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阐述了马克思早期的生活哲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前提条件,生命和人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生活的本质。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的异化而提出共产主义是人类未来追求新生活的途径。《手稿》中的生活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揭示、批判和改造生活的本质,对中国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活哲学;异化劳动;人的本质;生活方式
马克思是否有生活哲学?如果有,那么他的生活哲学是什么?马克思的生活哲学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些问题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对此最好的回答就是重回文本、让马克思的文本作答。《手稿》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异化劳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标志着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发端。马克思在《手稿》中侧重对生活进行价值批判,以对生活前提的考察、对生活本质的揭示、对生活异化的批判及其变革而展现了以生活为要旨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
一、生活的前提:自然界为人提供生活资料
不同的时代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马克思身处资本主义的发展上升时期,社会以聚集和扩张资本为运转目的,人成为商品,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马克思对此提出哲学不应该只是对逻辑概念的悬想和推演,而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并进行批判与变革。马克思认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是生产生活,生活是生命和人的生产与再生产。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发生的。马克思对自然的认识也主要基于此。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来源。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1]56。自然界在实践领域是物质生活条件,以食物、燃料、衣着、住房等物质形式维持人生命的存在及种群的繁衍,为人的实践提供物质资料。然而,食物、燃料、衣着、住房并不现成存在于自然界,是人根据自身生活需求改造自然界的结果。因此,从人存在于自然界开始,自然界就不再是纯粹物质的世界,而是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历史性生成。第二,自然界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原材料。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在理论上,自然界“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1]56。人在对自然界的抽象和再抽象中形成意识;自然界是意识形成的前提,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原材料。人一旦将意识作用于自然界———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即人对自然界的对象化过程,自然界就成为人的精神内容的来源与延伸。对象化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人只要在生存就无法避免地要对自然界进行对象化。第三,自然为作为类存在物的人提供与他人之间的物质和精神联系,形成人类社会历史,也就是人类生活的发展史。人类生活不是个体性行为,而要依赖于群体来共同完成,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与精神联系来源于自然界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空间和劳动产品,这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精神生活则是体现人自身创造性与社会性的本质生活追求,两者都无法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马克思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发展逻辑,人与自然都是创造资本的工具和手段,自然对人而言是商品、是能够获得利润的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人只有通过对自然的不断攫取才能获得生产资料并将其转化为资本,人对自然攫取得越多,就越能获利。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批判,认为自然首先是人生活的基础,为人的生活提供一切物质条件和生活资料。人并非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一个种群,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要人继续生活下去就必须依赖于自然,对自然的破坏即是对人自身生活条件的破坏。因此,自然界不是人的工具和利润来源而是承载人生活的基础,对自然界的呵护即是对人自身的呵护,对自然界的尊重即是对人自身的尊重。二是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马克思认为,现代人不应像原始人那样对自然进行神化,不仅依赖自然而且要合理改造自然。随着资本对生活的全面渗透,以资本为推动力的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来改造人的生活:“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有了不断增多的材料。……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2]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的自然科学原则全面浸润到人的生活中,事物的同质化取代了多样化,物成为了被控制的对象,丧失了差异性;劳动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丧失了目的性;生活只剩量化的货币关系,丧失了丰富性。工业时代的到来一方面增加了对自然的破坏,另一方面也通过对自然的改造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人的有意识地对自然界进行实践的过程。与原始人对自然界的依附关系不同,工业社会中人虽然依旧依赖自然界提供生活、生产资料,但人对其的改造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其的依赖程度。人有意识地对自然界进行符合自身生活需求的改造,让自然成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人身体机能和生活内容的延伸,人与自然就处在这种依赖和改造的辩证关系中。自然科学在工业的实践过程中日益深入生活、改造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好准备。
二、生活的本质:生命和人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黑格尔看来,生活的本质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抽象精神生活观进行了颠倒,然而费尔巴哈把生活理解为人的直观,认为生活仅仅在于解决人的生理需求。马克思则认为,对现实生活的揭示、批判与改造才是哲学的旨归。“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类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1]57劳动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行为不再只是动物层面的生理需求而是人的自我享受,是人的生活内容。马克思强调,劳动这种感性对象化活动就是生产生活,也就是人的类生活。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主题对生活本身的探讨是双重的———现实生活和生活本身。“现实生活”指生活在现实时空中呈现的事实样态,而“生活本身”则是一种理想的、应然的生活状态。马克思认为,劳动就是生产生活,而社会分工导致生产与生活分离,劳动异化使这种分离进一步加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1]57,而生活失去了目的性,成为没有意义的周而复始。人只有通过劳动对自然界进行符合人的生活需求的改造,劳动首先是为了保证人生存的物质需求。随着人改造自然界能力的加强,劳动创造出的物质产品不但可以维持人的生命,还可以为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提供可能,生产就不再局限于满足生存需求了,而是为了生活丰富与自由的类生产。只有当人在进行类生产时,才真正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才能不仅对人的生命进行生产与再生产而且对人进行生产与再生产。生产生活是人生活的基本样态,生产是人生活的核心内容。人在劳动中生产物质生活用品,也在劳动中生产人自身。马克思认为,第一,生活在本质上是生命和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1]56,“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57。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活动不仅表现在维持生命而且表现在对生活的追求。人能有意识地改善生活条件和改变生活方式,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人的生活世界。第二,生活是人的“类本质”的外化,人通过实践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第三,生活是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人对自然的对象化,是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精神与肉体生活的统一。“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6第四,生活是人与人关系的具体的、现实的表现。“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56;生活的过程也是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人无论是生产生命还是生产人自身都离不开实践,生活与实践内在统一。马克思认为,人的生活需求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实践的基础。人需要通过实践满足其不断产生的生活需求,这是实践的基本动力。此外,人还需要情感、社会认可、审美趣味等更为高级的生活需求,这是由受动的、满足人的生理生活需求向能动的、满足人的社会生活需求的提升。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是片面的生存,而人则进行全面的生活。动物只需要保证生命的持续进行和种族的繁衍生息,而人除此以外还要对自然进行改造、对人类社会进行构建、对人自身类本质力量进行提升。因此,在满足基本的生命生产与再生产之后,生产并不会戛然而止,而是以一种更自由、更自为的形式进行“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生活为生产提供意义,生产也是一种生活。生产、实践和生活内在统一,生产、实践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则是生产、实践的现实展开[3]。
三、生活的自由与解放:生活异化的扬弃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为我劳动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生活资料。我的劳动不是我的生命”[1]184。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在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所导致人生活的异化和物化。自然界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资料,然而对生活资料的分配并不是平等和公平的。劳动者因为失去对生活资料的占有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作为商品出让给资本家,成为资本家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为了获取基本物质生活来源,不得不受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劳动不再是体现和提升人自我能力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途径,而沦为资本家谋取利润的工具和异己的力量。劳动成为商品,成为资本家谋取利润的手段,也成为工人能够换取生活资料的唯一出让物。劳动的主人不再是人自身而是资本、是物质利益关系。劳动彻底沦为了人的对立面,不再用以开启人的心智、增强人的能力、改善人的生活,而成为把人作为工人的条件,人与人的关系贬低为物与物的关系。劳动的成果不归劳动者所有,而被资本家无偿地剥夺,这让劳动者无法体会到劳动对自身的意义。劳动者创造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少、就越陷入赤贫。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仅维持劳动者及其后代的基本生存条件,不会为了满足工人的生活需求牺牲自己的既得利益。在资本家眼里,人不是需要生活的而是创造资本的工具,工人与机器、厂房等无异。劳动异化使工人只能如同动物一般地生存,满足其生命的存在就是工人生活的全部,这种生活必然是以劳动异化为核心的全面异化。资本家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对工人工作的条件进行严格限制,在工作场所往往连基本的卫生、安全需求都难以满足,工人仅能维持生计的低廉工资使他们在劳动结束无法拥有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高强度、长时间的劳动也限制了工人的自由生活时间,工人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强烈挤占导致工人几乎无法享受到生活中的趣味。劳动的异化在于劳动的片面化,工人只进行生产某一个环节的重复劳动,这种简单、机械、单调的劳动限制了工人的创造力,使工人变成了片面的人。资本把一切生产要素都纳入到自己的彀中,形成一个同一性的世界历史性的市场交换价值体系之网。人被迫服从这个同一性的统治,把自己生命和生活中的现实的丰富内容锨到资本的抽象熔炉中,把自己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换回肉体生命的苟活。马克思认为,生活的理想状态是人与自然、人、社会的共同发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类生活”、“个人生活”的和谐统一。只有扬弃了“偶然的个人”“生活条件的偶然性”,“有个性的个人”才能绽放自己的个性[4]403。马克思指出:“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1]82。马克思理解的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而经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基础。因此,生活异化的扬弃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与道德上对资本的批判和对资本家的诅咒,而要彻底改变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为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1]81,生活异化的根源在于对人的生活资料的剥夺,这也是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产生原因。私有制的存在使社会分工、劳动异化、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无条件占有成为必然,要打破这种物对人的占有模式就必须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变革是对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使人真正占有自我、能够享受生活自由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恢复劳动赋予人创造生活属性的变革,是使人真正享受劳动带给自己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品质提高的变革。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消灭私有基础之上的,生活资料社会公有保证了劳动的自主与自由,劳动带给人的是愉悦与幸福,“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5];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扬弃,扬弃的前提是要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程度上实现社会变革,生活异化的扬弃也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全面提高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指出:“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生活本质上是生产的、创造的,生产决定生活,全面的生产决定、创造了全面的生活,生产的全面性规定了生活的全面性,全面的生活也将是自由的生活,“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46,生活是人不断创造自身的活动过程。全面的生产包括物、人、生产方式、社会关系、观念和精神的生产等,正是在全面的生产中全面的生活得以产生、发展和转换[5]。生活是全面的,人对生活的占有也应该是全面的。人要占有生活资料才能为劳动提供对象,对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的分配形式决定了人生活的自由程度,超越了温饱等基本生理需求的劳动才是真正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才能充分激发人创造新生活的能力。人只有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才会自觉追求美的、善的生活。
四、马克思早期生活哲学思想的现代启示
《手稿》对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尺度、劳动的异化等内容的阐述对现代生活方式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应汲取《手稿》的精华,结合现实为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6]。《手稿》展现了马克思早期丰富的生活哲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以现代哲学思维扬弃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哲学。现实生活是马克思的着眼点,解释现实生活且改变现实生活是马克思对近代哲学的超越之处。马克思不仅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而且对人的感性世界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人的生活不仅满足人的动物属性而且要满足人的社会属性,哲学的最终目的是改造现实生活。第二,挖掘马克思的哲学的本质。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概念和逻辑的思维游戏,而是源自、认识和批判生活,以改造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7]。《手稿》中大量对生活的直接和间接论述充分证明了马克思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哲学,生活是马克思哲学始终围绕的主题。马克思的生活哲学的本质在于回应现实生活、激发人们改变生活的斗志,还原生活的整体性与人性,对碎片化、单向度、异化的生活加以重建,重建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第三,马克思的生活哲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活哲学思想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心,也让我们在积极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建构可持续的现代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
作者:许慧 吴宁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3]李霞.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多重意蕴[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05.
[6]李红梅.试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启示[J].学理论,2009(12).
[7]张伟.论马克思哲学的日常生活维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