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创新

提要:近年来,金融业在满足“三农”多样化融资需求、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信用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对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同时指出目前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持;“1+N”信贷模式

一、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创新研究的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其中乡村产业的振兴为首要任务,通过振兴乡村产业,我国农业可以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提供更优秀的市场,以及更稳定的外汇贡献,以达到经济的高水平发展,落实“农业强”的基本目标。探讨金融,能够更好支持乡村产业的发展,并有助于创新乡村振兴模式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金融振兴乡村产业,我国乡村吸引力会得到增强,乡村发展过程中会促使更多资产、人才等要素涌向乡村,这样才会巩固“农业美”的物质基础;通过振兴乡村产业,我国农村经济得以激活,农民走向富裕,乡村不断繁荣,这样才会实现“农民富”的根本目标。

二、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乡村产业的信用贷款大多数是小额的,但贷款的数量多,地区较分散,同时由于贷款的对象多数为农民,难以支付较高的利息,这导致商业机构在乡村产业方面开展信贷业务较为困难。在乡村产业项目增多,融资需求增大的情况下,乡村地区信用信息缺乏,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方面的主要问题在于乡村农民对于金融贷款的认识不够清楚,甚至于认为是国家的经济救助。新的挑战也随之产生,农村信用社本应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受制于建国后产权变更,导致其产权不明晰等劣势,重回合作金融道路困难重重,而在农民自身方面,产权物权的不完善导致农民在银行很难贷款,因为没有抵押物,农民很多房子是没有产权的,土地又是集体的,所以这种没有抵押物的情况银行没有办法放贷款,农民只有寻求担保公司。有些担保公司会因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意真正给农户贷款。加之在法律上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从而导致许多地方出现违约、失信、逃债的情况,对金融生态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受农村信用服务需求不足和信用信息采集难制约,农村地区还没有专门服务于农民和农村经济主体的征信机构,缺乏专业化的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

(二)融资总量大,融资模式缺乏创新。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资金需求供给不足,单个农民在银行主要是信用贷款,贷款金额较小,且期限较短。其次是供应成本高,由于经营主体较为分散,单个主体资金需求规模整体小于企业,导致资金成本上升,比如农商行的贷款年利率普遍在10%左右,与企业相比,融资成本明显偏高。在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出台以后,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乡村振兴项目,融资总量需求巨大。但是这些项目一般都是市级、县级的地区项目,地方投融资企业数量和资金有限,且负债较高。然而在现有的投融资模式下,银行介入乡村产业振兴项目的难度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受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政策影响,某政策性银行2018年累计发放贷款87.11亿元,同比减少43.83亿元,同比降幅33.47%;其中中长期贷款累计发放76.40亿元,同比减少47.91亿元,同比降幅为38.54%。所以融资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新的融资模式。

(三)乡村产业振兴主导力量存在的问题。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战略靠行政力量难以真正解决,2014年国办发71号文件《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方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平台,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有效服务,并可“通过采取购买社会化服务或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支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然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存在普遍问题,仅仅靠线下的流转推广,本地资产难以匹配到全国需求。与此相对的是一些率先引入社会化服务的交易中心创造了很好的成绩。这些交易中心通过政府建立的平台,以行政力量推动当地的土地聚合,将当地的一些资源产品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展现给全国市场,通过线上流量和渠道带来交易额的成倍增加。在这其中,政府方面并没有以主导力量在线下,在实际生活中去支持这些乡村产业,而是依靠线上、网络平台的产业获得一些成功。

三、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推广使用“1+N”信贷模式。随着科技进步以及金融模式不断创新,“1+N”信贷模式,能灵活运用循环贷、无缝隙贷、贴息贷等方式,注重研究农业生产全过程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开发链式金融服务模式,围绕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趋势,大力支持农村产业链的各环节协同发展。“1+N”信贷模式开创出一种新的局面,以一种主导的信用贷款方式配合以多种关联的信贷方式。比如“金融+教育”,助力贫困学子圆“大学梦”;它以贯彻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前提,确保助学贷款的及时发放,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上学难题;还有“金融+农业”,助力贫困农民圆“致富梦”;“金融+文化”,助力草根青年圆“创业梦”;“金融+社保”,助力失地农民圆“养老梦”等。同时,在信贷过程中优化业务审批流程,简化贷款措施,缩短融资链条,变“抵押优先”为“成长优先”:并在精准服务中,对人品有保证、产业有前景、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营可持续的新型乡村产业优先发展扶持,进一步提高信贷投放效率。

(二)加快传统乡村金融模式改造。主要是建立跨机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换和交易机制,打破不同机构、公司和部门之间的信息闭塞,丰富“三农”业务主体信息的来源、维度和频率,组建专业团队、投入专项资金,联合电商交易平台、农贸交易市场,进行征信数据采集试点、推动“三农”征信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农村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等基础信息收集、加工和评价工作,奠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基础。网络平台方面,要深化平台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作支撑基础,加快传统农村金融模式改造。一些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支付、向农村企业和居民融资、提供保险服务等功能,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效率。构建银行信贷互联网模式,农户可以在APP上实现贷款申请,金融机构通过接入各相关部门平台和信息库对客户申请贷款的资料进行审核和确认,经过贷款申请者确认无误后反馈给金融机构,审核同意发放贷款后将抵押信息在相关部门的信息库备案。在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金融机构借助无人机、物联网不定时对客户经营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以降低管理成本、保障资金安全。

(三)优先发展绿色金融。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载体,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转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金融支农导向也应随之转变,要重点支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制定出台农业项目环保标准、农村绿色信贷目录指引,实施差别信贷政策,对纳入信贷项目库的绿色农业项目,扩大授信额度,增加绿色技术采纳者、绿色农业生产者的信贷可得性;要积极发展农村绿色债券,利用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期货与期权等各种绿色金融工具来为农村绿色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降低融资成本。

(四)扩大乡村产业振兴资金来源渠道。去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目前,大多数省份已开始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而公私合营模式(PPP),以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为主要特点,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勇.农村土地“1+N”信贷模式实践与探索[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9(6).

[2]杨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践、挑战和对策———基于赣州市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9(2).

[3]沈春成.湘西州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成效及建议[J].金融经济,2019(4).

[4]刘雪.安徽省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安徽大学,2019(10).

作者:周之茹 李勇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