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金融学教学中学术研究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
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
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术研究活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留心观察经济社会运行,发现问题,又要大量地阅读与思考,从实例中归纳分析出一般性结论,检验已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国外课堂常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近年来也备受国内老师追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根据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挑选经济热点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辩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教师需要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收集、更新、整理数据及案例,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想讲好金融学的课程,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前沿。另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素材也可用于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提高学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三、在金融学教学中推动学术研究的途径
为了推进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师生“重应试轻学术”的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术思想的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抓住课堂互动、课外实践和评价反馈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
(一)试验研究型课堂教学
与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不同,所谓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理论形成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金融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得出,或者放入现实社会进行验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产生,还原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已有理论,发表独立见解。研究型的教学课堂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问题情境,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们通过掌握新型教育理念,就可以不拘于已有模式,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金融学学术研究方法
在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定性分析往往占主导地位,定量分析比重则十分有限。如果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质的规范性就难以把握;但无视定性分析,单纯定量研究也会失去经济学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好地揭示资金运作的内在规律。现代金融学的量化特征日益显现。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理论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定量化,即运用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的适用范围与正确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研究多数都是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国内的量化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但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含义。
(三)推动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进程
网络通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而言,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实验室教学、市场模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市场运作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信息化不仅是对新技术与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根本的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在信息化环境下,现代通讯手段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瞬时传递,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知识传递的路径,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市场动态。当代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备挖掘、运用、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运用科学方法从复杂的金融市场捕捉有效信息。
(四)鼓励研究型自主学习与创新
为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适当降低课内学时的比重,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与质量。比如,通过建立自主学习网络系统平台,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文献综述或研究报告,开设“专题贴吧”进行开放式讨论也大有裨益。同时,提供网络交流、答疑、批改作业的功能,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研究型教学的终极目标可以说就是为了挖掘学生研究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生参与学术型研究和创新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组织学术研讨会、夏令营,以及为学生提供助研、助教岗位等方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来,学习数据处理方法与实验分析技术,掌握科学的研究范式,培养初步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研究兴趣,组建研究团队,参与国家科研计划申报及社会企业项目招标,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资金支持。
作者:李婷婷 张芳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