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和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和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发掘和教学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创新要紧扣思政元素,通过有效的融入开展教学创新。“中国金融简史课程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基本要素出发,进行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探索,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通过知识点的整合和内容进阶、教学方法灵活安排、教学效果多样评估,培养学生道路自信、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创新;“中国金融简史”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人才成长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将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方法。文章以“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及其与教学知识点融合为切入点,提供了一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实践借鉴。

一、加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课程思政具有理论、实践和传统的深厚根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思政工作及德育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则为课程思政铺垫了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1-3]。作为思政课程的延伸,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做出了整体设计。为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应促进显性思政课程和隐性课程思政的协同,发挥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并通过加强校企协同育人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第二,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双一流学科与双一流专业建设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一大批能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创新型人才。课程思政在专业思政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载着专业育人目标,又推动教材、教学规范、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专业思政体系建设,发挥着育人的中心功能[4]。

第三,课程思政是建立整体性课程观的必然要求。教育哲学要求课程教学实现育人目标与课程载体的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的融合,实现单一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协调统一。课程思政是以知识奠定基础,以价值升华意义,回归育人本质的有益实践。

二、“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融合点发掘和分析

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关键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正确的价值引领、精神构建、人格塑造,增加人文与情感色彩,有助于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正确的价值判断、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5]。“中国金融简史”是金融学专业的前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金融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货币及货币制度的演进、金融机构及金融工具的演变、金融制度及其变迁。由于课程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以兼具知识性、学术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中国近代金融学在“西学东渐”的引进吸收方面虽有较大的进步,但仍应从中国千年金融史演进经验中总结发展规律及厚植传统金融哲学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6],凸显课程思政对专业学习的指导意义。因此,“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道路自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等育人使命(思政目标),蕴含着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辩证思维、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结合“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教学内容,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关联如表1所示。

三、“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创新思路及实践课程思政

首先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自身与国家、所授课程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通过思政目标设定、重点内容筛选和对象识别转化为课程思政的实践,并在教学目标设计、课件编写、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提升的全过程反思政治方向感、敏锐性和是非观,从实践中获得成长和发展[7]。课程思政最终要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和引导学生在心理上从专业学习转向思政学习,通过思政的有机融入提升专业教学深度和广度,并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实现这种迁移。“中国金融简史”课程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基础编写课件,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围绕课程思政目标细化思政融合的知识点,从教学内容重构升级、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评价等角度进行实践探索。从教学内容与方法角度,在整合性、具象化、高阶性等方面寻找思路;从教学对象角度,在个人、社会、自我系统等方面进行触发学习动机、增强合作能力、激活进步需求等创新[8]。

(一)学史明今,以思政目标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金融简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以思政目标为导向讲好中国金融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中国古代进行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金融创新,从货币形式、金融制度到货币金融思想的创新,中国智慧处处可圈可点。因此,首先要确定思政元素融合点分布及其内在关联,以此为导向,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重构知识网络图,合理安排讲授重点,实现寓思政元素于学习内容的目标。课程章节第一部分涉及货币与货币制度,以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为主要思政目标。例如,关于法币的产生和秦代币制的统一、汉五铢成为全球货币重量标准、唐代通宝钱体制的出现等内容,可重点讲解其重要意义,归纳总结其对相关领域后续创新的启迪或价值。课程章节第二部分介绍金融机构产生、发展与沿革的轨迹,这部分的思政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责任感,讲授中可侧重阐述各类机构的业务兴衰及其原因、金融工具的创新及其意义。例如,讲解明代会票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并与宋代交子作比较,还可联系现实谈谈数字货币及其他金融工具的创新。课程章节第三部分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金融思想,思政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领先的金融思想时,重点介绍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说、沈括的货币流通速度说、劣币驱逐良币说等理论,说明其产生先于西方类似理论数百年的事实,阐述中国金融思想的优点及其创新,有助于学生理解先人创新智慧,增强自信心。

(二)思史鉴今,以思想共鸣为着力点解读中国智慧

以思政目标为导向升级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是以思想共鸣、情感共振为基础,解读中国智慧,推动认知升级。认知的突破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大师级人物的事例形成情感和思想共鸣,再进行详细阐述,使学生更易理解相关概念和前人的创新思想。例如,讲到宋代的钱荒问题,必提及宋代科学家沈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思考,即货币流通速度会影响对交易中货币数量的需求。沈括据此提出了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的建议,同时,由于黄金的价值稳定性超过铜钱,他还提出应增加黄金为货币,这些独创性认知正是从寻找钱荒问题的根源入手,独立思考的结果。引起思想共鸣还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善用对比分析法和类比法是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比分析法适用于有争议问题的讲授,而争议本质上是各种观点及相应政策的冲突,其反映来自不同阶层、各个角度的认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矛盾冲突的根源,学会剖析其背后的理论及概念体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争议的结果,对正确认识特定历史阶段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盐铁之争的讲解,实质上是理解实物货币观与金属货币观之间的差异,而这两种观点又代表着对货币本质的认知差异,这个争议不仅在隋唐时期有,还延续到两宋。但无论是以实物形式存在还是以金属形式存在,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具有货币属性,二者在媒介交易方面各有优缺点。又如,对官营借贷之争的阐释,不仅涉及收取利息的原因、借贷方式的选择,还关乎不同借贷形式的替代关系,这对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官营金融思想、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必要干预大有帮助。类比法可用于中国古代金融创新与西方金融实践的比较,如讲解通宝钱体制下货币名称与币材重量的分离时,可以和美元与黄金的脱钩相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思政目标为导向,用对比分析法和类比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内容升级将更具指向性。

(三)通史创新,以探究式学习为工具激发创新活力

培养一批能探索中国金融发展新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新模式的人才,是新时代提出的高要求。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要以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活力为终极目标,教学中应以案例讲授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问题为线索引发探究式学习,将教学链条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同样是钱荒问题,通过课堂剖析两宋时期与隋唐时期钱荒的差异,说明流通中货币的不同,指出这一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让学生在课后尝试从信贷供给特征、可得性、资金需求等角度分析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并提出金融、税收等方面的对策,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又如,在解释近代中国金融式微的原因时,结合中美贸易战中华为公司受到靶向限制的事实,鼓励学生思考突围之策;同一个案例,还可以从比较的视角让学生分析各策略措施的优点与不足,权衡利弊,合理选择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跨越。通过激活创新认知、进步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优化决策能力。

(四)多措并举,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这个中心。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习层次、学科专业学生的认知。结合思政元素融合的教学知识点特点,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演示、对比分析法、类比法、文献阅读法、启发式探究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更容易接受具象化、与现实联系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演示,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政学习并行。例如,在解释中国古代货币、金融机构和金融思想创新时,借助博物馆实物图片、专题视频、公众号等新载体,以及虚拟仿真、VR等新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具象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识度、知识内化度。在讲解清末金融风潮等重大事件时,可通过“广州十三行”等课外视频,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货币制度的弊端及其危害。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的效果评估有多种方式,包括随教学进度安排的案例分析、辩论、双创大赛方案路演等课堂互动和阅读心得、课程小论文等开放式作业。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响应、主动协作、合理分工、深入思考、达成共识、完成预定任务,评估思政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沟通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认可度,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实践表明,学生容易接受开放式作业,其适用于考核思政学习效果。根据现实问题结合思政教学切入点布置探究式小作业,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评估其知识搜集及获取能力,反馈的信息能评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是否实现。读书心得类开放式作业也可作为评估提升教学内容高阶性的目标是否实现及实现效果的标准。综上,“中国金融简史”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通过发掘思政元素、围绕思政目标确定教学融合点、促进教学内容重构升级、灵活安排教学方法、多维度评估思政教学效果等创新实践,解析历史进程中的金融制度与金融思想,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引导学生古为今用,创造性地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作者:周云洁 单麟惠 肖晶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延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