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教学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金融学课程教学分析

摘要:金融学厚重的理论体系要求完善、规范教学体系,加速发展的金融创新要求教学内容适应市场需求,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目标对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提出了改革新要求,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金融学》教学变革提供了契机。互联网技术奠定了《金融学》教学变革的物理空间,拓展了《金融学》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金融学;互联网技术;课程改革

0引言

《(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教育是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顶层战略设计。这一时期,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需要,国内金融学教学开始构建宽口径的现代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体系。高等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的新生态环境,以及当前金融学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要求《金融学》课程必须在教学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模式和策略、学生学习方法、师生关系等维度作出相应变革。

1当前《金融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1厚重的理论体系与欠规范的教学体系间的矛盾

当前金融学教学口径宽,现代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要求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努力实现“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理论金融与应用金融、人文金融与数理金融”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李健,2016)。《金融学》教材涉及内容几乎囊括了金融学的方方面面,犹如金融学专业的导游图,载明了金融学基本要素关系,明晰了金融体系的范畴与框架,阐释了微观运作载体: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研讨了宏观总量与管理:金融调控、监管与发展。金融学专业后继课程探讨的主题都可以在《金融学》教材中得到反映,内容厚重,体系庞大。然而,《金融学》自开设以来,各高校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设置了不同的课时。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对象不同,课时设置差异很大。比如有72学时/学期、56学时/学期、48学时/学期、32学时/学期,不一而足。很多专业学时严重不足,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内容必然有删减,甚至避难就简。

1.2相对滞后的教学内容与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不相适应

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创新了众多的金融产品,改变了支付方式;金融科技的发展,重塑了金融业务模式,简化了金融流程,提升了金融效率;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变革了金融生态。这些金融实践的变革还没有深刻全面反映在金融学的现有教材中。但从金融学教学本身讲,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理论金融与应用金融必须有机融合,应反映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这也是当前金融学的教学目标。然而,从教师角度,金融实践本身不是理论教学老师所擅长,高校也缺乏教师金融机构实践的机制,事实上,金融机构也无这样的对接机制,因此金融创新实践层面,授课教师不太熟悉;从学生角度,金融学教材内容的理论性强,理解消化相关知识点有很大难度,现在又有这么多抽象的金融实践创新,对其更是犹如“水中月,镜中花”,极易形成理解上的障碍;从教学学时设置角度,很多学校的48学时/学期无法涵盖全部内容。上述三个角度关乎师资水平、课程内容取舍、金融实践,最终的指向却是金融学教学价值取向、教学目标、良性互动型师生关系构建等。

1.3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目标与单一的教学方法、模式的冲突

互联网+时代特征之一是个体化需求,刚好契合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目标,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另外,成长于信息社会的新一代学习者,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认知和学习行为与父辈迥然相异。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定学”,特别是在普通高校的本科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未凸显出来;同时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以老师讲授为主,通常是大班教学,小组研讨互动不够多,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缺乏深度学习。

2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学》教学变革提供了契机

2.1互联网技术奠定了《金融学》教学变革的物理空间

课程教学涉及“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两个基本问题,课程教学改革也源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教育基本常识告知我们,课程内容和形式折射出明晰的时代和技术的印痕。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探索的拓广和深化,拓展了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视野,为学科的分化及课程内容的扩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对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认知差异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关键,反映在金融领域,金融体系课程设置一定是匹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便是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也风格迥异,加之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开拓了金融学新领域,使得《金融学》课程内容更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另一方面,技术变革不仅改变知识传播的形式和速度,塑造不同的社会传播生态环境,也锻造出不同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形式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语音实时传播技术让讲授者和受众能随时互动沟通,实现了教学的双向性和开放性。

2.2互联网技术拓展了《金融学》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互联网技术让人类社会进入了在线时代,世界最顶级大学、国内双一流大学的金融学院开播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在内容上不仅弥补了一般本科课堂学时不足而删减部分内容的缺憾,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知识需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笔者尝试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学》网络资源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在线课程推介给学生。开学第一次要求学生手机扫码上述课程资源二维码,并注册登陆。这些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包括与教学知识点有关的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大多涉及金融热点问题,兼具理论性、实践性),针对知识点讲解的即测即评(该环节可以有效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启发学习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案例等。这些优质资源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属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复习。为保证预复习效果,授课教师采用“对分易APP”,要求学生提供学习截图上传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这些举措极大促进了学生对金融学理论的理解和最新实践的认知,有效消除了快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与相对滞后的教学内容间的隔阂。同时操作非常灵活,时间非常自由,也便于任课教师检测。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很喜欢这种在线资源的学习。

2.3互联网技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课堂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典型组织形式的教学范式,以教定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出金融学在线资源后,老师要求学生课前学习微视频、案例,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后就学生关注的问题继续讨论,并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这样的教学模式力图回归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是条件,学是本体,教师之“教”的逻辑在于有利于学生之“学”,是以学定教。由于将学习的自主权返还给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化学习。同时和学生课后就某一关注问题的探讨,能够实现探究式、参与式学习,提升学生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认同度,也做到了教学相长。

3启示和建议

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学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金融学》是经济学各专业基础课程,金融学范畴如货币、信用、银行的辨析,金融体系的构建与演化,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阐释,宏观金融运作的调控、监管与发展,需要授课教师在传统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讲授、释疑。同时,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教师转型适应《金融学》课程教学变革。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化素养应与时俱进。要求教师除了金融学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外,还应加强上述两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教学管理部门和学院也应创造条件资助鼓励《金融学》教师走出去。教学管理部门和学院除了创造条件资助鼓励《金融学》教师走出去,接受相关业务培训外,还可将金融机构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请进学校给教师作金融实务培训。2018年下半年,笔者所在的金融系组织了5次这样的交流学习活动。教师与金融一线人士面对面交流,培训《金融学》教师,教师受益匪浅。培训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将培训内容反映到课堂,学生反馈积极热烈,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1]李键.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

[2]尚俊杰,张优良.“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5):87-93.

[3]张永春.对《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245-246.

[4]李雅宁,赵睿,韩莉.基于MOOCs背景的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进展[J].时代金融,2018(26):263-264.

作者:严琼芳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