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路径

摘要: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就业需求的重要方式。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是高校实现开放式办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查找校企联合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发展的路径,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解决企业和社会需要人才的难题,形成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金融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质量和就业岗位也频频告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毕业生需求不匹配,要改善毕业生就业问题,就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特别是金融市场对金融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端的金融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知识、扎实基础、敏捷思维,还需要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这就需要高校与时俱进,根据国家要求和社会形势,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校企合作单位育人机制中存在问题

(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形势的发展,还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对高校和企业能够产生“双赢”的效果。但调查显示,参与的企业积极性不高,项目开展起来不是很充分,短期合作的趋势明显,不能形成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单位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实习单位是靠教师的人脉关系联系的,不能真正使企业、学生和学校都能达到目标。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金融专业学生,在面对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的招聘和实习时,人数有限制,岗位有区分,有些单位并不需要实习生进行帮助,但是碍于校企合作协议,不得不接受实习学生,这就使得实习计划和实际过程不匹配,直接导致学生不能达到学习和交流的目标,导致后期合作不能有序开展。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目的不统一

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实践育人,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公益性是一致的,而企业愿意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节约成本,追求一定的盈利性,在这个合作基础上,两者的利益出发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获取专业知识,更能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如果双方的合作基础发生了动摇或者偏差,偏重企业实践,学校就变成了企业的廉价“工厂”,偏重学校,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可能实现。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

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目前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硕士、博士,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没有在金融领域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教学和指导学生过程中,不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实践教学工作很难投入更多的精力。校外企业导师虽然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高校教学环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并且企业导师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教学效果上无法保证。

(四)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在市场机制下,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性较强,主要是在“用”,不在“养”,高校主要是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该把握充分的话语权。而如果完全在利益驱动机制下去进行人才培养,人才质量令人堪忧。同时,政府出台的关于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条款和规定较为宏观,没有针对性的条款,缺少学生评价和反馈指标,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这导致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权责不明确,严重阻碍校企合作育人的开展。

二、高校金融学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建议

(一)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

1.企业导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密不可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要从企业角度考虑,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案,既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了解企业的需求,在人才联合培养方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宜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课程组合等方面大胆创新。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实行的是“一二三四五”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四个对接”指的就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习目标与岗位任务对接,体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是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真正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培养金融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获得全社会的认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添学校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活力。企业可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发现和选择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节约了招聘成本,也提高了选才成功率。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学生输送到银行、证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跨境电商企业等进行实习,通过小学期实践、集中实践教学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二)寻找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共同点

1.依托科研项目合作互惠

校企合作模式是在校企双方满足各自发展需求,实现优势互补的先决条件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具备天然的内在动力。就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而言,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科研所需的场地、实验设备以及项目经费等,为学生和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学校能为企业提供科研团队、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技术难题,实现联合攻关。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全国全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融技能大赛、专业素质大赛等,以大赛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平台,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将科研成果进行转换,学生的创业项目入驻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学生和老师共同的研究成果获得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的批示,这也达到了学校和企业互惠的效果。

2.依托实践教学合作共赢

就实践教学而言,企业能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校外平台,扩大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空间。在这一平台上,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了解到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企业的前沿技术。同时,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扩充企业的人才资源,缩短了企业人才培养的周期,实现企业人才输入与高校人才输出的完美对接。因此,从长远角度分析,校企合作旨在通过校企双方的资源整合,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以培养实践人才为目标,各取所需,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三)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1.采用“双导师”制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学的全过程均有企业导师的参与。企业导师从专业的角度、技术的层面、个人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都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学校的“五进五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人员进校园,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合。校外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帮助可以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2.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通过为教师提供优先培训、定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素质,开阔眼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将青年教师送至企业学习技能操作,不仅可以帮助企业人员提高理论知识,使其不断适应高校课堂教学的教学要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派送教师到企业实习,提高了实践能力,可以将市场需求和前沿知识带回来与学生分享,加强对实习生的思维能力、行为素养、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四)共建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1.健全评价与反馈机制

在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主观、客观的科学评价体系,结合实习学生的就业率、企业用人的反馈、高校对企业的满意度及合同的签订率等方面的指标,不仅要关注育人的客观指标,还要通过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等主观指标来测评。在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中,树立高校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形成高中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紧密结合的协同发展联盟,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2.加强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如果没有制度作保障,就不可能制约、限定和规范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企业。首先,制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健全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的激励保障机制,从而增强合作企业与高校的紧密度,使高校和合作企业的项目运作得以规范性开展。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投入,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学校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要明确政府和企业两大主体的法律责任,进一步明确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最后,要加强和改进激励机制,校企合作育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投入与回报间隔时间过长,政府需要建立补偿机制,对合作育人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鼓励和奖励,提高企业的积极性,高校也可以和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通过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鼓励企业投身校企合作育人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燕,张靓婷,张洪斌.产学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4):34-39.

[2]韦振锋,蒙玉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学周刊,2017(2):14-15.

[3]叶莉莉.“校企合作联盟”合作育人机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1):42-45.

作者:刘书博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