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人才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人才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人才探析

摘要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人才是生产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价值创造的主体。由于对“专门性人才”的教育培养投入能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资本家也关注劳动力人才的培养。但资本家对劳动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是受投入产出比限制的,并非旨归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因而不可能培养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基于政治经济学中原理对人才本质及其培养的分析无疑体现出超前的战略眼光,对当下我国的专门性生产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人才;价值;启示

人才历来就是生产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我们的能力是我们唯一的原始财富。”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马克思深入分析了人才在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力的人才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资本家而言,劳动者技能越娴熟,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因此,为了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为了使剥削活动更加隐蔽化,资本家开始关注“专门性人才”的培养。但资本家对工人的教育培养是受投入产出比限制的,他们并不真正关心工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因而必然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人才教育培养本质与局限的批判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新人才观的建构,对当前正处在转型升级中的我国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人才思想解析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虽然没有关于人才思想的独立篇章,但却隐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才思想。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中,马克思认为,人才是具有高创造力的价值生产者,但高层次的劳动人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培养,实现自身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劳动力人才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人才是价值创造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才与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人才能力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人才能力的发挥,一方面推动人才顺利融入社会生产环节,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另一方面还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新技术、新技能、新创造的主要动力,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大多是人才能力对象化的结果。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专门性人才”越多,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越高,社会财富的积累也就越快。正如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直言:“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才能够最大化剩余价值。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专门性人才”普遍具有更高的社会劳动能力,从事着区别于一般劳动者从事的简单劳动的高级的复杂的劳动。这些复杂劳动是几个或几十个简单劳动的叠加,它所创造的价值也是成倍或成几十倍的增加,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自己所得工资,远远高于其他劳动者,成为资本家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

(二)教育培养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能力发展表现为‘原始资料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受固定分工影响,一生束缚在单一职业上,人是单向度的人,人的能力单一、片面。然而,‘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马克思在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预设前提下,首先分析了劳动力的实体特征:“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具体指活着的人体中存在的、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所消耗的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总和。劳动力或劳动能力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素质,是健康的身体、充足的体力与一定水平的智力。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已经指向人才的基本素质,即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在对人才进行挑选、培养和甄别时,应注意对这两个方面的考察。马克思还认为,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具备商品二重性的特性,即劳动力也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构成,其使用价值在于创造社会财富,而其价值则应“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不仅包括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应该包含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培训所需费用,即“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因此,这些教育费用——包括在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总和中”。因此,通过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工人劳动者的生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是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的必要投入。马克思把教育培训费用作为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的必备价值要素表明:人才是需要培养的,教育培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才成长的长远目标

人才自身的潜力及对人才教育培养的投入差异会导致人才出现分层。一般而言,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才培养投入与人才的生产能力成正相关关系,人才培养的投入越多,人才的生产能力越高,人才培养的投入越低,人才的生产能力也就越低。在现实社会中,一个社会生产领域的“专门性人才”是分层的和有梯度的,一般而言,初级人才最多,高级人才最少。当然,也有部分国家和社会存在人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马克思把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只需具有体力及少量的经验和技能,对应低级人才,这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投入相对容易一些,从时间成本上来看,费时较短,从物质成本和教育成本看投入较少。复杂劳动则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对应高级人才,培养这类人才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和教育成本可能是培养低层次人才的几倍乃至几十倍。不同的人才所承担的生产劳动也有简单与复杂之分。马克思还对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进行比较:“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这种不同劳动之间的价值换算关系表明:高层次人才和低层次人才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有差异的,高层次人才对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器”效应更强。一些学者根据这一理论,以一个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测算出小学文化程度、中学文化程度和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分别为43%、108%和300%,充分说明人才的层次不同,价值创造能力也不一样。马克思在深刻把握劳动的质与量的内在规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命题,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即每个人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二、马克思的人才思想对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需要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产业人才;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人才的素质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劳动力人才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相对突出,一些行业和领域劳动力过剩与“用工荒”并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破解这一难题,要从马克思的人才思想中汲取智慧,培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人才队伍。

(一)重视产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人才观不仅强调人才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关注人才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觉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产业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德”,强调的是思想觉悟,即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劳动者,拥护党的领导,富有主人翁精神和担当意识;“才”,指的是“劳动能力”,即发展生产创新工艺的领头羊,具有新科技革命背景下驾驭各种生产条件的能力,“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德”与“才”的辩证统一,强调尊重劳动力人才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人才观与资本主义人才观的重要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力人才,既要着眼于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劳动力人才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又要着眼于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对劳动力人才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人才的层次和水平。

(二)重视产业人才的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劳动力人才队伍的能力结构是“梯形”,低层次人才数量庞大,高层次人才非常短缺,同质化竞争激烈,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优化劳动力人才队伍能力结构,要在夯实低层次劳动力人才基础的同时,着力提升高层次劳动力人才的比重,补齐高层次人才的短板。然而,高层次劳动力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花费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国家要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学校教育、企业培训、社会培养三位一体的劳动力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层次劳动力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在各行各业培养一批领军人物,打造一批专家型团队,为生产力的发展积累丰厚的人才资本。

(三)重视产业人才积极性的调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力人才所创造的大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劳动力人才得到的报酬仅仅能维持基本的体力和脑力恢复的需要,这无疑会极大挫伤劳动力人才从事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劳动生产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要特别重视劳动力人才的薪酬问题,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现劳动力人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人才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让劳动力人才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完善人才激励制度,通过职业年金、特殊津贴、股权激励等形式增加劳动力人才的可支配收入,让劳动力人才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享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总之,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的关键阶段,需要各行各业劳动力人才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进而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陷阱”,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人才思想,结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需要培育一支有信仰、有能力、有活力的劳动力人才队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孟丽荣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3.李艳华.质疑的反质疑:“马克思人才思想”命题的论证.观察与思考.2016(1).

4.5.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193,1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