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际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进行一定的改革。本文首先总结国际金融学课程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为《国际金融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满足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问题。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国际金融学》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先修课程主要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以及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知识,该课程也是经济类众多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培养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的核心概念是汇率,无论是国际收支、外汇市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部均衡,亦或是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中的政策工具,大都围绕汇率这一核心展开。

一国际金融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一,理论知识较多[2]。《国际金融学》这门课程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比如汇率决定理论一般的教材中都会详细介绍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收支说和资产市场说这四大类理论。再比如,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理论又包括弹性论、吸收论、乘数论和货币论。这些理论知识一方面比较晦涩难懂,偏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接受;另一方面,如果想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扎实的宏微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比如在考察政策效果时,我们运用IS-LM-BP框架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解决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效果的问题,因此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IS-LM两线模型(包括表示商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LM曲线的推导、移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这门课的难度较大,产生畏难情绪。第二,《国际金融学》的案例众多,但远高于生活。比如像《微观经济学》中,教师可以准备很多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解释经济学的概念或原理,比如谷贱伤农、商场促销等接地气的案例,学生由于比较熟悉而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然而,国际金融学中的案例也有不少,像欧洲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再比如近期的中美贸易战问题,还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减税问题,美元升值问题,这些已有的以及实时发生的事件都可以拿来作为案例,运用国际金融学的课堂教学中。但这些案例都是非常宏观的问题,牵扯的方面众多,过于高大上,离我们现实的生活偏离较远,因此我们对国际上众多大事的反映及关注可能并没有那么强烈,理解起来势必有一定难度,或可能仅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分析。第三,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现有的教学模式依然比较传统,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非常被动。这种模式,学生精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加之所学内容较难,学生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课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平时教学中,部分教师也会努力创造条件,比如提问问题,请学生讲解某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参与一些问题的讨论,在讲到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但由于学生课前投入时间较短,准备不足,讨论的效果也并不充分。另外,每个班级比较活跃的学生基本固定那一小部分,其他同学依然“置身事外”,参与度较低。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思考

第一,组织教研组教师编写《国际金融学》案例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3]。案例集的编写可以依据不同专题,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经典案例部分和国际金融时事部分。经典案例部分比如金融危机专题,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从货币危机到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实事部分,比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问题如何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等。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才会发现所学如此众多的国际金融理论知识终有用武之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赵朝霞(2018)认为应用型金融人才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是专业知识要扎实、知识面要广[4]。其次,专业技能和应用分析能力要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必备技能。再比如,学期初,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课下搜集与国际金融课程相关的案例和材料,每周由一个小组运用PPT课上汇报他们的案例内容、案例分析讨论及案例启示,并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以检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是透彻、分析是否到位。学生除了选择历史上国际金融方面的案例,也可以选择最新发生的实事,还可以选择国际金融领域的经济学家,比如欧元之父蒙代尔、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学者,主要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国际金融学科的主要贡献,对于学生们理解他们的理论、了解他们的故事都非常有益。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素养。针对国际金融理论知识较多的特点,专业教师必须熟悉各个理论的假设前提、基本思想、主要内容、理论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之后理论的影响。对于理论和理论之间的联系、来龙去脉,教师个人要非常熟悉。比如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国际收支说和资产市场说。这四类理论产生的时代经济背景、发展的先后顺序以及对后续汇率决定理论的影响,教师都需要解释清楚。这样可以把理论性的知识转换成一个个互相联系的小故事,串在一起,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师应多参加名师讲座、多进行教学及学术交流,拓宽国际金融知识前沿,注重运用国际金融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教师还应积极参与与国际金融相关的教学教改项目,也可以把国际金融作为自身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第三,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课并做好笔记,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是否理解,哪些地方不明白,如何讲解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堂在线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开发了一款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该工具拥有共享课件、习题、试卷、课堂互动等功能,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多,更有利于教学的便捷化。教师可采用雨课堂形式,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如有疑问,随时可以发送弹幕,如果某个知识点,有疑问学生较多的话,教师可重新重点讲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雨课堂的分享功能,把比较优秀的作业共享给全班同学,方便大家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国际金融动态,重点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发生的重大事件[5],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第四,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原有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考试,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分别占70%和30%,而平时成绩主要为作业和课堂考勤。这种考核方式与培养应用型经济类人才的目标不太契合,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比如,改变平时成绩的结构,可加大学生课堂上展示PPT案例分析的分数比例,加大学生课堂参与讨论的分数比例。在期末考试中,可增加对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考查的题目,考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来分析现实问题。第五,建立金融模拟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教材中关于汇率和外汇市场的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汇率概念,了解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货币符号、该经济体货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外汇市场交易的程序、交易的种类,可以让学生在金融实验室进行外汇交易的模拟操作[6],跟踪观察某种外汇或某几种外汇的行情走势,熟悉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的概念,能够解读外汇交易的行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国际金融学》作为金融学和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和实务内容丰富,在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转型中,更应该进行一定改革,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金融领域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丹捷,白炜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大连财经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17(8):137-138.

[2]吴燕.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4):115-116.

[3]冯才华.关于国际金融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对外经贸,2014(6):142-143.

[4]赵朝霞.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背景下《国际金融学》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8(2).

[5]唐菁菁,何顺义.广西高校《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1).

[6]黄亦君.基于能力培养的《国际金融学》三位一体课堂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7(30):137-138.

作者:杨亭亭 单位: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