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经济学基础》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它侧重于了基本概论、基本规律和基本图形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出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
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经济学基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一般都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铺垫,如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该课程包含了微观和宏观的部分,共十一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强,如微观部分,先是简单认识经济学;然后介绍价格理论,包括需求和供给理论;接着分析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最后是不同的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课程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因为理论部分有很多是需要画图的解释说明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除了学习相应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用来解释和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将抽象的理论讲的通俗易懂,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
二、《经济学基础》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发现,《经济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求导数基础,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高等数学,这样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同时,大一新生从教学计划上来看,课时数要少一到两周,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说,48学时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往往会使得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由于课程的连贯性,如果前一章的内容没有理解就会影响下一章的学习,时间一长,学生就越来越对经济学没有兴趣,这样就使得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材编写不合理
针对高职院校编写的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可是大多数教材都是高鸿业的经济学删减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图形都有,删减了推理和解释的部分,反而增加的学习的难度,这让学生更无法看懂课本的内容;再加上学生本来基础就薄弱,面对全部都是理论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别说学好经济学了。
(三)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经济学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但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用PPT授课,学生就听着,讨论活动非常少;授课内容也是理论阐述多,案例分析少,所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上听懂的知识点再自己做题还是不会,对课程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以至于让学生都认为学这门课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时采用期末卷面分和平时分加权求和而来,有的是七三分,有的六四,也有五五分,随意性很强,没有统一的标准。平时分就是通过学生的出勤率和作业来给定,依据也是很简单。期末考试往往采用的是闭卷考,考前,教师会将题型以及考试重点都划给学生,学生只要临时抱佛脚,卷面分都会很高。也就是说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和不学习的学生考的分数相差不大,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失去了平时学习的动力。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单选题、判断题、计算题、论述题、画图题、简答题等,这些题型都是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用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现实的问题,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实力。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本课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构建形成适应高职课程特点及自身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创新:
1、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的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他们的教学理论都需要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要一直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课本上的理论,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将知识点联系到案例或生活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转变传统学习理念,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讨论也可以增加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将其好好运用到课堂上,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授课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有限,这就需要青年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扩大教学资源储备量。(1)向老教师学习,多听听老教师上课,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2)多阅读相关专著,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多学习,多思考,这样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同时也可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3)可以成立一个经济学课程研讨小组,各位老师可以分享案例、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等,集思广益。之后可以编写更适合高职学生的经济学教材,将各种小故事和小案例插入到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如可以关注知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期刊的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每天都可以获得各种资讯以及最新的经济学案例。也可以报名参加各种网络培训课程,也能在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全国高校微课平台、浙江省微课平台等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及方法。
3、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经济学基础》里面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如果只是用传统的讲授法,那课堂就会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合作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等都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将知识点引入到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帮助其理解,例如在讲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时候,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介绍完这五个需求的具体内容后,我们将西游记里面的师徒五人匹配下这五个层次。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学生也不能只是听课了,教师可以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甚至是安排去做各种调查,然后制作成PPT在讲台上汇报调查结果,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精心设计上课的内容外,也要很好的组织上课的语言等,将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用来打造魅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4、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分和平时分的加权求和,是一次性结果性考核,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影响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将其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如将之前的期末卷面分占70%,平时分占30%,转变为期末卷面分占50%,平时分占30%,实践分占20%。这个实践分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调查任务的程度来定,调查结果以PPT的形式汇报,教师就直接在课堂上打分;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经济学知识竞赛等。这样的考核偏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了。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每位教师不断的积累、总结和反思,并最终将其运用到课堂上,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当然也少不了学校的对教改的大力支持。
作者:俞健萍 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燕,闫贺平,董彦霞.浅析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思路[J].教育研究,2014(12)
[2]周艳.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商情,2016(31)
[3]张庆.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下),2016(3)
[4]许鸣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