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大部分是进入银行或证券公司金融机构担任基层工作人员。在当今的互联网大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也将随着现今互联网金融的逐渐发展而发生改变。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变和构建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背景;高职金融;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催生出了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余额宝等,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现今的金融服务模式,变得更加现代化,从而促使金融专业在高职中的发展更加迅速。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顺应行业的发展,高职学校也对本校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构建和革新,从而使得本校培养的学生满足未来金融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提高本校的核心竞争力。
1暴露出的问题
1.1专业过于细化
在高职学校中,对于金融专业的分类有着详细的划分,通常分为国际金融、金融实务等多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实务方向主要是培养出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人才。而国际金融方向偏向于高端应用,重在培养今后在金融领域的一流顶尖人才。在高职金融专业教学计划中,对这样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因为专业的相似性,教学课程及内容的重叠率极高。对相似专业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近乎相同的教学,使用一样的教材课本和同样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不好掌握教学目标。同时会造成高职内金融专业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从而使得金融专业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发展被削弱。
1.2培养方式
经过传统的高职金融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一般会选择银行的柜台人员、证券投资公司员工等相关工作,培养出的学生今后的方向比较狭小。而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领域有着极大的增加,对于传统的就业工作岗位的选择也会更多,有很多新兴岗位等着学生去选择。但是在目前高职金融专业教学中,更多的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限制,今后高职金融专业走出的学生的选择就不多了,实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也减少了。
2改革构建方向
2.1融入互联网金融理念
当今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最缺乏的方面就是理念不够创新。过去几十年中,传统的金融业一直都是一种封闭、独立的市场环境,金融行业管理者也习惯了这种方式。但高职延续这种金融专业的教学,会对下一代的金融专业人才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当今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状况下,金融专业的一种主导理念就是平等、开放。这种开放、平等的理念可以对整个金融行业的效率起到极大的提高作用,并可以使金融行业的最高理念也就是“普惠性理念”得到极大的发展,加快了这一理念的落地实现。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也要跟从现今金融行业理念的变化,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金融理念进行改进革新,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法让金融专业学生建立起自我的金融理念,并加深高职金融专业学生的金融理念。
2.2完善体系
高职金融教学中表现金融专业的专业教育理念就是整个课程体系,它能够反映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目的,是整个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在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中,教学都围绕着传统金融业务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传统的柜台业务和金融营销能力有所掌控,金融人才对于数据分析的能力和网络技术能力要有所掌握。所以今后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把握住金融行业的变化趋势,改革培养方式需求,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现代互联网金融的金融行业人才。
2.3提升教学技术
当今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于高职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提升信息技术是极其重要的,也是今后步入社会踏进金融行业的基础。而教学方法就是使金融专业学生学习相关的技术和能力得到创新和改善,使得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认可。还可以通过对传统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并掌握相应的高新技术能力,如网络技术能力。
3总结
随着当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火热,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纷纷出现了,如余额宝、支付宝,这也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因此对于高职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就刻不容缓了,对于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决,并结合实际经验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革新和构建。
参考文献:
[1]朱维巍,董瑞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3):91~93.
[2]潘美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2):20~22.
[3]陈意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4):156~158.
作者:吕昕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