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学研究新进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宇野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

宇野弘藏,1897年生于日本冈山县仓敷市,192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22-1924年留学德国,开始接触并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回国后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并先后执教于东北大学、东京大学和法政大学。1977年逝世。宇野的一生是研究《资本论》的一生。他留下的关于《资本论》的研究论文及著作就多达一百多篇。后人将其自己独特的《资本论》观称之为“宇野理论”。宇野理论也同时吸引了诸多优秀的学者,在日本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宇野学派”。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正是在宇野为首的宇野学派的推动下实现的。

2宇野理论解析

为了彻底解开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宇野以《资本论》为依托,构建了由原理论、阶段论、现状分析论所组成的经济学体系,被人称之为“三阶段论”。而经济学原理论是宇野理论的核心,是解开宇野《资本论》观的钥匙。1950-1952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上下两册(1964年改版)是宇野以全新的视角对整个《资本论》体系进行再整理和编撰而完成的集大成之作。宇野的《经济学原理》源自于《资本论》,但绝不是对《资本论》的照抄照搬。宇野在汲取了《资本论》精华的同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纯化、整理。与《资本论》相比,《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更加简练精辟,全书共由三篇构成,即流通论、生产论、分配论。在流通论中,宇野充分吸收了《资本论》中价值形式论(《资本论》第一章第三节)的精华,并以此为主线展开。宇野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一件上衣=20码麻布”只不过是上衣所有者向麻布所有者发出的一个交换请求而已。这时交换成立的主导权已经掌握在麻布所有者手中,只要他同意拿出20码麻布,立即就可以与上衣相交换。也就是说,此时的麻布已经具备了与其他商品直接交换的属性,已经成为了货币的萌芽。随着上衣所有者的交换愿望的扩大,上衣的价值也随之用诸多的商品表现出来了,价值形式由简单向复杂过渡。最终,在众多的价值表现中,必然会出现一个或几个特殊商品,这些商品是大多数人都需要的,也就是说,它(它们)成为了许多商品价值表现的材料,具有与诸多商品直接交换的属性。这个特殊的商品最终固定在贵金属黄金上,货币形式就出现了。由于受到使用价值的制约,商品之间的交换是很难实现的。而货币与商品相比则具有强大的优势,它可以与任何普通的商品相交换。正因为此,货币可以承担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而资本首先追求的是价值增值,无论是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还是银行资本,虽然它们的形式不同,但最终它们都表现为一个追求的价值增值的运动体。这样,宇野就以价值形式论为主线,在抛开价值实体———劳动的前提下,对处于流通形态上的商品、货币、资本的特性进行了重新梳理,论证了商品向货币、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是说,他因此否定了劳动价值说。在《经济学原理》第二篇生产论中宇野对劳动价值进行彻底而完全的论证。在生产论中,宇野把劳动力的商品化放在了理论的核心位置。劳动力一旦成为了商品,那也就意味着“用商品来生产商品”的开始,生产过程本身从根源上就商品化了,这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有别于其他社会商品生产的本质特征。

宇野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法则,即价值规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它所投入的劳动量来决定的这一规律才能得以全面的印证。换句话说,劳动价值说只有在生产论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论证。因为劳动力商品与普通商品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商品可以不断重复的使用。要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持续进行,资本家就必须支付给工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工资。作为生活资料的商品价值的大小一定是由生产它所消耗的劳动的量来决定的,如果生活资料的价值高于其投入的劳动的量,也就意味着工人得到的工资是不足以购买到使劳动力得以再生产的生活资料的,那么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无法维持;相反,如果生活资料的价值低于其投入的劳动的量的话,那么工人即便不劳动也能有足够的生活资料,同样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不能维持。这样,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它所投入的劳动的量来决定这一法则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然规律,也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前提。资本家通常采取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增加劳动强度的方法来获取剩余价值。在宇野看来,资本的生产过程既是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又是商品价值的增值过程,而且资本的生产过程包含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中。他说:“由资本的投入而进行的商品生产,既是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也是资本发展的特殊形式。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双重生产,与此相对应,作为生产物的商品必须进入到流通领域,因此生产过程是通过流通过程的必要补充。因为资本本来就是以商品、货币为基础才产生的,它本身也不过是流通的一个形态而已,所以它的生产也就成为了W(商品)—G(货币)和W′(增值了的商品)—G′(增值了的货币)这一流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了”。也就是说,生产过程并不是游离于流通过程而独立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更大的价值增值,才能在流通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生产是流通的起点,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并且,因为经济生活中的消费是重复不断的,因此资本的生产过程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它是通过连续的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的。这样,宇野就以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为媒介,通过对价值规律的论证揭示了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及剩余价值的秘密,从而揭开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的神秘面纱。

那么,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宇野《经济学原理》的第三篇分配论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宇野指出,产业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往往会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资本移动,以达到利润率的平均化。他说:“资本以利润率为基准选择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虽然资本对生产怎样的使用价值漠不关心,但这种生产是社会性的,形成了社会总供给”。地租、利息是对社会总剩余价值分配的一个补充。宇野认为《资本论》第三卷中利润、利息、地租的论述在顺序上是不妥当的,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利润、地租、利息。因为土地是生产手段的一种,是作为不变资本的一部分被资本家所利用的。换句话说,它是直接参与生产的。但利息则是游离于生产过程以外的,不过是对闲置资金的再利用而已。因此,利息理论应该放在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联的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之后予以阐述。《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宇野理论的诞生。在原理论的基础上,宇野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18世纪的自由主义和19世纪末开始的帝国主义。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典型国家,它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主要国家的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为现实的资本主义分析提供足够的历史依据。这就是宇野理论中的“阶段论”。阶段论显然无法解决世界上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于是宇野提出了现状分析论,并把它做为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

3宇野理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宇野理论虽然对二战后马克思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商榷。首先,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宇野主张严格区分马克思主义中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认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应该分离,经济学研究不应该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扰。但笔者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主义事业所提供的理论依据之作,唯物史观更是马克思引以自豪的重大发现,如果抛弃了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来谈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无异于推倒重建后的高楼大厦,看似坚固实用,殊不知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根基。其次,宇野三阶段论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如果把“纯化”了的《资本论》看作是唯一正确的理论,那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只能是阶段论了。这显然否定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因为,帝国主义理论本身包含着对马克思《资本论》的丰富和发展。还有,对“现状分析”的理解偏差。宇野认为,以金融资本形态占支配地位的帝国主义不会再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但从迄今为止的资本主义发展来看,这一论断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资本的形态变化只是资本关系变化的一个侧面,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资本主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金融资本的形态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在不断的变化着自己的姿态。

作者:杨立国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