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学合成教学模式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互联网经济学合成教学模式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互联网经济学合成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

长期以来,经济学以抽象和晦涩难懂著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教研工作不断改进的地方。如何使经济学课堂成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艺术课堂,成为广大经济学师生共同的追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将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的经济学专业课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系统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实现方式及课堂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学专业课;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

引言

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可能是人文社科领域最难教好的课程类别。长期以来,经济学以抽象和艰难晦涩著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一直是经济学人不断努力的地方。如何使经济学课堂成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的艺术课堂,成为广大经济学师生共同的追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大学课堂,为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趣味课堂提供了可能。互联网不仅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而更应该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理念。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新颖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如博客、论坛、微信自媒体等,传统教学模式正在面临挑战。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视频内容更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日益灵活化。可见,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改革正迎来了新的机遇,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科技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扭转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提高经济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外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基本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中心的创造性教学当中。经济学课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致使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存在着学生难懂、教师难讲的“两难”困境,这是对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共识[1]。张庆(2016)认为经济学教学内容繁多、课程学时安排有限、一些专业概念和专业术语过于抽象和难于理解,使得实际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提出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慕课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2]。朱建安等(2012)提出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展教学改革,即通过综合的、一体化和系统的培养方式,实现经济学课程知识的调整和体系的贯通[3],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微观经济学网站,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及时复习和补充经济学知识[4]。教师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络平台,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和电子邮件、QQ群、博客、微博等互联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探讨[5]。通过专业互补的团队合成教学模式,教师将大量精力集中在关注经济学前言动态,把握经济热点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上,而不是重复理论教条。另外,依托互联网平台和虚拟空间,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研究,提高学习效果。还可利用讲座等形式传播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通过“智慧教育”手段构建“智慧课堂”。

一、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经济学专业课的特点

众所周知,经济学是比较抽象和难懂的学科。经济学专业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政府政策、国际环境、产业发展、商业理念及运作模式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基于此,经济学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上也相对较宽泛,造成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透”。一方面,经济学专业课内容庞杂,概念理论繁多,思想流派林立,主流和非主流并驾齐驱,加之各种理论和政策由于长期处于争论之中,这注定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基于动态和演化的状态之中,导致经济学无法形成统一确定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经济学又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学科,作为一种理论,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解释现实,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抽象以及由此展开的论证,往往过于简化导致理解上的难度大增,极易造成学生学习信心减退、课堂气氛死板、逃课旷课频发的不良后果。因此,要上好经济学专业课,必须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经济学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经济学专业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学学生的特点

经济学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且本身就注重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更注重效用、机会成本、取舍与选择等问题,至少,在权衡利弊优劣方面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专业,因此,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模式与策略与其它专业相比,会有更多的内容与形式,也正由于此,其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对教师而言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已发生根本变化,运用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依赖,更是一种习惯,而且从网络上搜集资料、查找信息具有便捷、准确以及成本低廉的优势。相反,教材内容与网络信息之间的矛盾。教材作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工具,由于信息的滞后,往往跟不上变化的时代所反应的新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任课教师只拘泥于课程教材,没有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则会出现学生接受的知识滞后、案例内容不合时宜等问题。网络信息的新颖性、便捷性与教材内容的时滞性、固定性成为鲜明对比,这就造成了教材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网络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二、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改革取向

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个老师的全程教学。教学过程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老师各选教材、独立教授、独立考核、互不交流,作者将此类教学法称为纵向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最大的优势是管理方便,但最大的弊端确是无法使经济学专业课无法跳出传统的束缚。还有一种教学模式,就是建立课程小组,课程小组成员根据自身专长针对同一课程的部分章节选讲,也就是,同一门课程的讲授由专业互补的若干老师组成,所选老师也仅仅局限于教研室或院系,交流互动仍然有限。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与纵向教学法相同,笔者将此类教学法称为横向教学法。从实践效果上来看,不管是纵向教学法还是横向教学法,都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为了能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除了整合以上两类教学法的优点之外,需要建立网络化的有机合成教学团队,通过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工具,深刻把握目前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发挥教师分工与专业的优势,以此来扭转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困境,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取知识的最大化。

三、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法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基于此,“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教学模式,不是想加就能加,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多媒体教学连在一起,不是单个教师知识的“物理反应”,而应该是教学团队有机合成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要素的共享、整合与重组,它是“互联网+”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充分享用现代高科技的过程。有机合成本身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从较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经化学反应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有时也包括从复杂原料降解为较简单化合物的过程。由于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特点,尤其是碳与碳之间以共价键相连,有机合成比较困难,常常要用加热、光照、加催化剂、加有机溶剂甚至加压等反应条件。文章将这一概念运用到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模式当中,组建通过“知识反应”的有机合成教学模式来实现经济学专业课的理想效果。

(一)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法是指团队成员依据专业性组建的教学团队,在讲授过程中各团队成员通过分工与专业化,在各类专业知识反应中,使学生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兴趣投入到枯燥的知识吸收之中,从而实现教学良性效果的最大化。其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有机合成教学团队组建首先需要考虑团队成员的专业性,即团队成员必须对所讲授内容较为娴熟,再次基础上从学科的层面进行不同专业知识的合成和升华。知识的升华产生的深度和高度,从而提升学生理论掌握水平和教学效果。

2.趣味性。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研究背景,不同的分析视角和讲授风格,无疑会使学生时刻保持较高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有利于提振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增强经济学专业课的趣味性,从而改善学习效果。

3.有效性。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由于建立在系统性的思维框架之下,试图通过教师之间的知识互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理论知识的消化也更为有效,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多元,知识转化为创新的渠道将更为便捷。

4.共享性。经济学本身强调共享,共享、外部性与溢出效应始终是经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作为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团队,在合成教学中,经验、知识与资源共享是主要手段,也是合成教学法的精髓所在。通过共享实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全方位和全过程互动,真正让经济学专业课兼容并蓄、各采众长。

5.团队性。有机合成教学法的核心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动力集成。同一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来安排,做到精准讲授。在学生考核上,可以建立试题库,形成相对稳定的考核导向。该教学法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团队的融洽程度。

(二)团队有机合成的一般路径

当人们需要某种有机物,而自然界中没有该有机物或产量很低时,人们常常会采用有机合成的方法来生产该有机物,而合成的原料往往是自然界中产量较高价格较低的初等原料。比如随处可见的塑料在自然界中却难以找到现成的,其主要成分为树脂,可用树脂合成。而天然树脂的产量并不高,于是便采用石油分馏产物来合成树脂。如此便形成了一条合成链:石油分流产物→合成树脂→塑料。由此可以看出有机合成的目的为:利用高产的廉价原料合成低产的目的原料,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同样,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正是各类“术业有专攻”的教学专家组成的团队“分工与专业化”知识合成的结果,这种合成是建立在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共享、交流、合作产生知识升华的结果,显然,这一结果是单个个体做不到的。任何教学过程都需要解决教学内容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反应这两个问题。对于不同的教学方式,由于知识和环境(多媒体的辅助)等外部条件的不同、参加反应的知识传输方式和学生接收能力不同(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式的差异及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上),团队合成教学正是基于这两种差异来设计的。团队合成教学一个复杂的动态合作过程,是以有机合成思维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本质在于追求包括分享、协同和提升三大效应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合力指向目标,产生一种合成效应。文章将经济学专业课教学课堂看作是由学生、教师、外部环境共同组成的有机体。团队之间的合成不仅发生教师之间,而且也发生在学生之间。团队合成的方式不仅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在于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协同而实现“新奇的质变”,以创新而获得动态的分享效应、协同效应和提升效应。

四、团队有机合成教学模式运行策略

1.局部合成法。教研室、院系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组建有机合成教学团队,该团队可以按照项目团队进行组建、考核与改进。这种有机合成团队组建范围较小,具有成本低、沟通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

2.全局合成法。全局合成法的范围可以拓展到整个学校或者一个城市的高校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与经验互动。虽然目前交通条件和互联网的发展都能支持这种改变,但因该有机团队涉及范围较广,因此,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协调。3.网络合成法。网络合成法就是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有机合成小组知识反应的范围拓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利用各类网络资源形成全球范围的教学有机合成,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也能更大程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符合经济学特点和要求。

五、结束语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是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背景下产生的教学手段,是信息社会下的一场教学模式革命。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们的生活、工作离不开互联网,新时代的经济学专业课教学如同经济学本身一样,通过网络实现教学相长。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关键是对学生经济学思维的训练以及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做到分析当前经济热点,并能理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到学以致用。在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下,积极调整经济学专业课教学的理念,构建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将成为构筑现代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手段,组建团队合成教学模式已成为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经济学专业课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

作者:周韬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洪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10-112.

[2]张庆.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6(3):204-205.

[3]朱建安,等.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4]姜颖,等.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5):135-137.

[5]高莉莉.能力培养目标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亚太教育,2016(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