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高水平的教师配置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将研究性学习整合到计量经济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它突破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传统,将教学视野从课堂拓展到课外,通过教学和研究的完美结合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知识丰富和素质良好的教师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成功的基础。

1.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在传统课堂中所具有的知识优势将不复存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原有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索性,学生在运用知识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予以合理的指导。因此,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教师不断继续学习,拓展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关注研究前沿,提升自身研究能力。

2.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转变并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将条理化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倾听、接受和记忆即可,不必独立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因此学习过程相对便捷容易。而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他们要在课堂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并分析思考。对于长期来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要尽快转变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教师通过鼓励、引导甚至言传身教以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并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二、合理的教学安排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内容众多且仍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又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统一的学科,而本科层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讲授学科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合理安排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讲授内容以经典为主,兼顾非经典。计量经济学正处在快速发展中,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因此为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兼顾基础性和时代性,做到“为中材提供规范,给天才预留空间”。为达到此目标,课堂教学在介绍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适当增加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估计、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等非经典方法,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当然,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追求全面性,也不必借助数学推导,而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让学生把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思路和过程,其余内容鼓励通过学生课后自学来补充。

2.选择适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融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理论讲授、轻案例分析的传统教学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中除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外,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以有效消除或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验教学穿插理论讲授教学的过程中,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案例教学则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在某类特定方法讲授完毕,其目的不是要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案例可以是某些热点问题,也可以是某篇已发表的文献。教学手段上,要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提高理论讲授环节的效率,节省讲授教学的时间;要引进计算软件辅助计算,课堂讲授主要是介绍计量经济学理论、工具和方法的基本逻辑和应用情景,而具体的数据处理通过专业计算软件(如SPSS、Eviews、Stata、SAS等)来实现。

3.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经济理论为基础,根据统计资料和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经济学科。可见,计量经济学教学需要统筹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达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内容为蓝本,以统计软件为工具。时间安排上,应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理论教学完成后,紧接着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安排学生完成布置的作业。

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保障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学内容多、形式广,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若没有一套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方案,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第一堂课即向学生明确研究性教学与学习方式的相关内容,将研究性教学分解为听、说、读、写四大类教学活动分别组织实施,并基于一套完全不同于传统模式的评价体系考核和展示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1.明确研究性教学方式相关内容。好的开始即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上向学生阐明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方式、评价体系等相关内容,以便学生尽快形成研究性学习预期,尽早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研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研究性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只是手段,能力的培养才是最终目的。教学过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与研究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反馈和促进作用,不能完全采取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评价方式。

2.按听、说、读、写四大类教学活动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为实现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的最终教学目标,笔者将教学活动分解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其中,听是指听课,通过听教师讲授学习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教师应侧重思想与原理的讲解,繁琐乏味的公式推导可交给学生课后阅读和自学;说是指演说,包括课堂提问、参与课堂讨论以及演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等,通过说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思考过程,锻炼表达其思考和研究成果的能力;读即阅读,指阅读教材、参考书、补充文献等相关资料,通过读的环节给学生以自学的平台和氛围,让其拓展视野,弥补教师课堂讲授的不足;写就是写作,就是让学生写读书报告,总结自学和阅读的心得、体会,并从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主题开展研究以实践课堂学习内容,形成研究论文或报告,这是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需要强调的是,听、说、读、写四大类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的统一整体,都服务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终目标。

3.构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因此其评价也不能套用传统的以知识考核为核心的体系,而应建立一套以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灵活、方法多样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具体而言,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要让学生甚至是专业工作者(若成果参加评奖或公开发表的话)充分参与评判;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获得的体验、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具体到笔者的教学实践,主要是通过研究论文(或调查报告)、活动参与度、读书报告及闭卷考试等方面综合评判。总之,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要求评价要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尤其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且考试内容除了考查学生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和推理能力外,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将研究性学习和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不仅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有利于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必然选择。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也表明,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习和使用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得以完全改观。

作者:张应武 刘素君 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