抵消国内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发展压力,部分企业“盲目出海”寻求跨越式发展,并购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增加了企业的债务风险。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不利影响,个别国家试图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措施遏制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通过主动的跨国并购,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组织生产经营,能够绕开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封锁,有效提升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政府要加强对企业跨国并购的服务与引导,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以降低企业跨国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活动成功率。三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注重对并购技术的消化吸收。随着国际外部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转让的审查态势趋紧,通过以往购买技术实现技术提升的传统路径已不可行,技术引进不能替代自主研发。企业要转变观念,减少对购买、引进技术以及实现技术进步路径的依赖,重视创新驱动引领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通过制定长期创新计划,尊重技术发展规律,加大并购技术在消化、吸收方面的研发投入,实现并购技术与自有技术的有机结合,早日补足关键技术短板,实现“卡脖子”技术环节的进口替代,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黄锦涛.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6,32(2):63-80.
[2]李梅,余天娇.研发国际化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基于中国信息技术企业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16,(11):125-140.
[3]鲁晓东,连玉君.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012,11(2):541-558.
[4]蒋冠宏,蒋殿春.中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进步[J].世界经济,2014,37(9):53-76.
[5]蒋冠宏.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与行业内逆向技术溢出[J].世界经济研究,2017,(1):60-69.
[6]冼国明,明秀南.海外并购与企业创新[J].金融研究,2018(8):155-171.
[7]王碧珺,李冉,张明.成本压力、吸收能力与技术获取型OFDI[J].世界经济,2018,41(4):99-123.
[8]吴先明,张雨.海外并购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吗———制度距离的双重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1):4-16.
作者:陈建 张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