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方法是适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非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案例教学过程,并结合对学生调查获得的反馈信息,总结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案例库建设、教学环节设计、课堂管理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为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法学和工商管理等学科的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1-2],并逐渐被应用在经济学教学中。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具有原理抽象、理论体系不统一、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有经验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3-7]。我国高等院校资源环境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作为专业课程。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前期没有设置经济类课程,很难用经济理论来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因此,根据专业背景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并对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以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建议,以丰富该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安排
本课程针对本科层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目前课程内容体系没有统一,国内外教材也各有特点。其中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8]、汤姆.蒂坦伯格和琳恩.刘易斯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9]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受到良好认可的国内外代表教材。马中版本的教材体系清晰,专门设有理论篇,对经济学相关理论有介绍,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因此,我们选取马中版本为课程统一教材,与蒂坦伯格版本互为补充。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政策三部分,具体内容根据学时有所取舍。其中理论部分重点讲解微观经济学基础、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部分主要介绍环境经济评估的几种方法;政策部分着重介绍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各国实践。
(二)案例选取安排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内容知识点多,涉及范围广,逻辑性差,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遵循环境知识与经济理论相结合以及本土化的原则,选取案例。例如:1.导论课中以“你周围或家乡资源环境状况如何?”“中国存在着什么样的资源环境问题?”等提问让学生发言,让学生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性,体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2.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加需要案例辅助教学,以流行的韩剧剧情“炸鸡和啤酒更配”来帮助学生理解互补品和替代品的含义,以“‘二孩’政策会对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土地价格上涨对房屋供给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深入理解需求供给理论和市场机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内容。3.对比分析“凤凰古城收费”和“鼓浪屿限客”事件,启发学生理解政府在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供给中的作用。4.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内容中,采用“亚马逊地区的森林采伐”案例,分析森林采伐的原因,并讨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5.以“雾霾的环境损失”为主题整理一些研究论文,分析环境价值评估具体方法应用的过程。6.在环境经济政策部分,通过“中国排污收费制度及展望”“碳交易”案例介绍最新的排污权交易实践进展。7.根据学生兴趣设立“石油价格”“低碳经济”“土地使用到期如何处理”等专题,与学生一起讨论我国资源环境的具体改革实践,拓宽教学内容。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评价也是案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本课程所有案例资料都由教师搜集整理,内容包括社会事件、社会政策,且国内外均有涉及;以文字配合图片、图表的形式,使用多媒体PPT方式展示。案例教学过程基本依照案例展示—案例讨论—案例总结的顺序进行,并将案例分为大小两类,不同类型案例的教学安排有所差别。“小案例”与具体理论知识结合紧密,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进行;“大案例”具有综合性,与几个知识点相联系,在每篇章结束后进行专题讨论。通常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不积极的情况下也可能点名发言;假如在发言过程中,出现学生之间观点相左的情况,会使用学生举手的方式了解全班的整体观点和立场,让学生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对于大的专题案例,会采取分组形式,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发言。每次学生发言和小组案例讨论,教师都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课程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可以看作是一次综合案例分析。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评价
为了获得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完善实践教学过程,我们在学期末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学评价、案例选取、案例呈现、学生意愿等方面。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6份,收回36份,有效率为100%。总体来看,案例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较好,达到预期目标。其中有94.4%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采取的案例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97.2%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能够让自己保持学习兴趣。教学案例的选取方面,88.9%的学生认为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比较紧密;91.6%的学生认为教学案例对知识理解比较有帮助;97.2%的学生认为选取的案例比较有代表性。91.6%的学生认为选取的案例有时效性;对于案例的类型,学生的喜欢程度依次是“社会事件”“社会政策”“历史性”“图表”“国内”“国外”(见表1)。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方面,91.7%的学生认为教学案例呈现的时间长短比较合适;97.3%的学生比较喜欢参加案例讨论;94.5%的学生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质疑;83.4%的学生认为教师对案例解释得比较清楚,比重相对较低。学生的“喜欢以什么方式呈现案例”的回答按选择人数由多到少排,依次是“PPT展示”“音频和视频”“学生参与展示”“教师主导”“黑板板书”。对于“喜欢以什么方式分析案例”的回答按选择人数由多到少排,依次是“互动辩论”“学生即席发言”“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定学生发言”“课后分析讨论”。学生课堂教学方式的意愿,选择较多的依次是“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上过经济学课程,调查表明这一比重为63.9%,而且学习过经济学课程和没有学习过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评价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例如,学过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一般以上为96%)高于没有学过的学生(92.3%),后者没有选择“十分满意”这一选项;对“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程度”“教学案例对知识理解有帮助吗?”以及“教学案例的代表性”,学过的学生的认可程度均高于没学过的学生。而对于“参与案例讨论的喜爱程度”和“教师对案例解释得清楚”两个问题,学过的学生其评价低于没有学过的学生。可见,学生喜欢相互交流的教学方法,且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掌握对于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较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应该照顾到那些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学生,详细讲解经济学理论内容,帮助他们用经济学的眼光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对案例讲解不够清晰,要求教师提高案例分析的条理性,注重案例总结。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措施
基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感受和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开展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但在案例选择、案例呈现、师生互动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案例选择的代表性,进行本土化案例库建设
案例资源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要尽量弥补的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现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中的履行费用法、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等经典的方法还没有针对性的案例。目前这些方法国外使用得多,但国内较少见到,需要进一步搜集整理。目前我们的想法是:1.以课程报告的形式要求学生选取学校周边的景物或景区,并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价值评估;2.结合专业特点,选取城市建设规划(公园建设、房屋拆迁等)实例,呈现环境价值评估在决策中的应用。同时针对没有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整理贴近生活的经济学案例,加强经济学思维训练。基于中国的改革实践,应加强案例库建设。国内《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教材理论性强,但缺少案例和实践介绍,国外的教材虽然有案例和具体事例,但都是国外的实际[10],因此教学过程需要本土化,需要搜集符合中国实际的案例。这一点与学生倾向于社会事件和国内案例是一致的。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历来都很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从“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到报告中的“绿色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有很多资源节约环境治理方面的实践和改革,这些都值得整理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案例背景和内容更有真实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认识分析问题。
(二)丰富案例的呈现方式丰富案例的呈现方式,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环节
目前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是通过PPT方式呈现,比较单一,而且学生反映字多图少,效果不佳,需要改进。因此,可以做如下调整。1.适当增加音频和视频形式的案例资料,并充分考虑案例时长和数量问题,对案例内容进行调整,展示精华,突出重点。2.努力利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例如,提前设置一个公众号,教师事先整理好案例在公众号,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案例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3.教师可以提前预演案例分析讨论过程,对于问题衔接、话题引入都要做精心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互动,加强教师对讨论环节的掌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调查显示,任课教师对案例讲解得不够清晰,这说明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轻教师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例如,进一步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也要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调整进度。案例教学需要师生良好互动。调查也显示,学生有很高的参与意愿,这种意愿需要教师的调动并对课堂有很好的掌控力。课程对象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他们经常会跳出经济学思维,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观点,这时候要求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进行合理引导。另外,如果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如何控制讨论节奏,防止话题走偏而聚焦在案例上也成为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有时案例教学方法也会暴露一个缺点,即案例教学成为事例教学,由于教师和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思维定式,学生通常在围绕寻求事情的最佳答案来进行思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11]。因此,如何将学生关注点聚焦在案例上,又有多角度充分的讨论,需要教师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累积。
作者:邵红梅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