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格局,也使得《金融学》的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并针对当前《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背景从教学内容、互动形式、实践教学和教师能力水平四个方面探讨教学模式改革,以期为提高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学》;教学改革
互联网,其正在以渗透和改变一切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遍运用,“互联网+”应运而生。2019年3月5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互联网+教育”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及。“互联网+教育”的提出意味着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意味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可以创造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可以更广范围、更多渠道地获取学习资源、共享知识、分享知识,为未来信息化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在给高等教育创造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高等教育行业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针对目前《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到现有的教学模式当中,逐渐建立二者的搭接点并交织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点环节。
一、《金融学》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
《金融学》是高等财经院校本科经济学学科和管理学学科各专业的核心课,是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金融基础理论、微观金融、宏观金融、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开放经济下的金融运行这五大部分,涵盖货币、信用、货币供给和需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及其内在关系和系统运行规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和金融知识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及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金融理论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和金融现象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金融学》是一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并重、相互间结合的课程。
二、“互联网+”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开始逐渐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当中,这不仅改变了原有的金融格局,使得创新与融合成为金融行业的主基调,还对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和《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纵览近几十年的国际金融发展史,金融全球化已然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借助于互联网的应用,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国际结算、金融投资、货币互换等都整合到同一个平台,其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开始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成为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整体。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到来,要想在社会竞争中能够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就必须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视野的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要具有全球视野和胸怀,具有与国际文化对接、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其次,要具有务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不断吸取新思想和新观点;最后,要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让他们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考虑和分析问题。通过采用中英文教材进行双语式教学、大幅增加国际金融内容的教学、引入国外经典案例等,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与融合精神
“互联网+”背景下,大融合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金融达成融合。通过网络技术平台的使用,互联网企业实现了资金融通、投资、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如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在线投融资等,开始推出有替代性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使得原有的金融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金融的生态,传统金融行业内部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明显加速。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和客户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业务逐渐相互渗透和交叉。分工合作,紧密融合,做自己擅长的事,这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规律。面对互联网给传统金融业所带来的种种冲击与影响,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与融合的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和融合的思路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为将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
高水平的就业人员是一个社会经济技术实力的基础,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一个国家在进入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后,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引发了金融业态划时代的变革。新的金融业态和格局的不断完善激发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新的挑战,金融业人才市场的需求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向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转变。未来的金融业需要既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功底,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并具备相应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一定的风险管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互联网+”带来了就业模式的转变,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大学生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此外,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鼓励学生多多关注金融热点、多多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实践活动,将理论与现实更好地结合。
三、当前《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金融学最初形成于西方,自引进以来,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下,金融学的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且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教材是高校教师执教的根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因此教材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当前,高校教师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根据教材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但是众所周知,教材从编写到应用于课堂需要较长时期,并且更版的周期也较长,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所使用的金融学教材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某些金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适用于现下的经济金融实情,也无法跟踪金融热点。教学内容的陈旧偏离了“互联网+”时代对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脱节。
(二)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众所周知,良好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的知识点多而杂,因此大多数院校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在这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并且学生人数较多,提问成为师生之间最主要的互动方式,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教学等新颖互动方式的使用率并不高。这种简单、单一的互动方式使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兴趣不高且参与程度较低,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不强
实践教学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的重要渠道,是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的重要表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众多高校中《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下,表现为在内容上偏重理论性,理论教学大大高于实践教学,最终使得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与此同时,某些高校的配套实践设施并不完备,没有设立金融学实践操作的场所或平台,未引进相关实践操作软件供学生学习使用,这就使得学生即使熟练掌握了金融学相关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对应用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他们在进入社会后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教师自身能力不强
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师的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着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教师仍然存在着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中金融学的授课教师中科班出身的数量存在不足的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验也不足,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即使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较强,但是面对日新月异发展的金融行业,教师的知识体系也相对滞后。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到金融机构从业的经历,在平时也极少接触到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这就导致金融实践经验较为匮乏,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要求差距较大。
四、“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面对当前《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互联网下金融行业飞速的发展变化和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金融学》的教学必须要进行适时地改革,为社会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金融专业人才。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金融学是一门动态的、开放性的课程,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促使金融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金融学》的教学也必须紧随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把原始的课堂教学与智能化的网络教学有机互动结合,可以大大充实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引入慕课、微课、网易云课堂和腾讯课堂等线上课程和在线直播课程,借助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建成立体化教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金融学方面的前沿知识,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借此打破金融领域内的虚实边界。
(二)创建新型教学互动时空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诸多限制,提供几乎无时不在、触手可及的教学互动时空。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互联网手机与教师进行互动,例如考勤签到、进行课堂小测验、接收教师推送的教学资源等,可以提升《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氛围和活力;另一方面,在课下,教师还可以通过创建微信群、网络教学平台等实现实时讨论,及时即时地替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习和交流脱离于课堂之外成为“常态化”。
(三)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金融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互联网却可以提供实践教学的便利性。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某银行网站、观看股指大盘走势等,进而可以了解互联网精神和金融系统内部运行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新思维;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金融学网络实践操作平台,引进教学实验软件如金融投资模拟交易系统、理财规划系统、商业银行各种业务系统等,并聘请金融机构相关从业人员加入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互联网实践平台,学生可以进行相关模拟操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金融实践技能,为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四)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
针对当前《金融学》授课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对金融专业教师的能力进行着重建设。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互联网的有效使用例如在线学习金融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网络教育培训等,可以掌握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金融知识,有利于实现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注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进行岗位实践,以便积累实践经验,或通过网络平台随时学习、随时实践,跟踪金融市场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只有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了,才能将知识正确、高质量地教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金融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五、结束语
“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领域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互联网所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及时根据现代市场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应对互联网科技、大数据、信息通信技术等带来的种种挑战,为我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然相对成熟和稳定,但是面对互联网给金融业态带来的冲击,金融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改革和升级。因此,作为金融学专业课程,《金融学》的教学势必也要跟上时展和进步的脚步。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并在分析当前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互联网下《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金融学》课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形式、实践教学和教师自身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改革,这有利于教学从封闭的学校方式走入共享开放的在线网络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更优质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瑞华.“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农银学刊,2017(3):78-80.
[2]裴东慧.浅谈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企业导报,2016(16):130-131.
[3]房德东.浅析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才智,2018(25):131-132.
[4]姜丽丽,仝爱华,胡志飞.“互联网+”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向互联网金融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9,509(01):181-184.
[5]王辉坡.“互联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发展的新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25-26.
作者:沈得芳 单位: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