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象教学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现象教学法是一种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使用现象教学法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运用SWOT对现象教学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构建基于现象教学的跨学科的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以期提升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现象教学法;经济学;SWOT
一、内涵及理论基础
现象教学法,又称融合式教学法,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出发,融合多个领域、多门学科的一种应用型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理念传承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社会活动中心”课程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的核心理念,要求从宏观、全局和发展的视角来处理课程内容,并关注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同时,它还综合了德国赫尔巴特学科教学重视知识培养的教学理念,将这两种教学模式完美结合。现象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不断探究,并与他人合作。同时,教师起到了教练员的作用,从旁不断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其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因此,现象教学法要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指定的现象或话题展开思考,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阐述,教师进行必要的协助和指导。自从2016年芬兰这个教育水平位列世界前茅的国家明确提出“现象教学”这一概念,并在其《国家课程框架》中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基于现象的学习时段的规划之后,不少国内教育研究者到芬兰学习取经或者邀请芬兰的教师来中国进行示范教学,对现象教学法开展研究,并将其与其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陈式华率先构建了现象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具体包括展示现象、描述现象、解释现象、分析现象和解决方法[1]。包翼对现象教学法和项目化教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并厘清了两者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现象教学法应涵盖的课程类型[2]。还有些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尝试设计跨学科的融合式教学方案。王莉等将现象教学法运用到GIS常用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3]。孙秀清把现象教学法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新型方法,分析了现象教学法的作用,并对具体课程应用进行了设计[4]。
二、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同时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经济学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型为主,教师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公式和图形分析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但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真正把握经济学的原理和内涵。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面对现实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不能深入理解、分析,只会死搬硬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学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提高经济学教学的实用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刘越提出经济学教学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一套系统的经济思维,以便提升其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运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王洪国认为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为基础,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辩证、发散、求异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6]。国内经济学教育工作者虽然已认识到加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性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方法上仍局限于案例教学或实验教学,没有较好的突破。目前,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经济学教材普遍重数理轻案例。绝大多数国内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注重概念的阐释、公式的推导、图形的演绎和例题的计算,缺乏实际运用的案例,即使有案例,也没有案例和相关概念之间关联的分析,令人难以理解,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材中,更是无法体现和其他课程的关联性。第二,受到学时的限制,教师无法拓展内容。经济学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是许多后续经济管理课程的基础。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为4学时,有些为6学时。经济学内容丰富,现有的学时数不够教师完成教材内容的讲解,更不用说结合现实的案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第三,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大多数经济学课程以教师单向教授为主,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案例教学和实验课程,但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和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在经济学教学中引入现象教学法,改进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达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三、现象教学法的SWOT分析
现象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整合多个相关学科的内容,是一种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学科间的关联运用,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二,学生需要充分思考,使用已有知识解释现象,并提出问题。同时,学科间的交叉互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多门课程的精髓,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三,多门学科的教师集体备课或合作备课,使教师除了注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关注和其他学科课程的联系。教师之间也可以在备课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现象教学法的劣势在于:第一,要选取既能准确结合课程需要又能让大多数学生有兴趣的现象具有一定的难度,若现象或话题选取得不合适,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和作用。第二,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愿意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并主动发现问题。第三,需要融合多门学科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助,耗时长。从外部环境来看,现象教学法的推广面临着较好的机遇。2018年6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要求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教育要回归常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提升大学生的学科挑战度,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上。现象教学法正是符合国家教育部教育理念要求的教学模式。当然,现象教学法的推广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许多高校投入了大量资源推行翻转教学、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对现象教学法的认识还不够,虽然现象教学法引起了个别教师的关注,但还处于了解和理论阶段,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另外,现象教学法的开展需要多个学科教师的配合,随着高校实行二级管理制度,二级学院之间的配合弱化,也增加了现象教学法中跨学科备课、教师协作的难度。
四、基于现象教学法的经济学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现象教学法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构建基于现象教学法的经济学教学体系。
(一)基本程序
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实施现象教学法,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3个方面。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现象的准备和集体备课。首先按照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每组约3~5人。每个学生根据课程主题和自己的兴趣选取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现象或话题。同时,经济学课程教师要与相关课程教师进行探讨,集体备课,确定相关知识点、学时安排和集体授课时间等事宜。2.实施阶段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步是现象的确定。小组成员通过集体讨论分析,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从成员选取的现象中选定一个作为确定的讨论对象,教师从旁协助每个小组选定现象。由学生自主地选定研究现象,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象选定后,第二步为学生自由讨论阶段。每组学生就本组选定的现象,运用小组成员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阐释现象。记录讨论和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需要的知识点和得出的结论。在此步骤中,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积极地思考问题,将原有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经济学课程中,起到巩固已有知识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第三步是教师指导阶段。首先由经济学专业教师对主题进行专业知识介绍,让学生了解主题的专业要点。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最后对于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内容,由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进行分析。在教师指导阶段,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本组现象需要的内容要点,也能够了解其他小组问题的解决方案,全面地丰富了本课题的相关知识。例如,针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这一主题,可以让学生选择比较今年和去年的生活费等贴近生活的现象,学生通过计算生活成本加深对通货膨胀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深刻了解经济学的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增加其学习积极性。学生讨论分析后,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经济学专业教师对通货膨胀的概念、产生原因、成本等具体内容进行专业性的讲授。其中,涉及到其他课程的内容则请相关课程教师进行专业讲解,比如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与货币发行有关,可邀请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整个知识体系。3.总结阶段根据前一阶段的讨论和分析,学生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形成专业性的分析报告,从而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经济学专业教师在审阅报告后,针对本课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总结经验,以完善现象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准备下一主题的授课方案。
(二)实施要点
现象教学法在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现象的选取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偏好,又要紧密联系实际。选取的现象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最好能够与当下或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紧密联系,值得大家深入分析探讨。此外,学生要对此现象感兴趣,这样才有讨论和分析的意愿和积极性,进而发挥学习主动性。第二,要注意主题之间的连贯性和与相关课程的关联性。首先需要经济学专业教师全面了解本课题的相关课程,要分析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涉及到哪些学科等,充分做好备课安排。同时,还要注意各个主题之间知识点的连贯性,避免课程成为专题报告。第三,学时的安排要经济合理。学时的安排既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又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开展探讨。学生讨论和教师指导的学时安排要合理,切不可让授课时间占用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时间,从而影响现象教学法发挥学生主动思维作用的效果。第四,避免出现小组成员“搭便车”现象。在讨论阶段,可能有个别小组成员不愿意或者不积极参与讨论。一方面需要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在现象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有效分析现象和提出问题,并把控好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在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估上,也要根据课题表现加以区分。
五、结语
现象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将现象教学法运用到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现象,发现问题,并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参与度,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也可以在与其他教师集体备课和交流中,取长补短,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式华.现象教学:芬兰2016教改新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11).
[2]包翼.现象教学法与项目化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9).
[3]王莉,景海涛,杜久升.基于现象教学法的“GIS常用软件应用”课程改革[J].测绘工程,2017(6).
[4]孙秀清.现象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5]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6]王洪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创新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作者:黄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