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互联网模式变革的作用下,大批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迅速崛起,助推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幅降低了消费贷款的门槛和费率,助力更多的居民以较低的成本提前享受价值更高的商品和服务,力促我国居民消费的升级。
关键词:消费升级;互联网消费金融;消费信贷
经济“新常态”下,“三驾马车”中消费的重要性凸显,居民消费升级以及由此带动的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破局点所在。从发展历程上看,居民消费升级一方面是收入水平提升后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消费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收入水平的提升是渐进的过程,而消费金融则是跃升式的发展。因此,中短期内,迅猛发展的消费金融业务有望在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对任何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来讲,往往只有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足以带动行业再次出现跨越式发展,对消费金融而言,受益于互联网模式的变革,不仅一大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崛起,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借助互联网渠道开展业务,再次焕发发展活力,助推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全方位覆盖电商、租房、汽车、旅游、装修、教育、医疗、农业等场景,大幅降低了消费贷款的门槛和费率,助力更多的居民以较低的成本提前享受价值更高的商品和服务,极大地加速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升级进程。
一、我国进入新一轮居民消费升级周期
最近三五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消费升级快速推进。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正迎来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周期。从政策环境看,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8次提及消费,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与此同时,中央促进消费升级的产业政策持续出台,消费升级已成为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政策建议的重要关键词。从经济环境来看,2016年我国人均GDP为5.4万元,约合8800美元,超过8000美元这一国际上公认的消费结构变化拐点,已逐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我国中产阶层人口更是达到5000多万,超过了整个西欧的中产人群数量。从社会环境看,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明显变化:食品与衣着等生存型、物质型消费让位于休闲娱乐、教育、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服务型消费,80后、90后成长为消费市场的主流人群,超前消费、信用消费、追求个性与品质等消费方式成为潮流。从技术环境看,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无边界性让网购、海淘成为消费的首选,国内外高品质的产品变得触手可及,线上线下O2O的加速融合更是带来了全新的购物体验,推动消费潜力不断被释放。居民消费的提档升级已势不可挡:高铁、飞机成为日常出行工具;汽车、智能家电成为家庭标配品;旅游、户外健身成为健康生活的必备选择等。居民消费支出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更是创新高:2014年为26%,2015年为38%,2016年达到49%。然而,从统计数据看,近两年来居民收入虽在攀升,但增长速度放缓,2015年增长率为7.3%,2016年为6.3%,但居民消费升级却加速明显,这主要得益于消费金融和消费信贷的支持。
二、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空间巨大
在居民消费升级浪潮的推动和引领下,我国消费信贷业务步入发展的黄金期。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贷款规模为3.85万亿元,2015年为4.77万亿元,2016年达5.91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4%。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消费信贷往往伴随经济的发展与转型而迅速崛起,由消费信贷驱动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日渐增大,为这些国家居民消费扩张及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本文选取消费信贷发达的美国、韩国,与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消费信贷行业开始兴起,消费信贷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末,美国消费信贷规模高达3.54万亿美元,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长期维持在68%左右,较高水平的消费支出驱动消费信贷的增长,而高水平的消费信贷渗透率(消费信贷渗透率=消费信贷/消费支出),又反过来促进居民消费支出的进一步扩张,从而使两者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从相对指标来看,美国消费信贷/消费支出、消费信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信贷/GDP三大比值,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皆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5年末,消费信贷/消费支出的比值达28%,消费信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66%,消费信贷/GDP的比例达20%。由此可见,消费信贷对于美国居民消费升级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韩国消费信贷的规模亦是伴随消费支出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两者增速保持了较强的相关性,消费信贷增长快时,消费支出增长也快,反之也成立。截至2015年末,韩国消费信贷规模达3380亿美元,最近8年增速均值为7.2%,远高于GDP同期增速。从相对指标来看,韩国消费信贷/消费支出、消费信贷/GDP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消费信贷/消费支出的比值在2015年末接近50%,远高于美国28%的水平,消费信贷/GDP占比为24%,高于美国4个百分点。在消费信贷支持下,韩国居民消费的升级步伐明显。数据显示,食品等必需品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由1970年的39.7%下降至2015年的13.3%,而休闲与文化教育等非必需品的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则逐年快速上升,由1970年的5.8%大幅增长至现在的13.8%。相比成熟市场,国内消费信贷对于居民消费支出的支撑作用尚不明显。国内传统金融机构消费贷款以房贷、车贷等耐用品为主,其中房屋贷款占比达75%,剔除掉房屋贷款之后,其他类型消费贷款占比较低。数据显示,我国消费信贷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仅为15.9%,远低于信用消费发达的美国28%、韩国49%的水平。我国消费信贷占GDP的比值仅为7.1%,远低于美国的20%、韩国的24%。我国消费信贷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值仅为15.8%,远低于美国66%的水平。此外,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也处于较低水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信贷人口渗透率仅为26.7%,而同期美国信贷人口渗透率则达到82%;2016年美国人均持有的信用卡为2.9张,我国仅为0.3张,我国还有大约50%~60%的人口欠缺消费信贷的服务,这些人口将成为未来消费金融的主力人群。由此可见,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与国外市场差距明显,消费金融市场还刚刚萌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助力居民消费升级
在消费升级快速放大居民对消费贷款需求的背景下,自2015年起,互联网消费金融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消费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1184亿元,同比增长546%;2016年规模达4367亿元,同比增长269%;2019年有望达到3.4万亿元,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业务旗鼓相当。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崛起与传统金融相对“保守”的展业政策不无关系。创业企业最早感知到这种机遇,自2013年开始,大量创业公司进军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逐步完成了对电商、校园、租房、汽车、旅游、装修、教育、医疗、农业等多场景的布局,将机遇转化为产能。2015年前后,大型互联网金融集团亦相继进入消费金融业务,推出各自品牌消费信贷产品,基本实现了对主要垂直消费领域的全方位覆盖。截至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已涌现出一批估值过亿的互联网新起之秀,涵括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160多家专业分期公司以及2200家左右P2P企业。这些巨无霸解决了当前无富裕资金居民的消费困境,从而推进了全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速。以汽车金融为例,传统银行于2005年相继推出汽车消费贷款,后因坏账率高企而被收缩业务。随后的2009年及2010年,汽车厂商开始兴办消费金融公司,但受制于贷款发放规模而无法做大。而今,大量互联网金融机构参与进来,信贷规模得以迅速放大,数据显示,新车汽车金融渗透率由2008年的5%上升至2016年的38%,意味着现在每销售三辆汽车就有一辆是通过汽车消费贷款达成的。又如近年来为国人所接受的购物分期业务,互联网金融机构依托消费场景促进贷款消费,数据显示,2016年“双11”当天,苹果手机接近50%的订单均为分期支付,彩电接近70%的订单为分期支付。在其他通讯、黑电、冰洗、电脑、百货、空调等产品购买中,使用分期付款的占比也越来越大。互联网消费金融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的进程,提前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之前传统金融无法有效解决的低准入门槛和低服务费率问题,互联网消费金融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取得了突破。从惠及对象看,互联网消费金融客户群既涵括传统的金融服务人群,如中高收入者、有房有车人士,更涵括被传统金融服务排斥在外的大量中低收入人群,如年轻白领、蓝领、农民、学生,且后者为其重点服务对象。这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粗略估计有8~9亿人在央行征信系统无信贷记录,无法申请信用卡或信用卡额度不够大,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通过对客户过往海量的交易、生活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并且与其他公检法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细分可被授信客群的层级,让更多的低收入客户被纳入到授信门槛内。同时,互联网金融科技支持下的纯线上授信,让消费信贷的办理时间最快可到5分钟,对比传统银行核批贷款或信用卡需要3个工作日以上的效率,这种高客户体验度的服务,一下子抓住了从不被传统银行所重视的低收入客群的心理,拉动了低收入客群的快速消费、轻松消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另一突破是实现了风险的精准定价,降低了服务费率,使廉价金融成为可能。传统金融机构的消费贷款业务,费率基本上一刀切,高风险用户和低风险用户共用一个利率,约15%左右,容易抑制优质用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诱发优质客户越来越少,高风险用户日渐增多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高风险用户比例的提升带来不良率的大幅攀升,促使银行不得不提高申请门槛以控制风险,导致消费信贷业务规模难以做大。相比之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将大数据风控技术与传统风控手段相结合,利用行为数据、贡献数据、风险数据等模型结合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实现风险的综合定价和精准定价,让低风险客户可以享受到更低的服务费率,让高风险客户真正通过高收益予以覆盖。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展望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局部领域如P2P平台引发的风险,引来监管的强力整顿。但是,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关键是把握发展前景和发展突破口。整体而言,互联网消费金融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在于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是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民生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对于消费信贷依旧有很大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客群的逐步下沉,消费信贷业务正越来越惠及到传统的征信白户,从而将其变为有征信记录的人群,打开了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获取低成本授信的大门,从根本上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仍是亟需解决的,其突破口就是打造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实质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生态圈,其涵括上游资金提供方、中游消费金融服务商、下游消费金融场景提供方及后台监管机构、征信机构与坏账催收处理机构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可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领域面临的两大难题。一是风险控制问题。创业型消费金融公司,由于经验履历等局限性,大多数在创业伊始都难以建立强有力的风险控制机制,导致后期坏账率高企。但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不断完善和细化行业分工,有专门的征信机构提供借款人甄别服务,有坏账催收处理机构承接信贷回收工作,创业公司通过业务协作方式,专业机构处理专业实务,实施隔离制衡,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风控难题。二是资金来源问题。在传统金融格局下,银行无意愿给类似无抵押、无既往历史的创业型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资金来源。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消费金融类企业的融资门槛大幅降低、融资方式更为多元化,各类P2P、小贷公司等成为融资重要渠道,让资金来源难题得以破解。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商数量的增多,各类TOB端金融科技企业大量出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在资金获取、风控征信、贷后催收等各环节提供支持,促进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生态得到不断的发展。展望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依旧依赖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生态的进一步完善,包括信息保护与共享机制、征信监管框架的建立、ABS等新型资金渠道的拓展,甚至大型银行大数据授信的建立与完善等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大发展也会促进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进程,相信中国居民品质生活的大时代将全面开启。
参考文献:
[1]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J].上海金融,2013(8):18~23.
[2]王勇.通过发展消费金融扩大居民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12(8):75~78.
[3]汪涛,郭宁.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选择与风险控制[J].华北金融,2010(2):26~28.
[4]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12.
作者:夏谦谦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