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商业银行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商业银行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商业银行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

摘要:我国经济步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诸多矛盾问题叠加,风险挑战凸显。在传统信用风险基础上,各类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作用,金融风险呈现新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商业银行如何在新形势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摆在金融人面前的永恒课题。区域金融风险有多种表现,现行金融监管(监测)手段滞后,需完善区域性金融监管体系,做好实地调研和风险排查,加强风险监测,提升风险预警应对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区域性金融风险;监管体系;风险预警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把国民经济比作人体,金融则是人体中流淌的血液。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供给侧结构调整、产业优化转型、经济方式转变等经济形态革新升级路程中,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局面,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等多重经济风险进一步暴露,商业银行面临来自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外部市场的输入性风险以及金融体系自身各类风险集聚,使得区域性金融风险凸显,因此,加强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管理尤为重要。

一、区域性金融风险在商业银行的主要表现

区域性金融风险是相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而言的,一般界定为在某个特定经济区域内部,金融市场主体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因为主、客观因素变化而导致金融资产损失或信誉遭到损害的风险。就单一商业银行狭义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讲,则是区域内某一行业、某一类产品,某一类客户集中暴露的局部风险。目前商业银行区域性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建设项目,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水、电、暖等民生项目以及配套的楼堂馆所等,这些项目大部分都存在行政干预,周期长、金额大、自身运营效率低、还款能力较弱,到期后展期,容易形成逾期或不良资产。二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过去在追求经济增长和融资能力受限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绕道举债,主要表现在部分地方政府因财政收入下滑、债务负担较重、到期结构不合理可能引发的区域性债务风险。三是房地产行业,前些年来成为多家商业银行的主要投放对象,放款存量占比高。从客户结构看,炒房客户大于刚性需求客户。随着近两年“三道红线”和金融领域“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银行紧缩银根,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融资压力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泡沫经济、隐性风险开始显现,也出现了大量闲置土地、烂尾和半拉子工程,开发商无力偿债、逃债、废债、跑路事件时有发生,具有巨大的潜在隐性风险。四是受国家政策影响,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及环保政策趋严背景下转型调结构,包袱留给了银行,形成风险。五是同业的无序竞争和民营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网贷公司异军突起,多种体制并存,加大管理难度。融资主体一方面向银行借款,另一方面又向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多头融资导致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难度不断增加,贷款逾期呈现多发态势,贷款诈骗、违法放贷事件逐渐增多,在信贷逾期风险加大的形势下,银行诉讼案件增多,同时胜诉案件的执行难度也在增加。六是银行贷款投放集中,大客户贷款占比过高,也是形成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各行加大信贷营销力度,集中投放于交通、能源、电力、市政建设、房地产及出口创汇企业,这种运作无可非议,但资产结构占比不尽合理。有的银行贷款集中投放在几个大户,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如遇政策的调整和市场变化,供需链、资金链中断,形成企业产品(商品)积压、或资金拖欠而形成风险。

二、风险防范的手段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运用,商业银行的科技投入加大,创新模式,新产品不断涌现,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面对新发展形势,越显金融监管(监测)手段的滞后和不适应,形成事前预测难,事中难发现,事后发现已晚。如近几年互联网金融(p2p网贷公司)一哄而上,由于监管的滞后,形成混乱,又采取“一刀切”方式取缔,形成了全国性的金融风波,这些惨痛的教训不能忘记,这种“先乱后治”“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马后炮”式的粗放监管(监测)手段已明显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下决心、下大力改进。归纳现行监管模式弊端可概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数据使用不充分,多数情况下仍沿用传统的监管模式。人海战术,线下监管,组织人员实地检查、互查。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其结果成效不佳,流于形式、走马观花,上述列举的问题及风险难以及时发现。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不充分。针对问题找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隔靴搔痒,大量监管在事后,而不是事前预测,常此以往,风险的偶然性进而形成必然性。二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共享不充分。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在预防风险方面已建有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大数据监控也已运用于风险管理当中,主要体现在对单一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较为微观,从中观或宏观层面把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对区域性、阶段性风险的整体把握较为被动。当前处于不同区域及市场环境中的金融机构,主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与具体的工作经验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金融风险。在整体行业、同业金融机构、区域市场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方面存在不足,信息统计不够全面。所以,金融机构可能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风险形成阶段并不能有效识别,风险识别时往往风险已暴露,不利于风险的前瞻性识别。金融机构在风险暴露后才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管控措施,后知后觉致使风险预防效果并不理想。三是区域性金融风险管理手段尚不成熟。鉴于区域性金融风险涉及范围较为宽泛,管理抓手不足,商业银行在区域性金融风险管理方面仍在探索阶段,对于区域性金融风险防控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监控预警体系,对其风险动态、走势的分析判断较为零散、不成系统,在区域内维护金融稳定的金融机构间尚未形成合力,缺乏共同监管金融稳定的机制,金融机构区域性金融风险管理尚不成熟。

三、创新监管模式有效防范化解区域性风险

区域性金融风险是组成系统性风险的要素,如同支流与干流,河流与大海的关系,杜绝或减少区域性金融风险也就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做好区域性金融风险防控和化解是十分重要。

(一)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体系

对当前及潜在金融风险识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准确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后才能够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化解。目前,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贷后管理方面有定期监控、用途监控等贷后管理工具,操作风险有操作风险事件收集、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三大管理工具,在区域性风险管理方面也可参照设定监控方法作为管理工具,以此为抓手对区域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跳出对单一客户的风险管控,着眼于具有同一类特征的客户群、行业集合等进行分析识别。

1.设置区域常规基础指标,对区域性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基础监控。在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阶段,需要综合考虑预警指标的经济学含义和数据的实际可得性、可比性,从不同层面选取具体指标构成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一是宏观经济层面,可选取指标包括GDP、投资、消费、出口、财政收入、政府负债、发债规模等,主要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区域经济增长路径、三驾马车贡献度等;二是实体产业层面,可选取指标包括三大产业构成及增速、支柱行业运行、区域内对外贸易、上市企业情况,主要反映区域产业资源禀赋、新旧动能转换、过剩产能等方面;三是金融系统层面,需关注金融机构间的风险溢出和传染效应。在监测体系建立时应充分考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相关风险敞口、违约强度等模型。可选取指标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货币危机的指标以及区域内银行资产质量、社会融资规模等,主要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影子银行风险。四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层面,可选取存贷比、某一行业贷款占比、客户结构、担保结构,等等。同时,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特点,可设置区域关键影响指标,如对于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区域,应设置国际进出口汇率变化、资本投资收益稳定性等关键指标。

2.科学设定风险监测指标阈值。根据特定区域经济运行情况对照“绿、黄、橙、红”风险预警机制设定风险阈值,按照正常运行为“绿色”,需加强监管为“黄色”,警戒为“橙色”,超过上限为“红色”。绿色属于重点支持的对象,“黄色”为重点关注,从严管控,“橙色”“红色”为“风险”,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降低风险。定期监控风险指标变动情况,动态掌握变化趋势,触发阈值及时预警。

3.加强区域性金融风险指标的动态调整,发挥预测和调节作用。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体系是要能够反映整体风险的变化趋势,对于监测体系的完善和建立,需要结合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随着政策、市场的变化、经过长期运用不断丰富和调整,实现指标选取准确,阈值划分科学合理,能够发挥一定的区域风险监测作用。实行监测指标的弹性管理,增加区域金融风险监测机制的保护作用,为结构调整与剖析,提供充裕内部变革空间。

4.评估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预期损失。传统的金融资产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可以有效地测算在给定时间范围和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中观层面,将区域中具有同样特征的一类客户或者行业视为整体,运用于评估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损失。

5.充分运用数字化系统实现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自动化。采取人工设定风险监测指标及阈值,数字化系统利用大数据自动通过互联网采集相关数据,自动生成区域风险热图及风险评估报告,匹配管控建议,并实现风险预警信号实时推送的功能。

(二)主动做好实地调研、风险排查工作

除了借助风险监测系统从定量的角度对风险指标进行监测,还应从区域经济发展定性视角探究,要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及规划,结合当地政府金融调整的相关条件,充分依靠当地政府金融风险管理政策,增加区域金融运作的掌控能力。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情况充分掌握并进行主观判断,首先应当做好深度调研工作,通过对区域内支柱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对监测体系反映出的区域发展不足之处进行调研,获取一手信息,一方面验证数据真实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掌握数据反映出的客观实际,以准确识别导致数据变化的根本原因。通过调研发现市场主体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隐患,及时对潜在风险开展排查,在风险监测体系定量反映的基础上,丰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行业企业大事记等案例信息,融入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构建完善区域风险统一视图。

(三)加强风险监测运用,提升风险预警应对能力

一是各金融机构“一把手”要树立高度的风险意识,要摆正“发展、风险、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吸纳一些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懂政策、会管理的专职人员,充分运用风险监测系统,实实在在抓风险管理,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表面。二是加大监测防控力度,发挥好全面风险管理会议议事决策作用,分析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变化对所在银行的综合影响,研究适应对策,实行有效的金融结构规划与调整,将风险提示变成常态化工作,防患未然。三是利用好外部共享数据。首先要利用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辖区内企业、法人进行监测,发现重大不良记录集中暴露立即采取措施,其次通过监管共享数据信息掌握区域内各项指标总量,通过分析指标变化,摸索运行规律,同时要通过共享数据信息掌握同业情况及本行在总量和同业中的占比或份额,科学设定本行监测指标。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新问题、新风险也会相伴而生,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重视它,找到问题的症结,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控制风险。要在对单一微观客户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中观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管理,防范和化解每个区域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保驾护航作用就能得以更好地实现,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萨爽.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10):149.

[2]樊国鹏.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4):340.

作者:杨柳 单位:交通银行河北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