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理念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分析了当前新时展背景下创新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现阶段经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了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教学观转变的四个要点;最后,针对这门课程教学创新改革提出了一些想法,并给出五点建议。
【关键词】创新;经济数学;课程改革;教学思考
创新是时展的关键,意味着“改革变新”,是推动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动力。为适应高校人才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以培养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结合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对经济数学课程的要求及课程自身特点,对其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详细阐述,突出了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方面的创新实践和内容的实用性,注重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经济应用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下亟待改革创新的课程之一。
一、探索《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经济数学是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来研究解决经济问题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的导数与微分,微分中值定理及导数的应用,概率论初步等,是经济、会计、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辅助基础性课程[1]。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手段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社会中各行业及各高校的各个专业对数学的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如经济类、管理类综合应用的问题也愈加严密;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的局限性和缺点也逐渐被暴露出来。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各高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数学基本知识与经济的综合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数学知识专业化、经济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经济问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2]。这对经济数学课程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使“教、学、用”融为一体,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对接等改革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二、《经济数学》课程传统教学的现状改革
经济数学是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其学习的必要性和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是其他公共基础课程无法取代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讲课-学生听课”,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没有教会学生怎样“学和用”数学,课堂上没有通过构建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而现代教学的定位以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风格,从而更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不仅是教学生学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及基本方法等,更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来解决经济应用型问题”。所以,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对经济数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主导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教学”,以实现学生和老师同步思考学习。二是教学模式理念的改变。“封闭传统式”转向“开放创新式”,拓展学生思维。三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过程比结果重要,注重应用,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经济的综合应用问题合理的融合渗透。四是师资队伍的加强建设。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能力提升,更新知识及教学方式方法,建设一支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优秀的数学教师团队,以提高教学能力。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经济综合应用型问题,为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做好铺垫工作。
三、《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的构思
1.融合数学的经济综合应用性
《经济数学》作为经济现象的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基础课程[3]。将所学的数学基本知识与经济综合应用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经济问题,体现经济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用数学手段对现阶段市场经济情况调研、预测及评估风险、分析对策等,并使用数学语言对现宏观或微观经济状态进行描述、表达、设计、构思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指导理财、保险投资等。可以说这些都是《经济数学》能实现的功能[4]。对于经济数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必需够用,与专业对接,以经济应用为主,尽可能体现出改革的创新理念。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略去一些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证明,数学知识的范围不需要面面俱到,只力求突出经济数学与经济管理等专业融合的重点,融合一些经济案例教学,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基础铺垫。学生能用掌握的数学基本概念、理论等解决经济综合应用性问题。即使学生毕业后从事经济工作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知识。
2.《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
所谓的优化设计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就是根据传统的课程设计及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进行重新设置优化。首先最基本的要求是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经济数学的基本知识:概念、理论、计算及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每一节知识的重难点,处理好函数、导数应用、微积分、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初步与数理统计学等课程之间的关联,还要注重经济数学课与后续专业课内容的衔接;其次,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定好位,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分层次和传帮式教学,正确处理好经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最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5],定期对学生考察其对经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力争每位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经济问题中,处理好经济数学课程与经济类等专业课程体系的交融,优化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条理层次清晰、立足专业特色互融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教学,以增强经济数学课程体系教学优设的创新性[6],主动吸收社会及高校中各相关专业、产业及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意见,从而培养出适应各行业需求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3.拓展《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让学生从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公式定理、基本方法掌握开始,慢慢具备数学的基本运算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应用能力及将经济实际问题转化为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广泛搜集相关的经济学问题案例,再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力争编写校本教材,并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实践教学。第二,让学生具有“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他们“用数学”解决经济方面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建模模型”的构建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过程等,提高学生“学和用”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掌握的数学方法解决管理、金融及经济类中应用问题的实例,以提高具备求解数学建模的能力。第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使用Visio、Matlab、Mathematics、MathType等相关计算机绘图软件和数学公式编辑器,辅助解决经济数学中碰到的图形绘制、计算和符号问题。
4.《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评价多元综合性的变革
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已不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它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对专业知识对接和整体性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课程教学评价的古板、单一性,要创新改革,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体现情境教学、合作教学、动态教学等。就这门课程教学的评价而言,不再单单以一张期末试卷定成绩,而应增加课堂纪律、问题解答情况、课堂和课后作业、出勤及对手机课堂依赖等考核环节,改变思路,拓展教学考核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强调对学生的自控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使意识、能力、知识、素质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目的。
5.创新《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势在必行,数学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通过到各系部调研,对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调整组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与专业课程对接。其次根据课程创新与改革,建立自主学习、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课程融合,创设互动交流的教学环境。最后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程建设与技能竞赛对接,并将省、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点穿插到课程教学中来,真正实现以竞赛促进学习、以学习促进教学的新理念[7]。
四、结束语
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把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与教育的供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改革创新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化发展趋势下,学生尽可能具有“用数学”的意识,用数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即“经济问题数学化”。在当今社会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下,不是简单地掌握经济数学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要转变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活动中可融入新的创新、探索教育理念与其中,使学生具备处理一些经济问题和运算能力,为社会输送“数学方法解决经济型,经济问题数学化”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林.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62-64.
[2]季霏.经济数学[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1.
[3]谢秀桔.基于创新理念的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9:429-430.
[4]余英,邹俊霞.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以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探讨为例[J].管理观察,2013(17):71-72.
[5]冯国勇.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经济应用数学与会计专业教学融合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182):96.
[6]胡欢欢.“微课”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榆林学院管理学院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7,7(15):84-87.
[7]何婧,尹红.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7,1(20):14-17.
作者:梁金荣 王善勤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