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文化引领高质量办学体系的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学校文化引领高质量办学体系的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学校文化引领高质量办学体系的建设

摘要:以“博文化”引领学校全面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从价值层面、执行层面、外显层面构建学校文化体系;通过顶层设计、科学分析、建立标准构建渗透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通过“情景激趣———探究激趣———构建激趣”的课堂模式探索,构建以“激趣”为基础的高效教学体系;从战略、文化、组织架构、师生发展等层面构建激发办学活力的制度体系;通过“文化、管理、课程、活动、协同”等五大途径,“学科渗透、实践活动、融合教育”等三个重点构建公民教育体系。

关键词:文化;引领高质量办学体系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办学的动力之源。以文化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广大办学者的共识。在德阳市基础教育五大体系建设区域推进中,德阳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五中”)坚持“文化引领、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传承和创生“博”文化体系,引领学校制度、课程、高效教学、公民教育等体系的建设,通过学校文化的渗透,增强学校的发展力。在此过程中,我们首先理清文化体系建设与其他体系的关系,确立文化在各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价值。文化体系,是纲与魂,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价值定位;制度体系,是根与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课程体系,是着力点,学校所有的顶层设计通过课程得以落地实践;高效教学体系,是主阵地,教与学的变革就发生在这里;公民教育体系建设,是新要求,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要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上述理解,五中以文化为引领,全面构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系。

一、构建以“博”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体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五中基于学校历史和文化传统,逐渐提炼和明晰了办学理念———创造“博”的教育。“博”教育是广度、深度、高度、精度的有机融合,是博和精、广和专、基础和特色的有机融合;是源于旌城、基于川蜀、胸怀中华、放眼寰宇的教育,是川蜀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未来社会人才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是国家要求与人民期待的有机融合;是品格养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体魄锻炼的有机融合。在“博”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德阳五中确立了“做巴蜀一流中学、创华夏品牌学校”的学校发展目标,“博雅的品格、博实的知识、博卓的能力、博健的体魄”的学生发展目标,“自主发展、深爱教育、德被学痒、知能双馨、幸福绵长”的教师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同构为办学的愿景,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导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彰显着学校文化的个性。在德阳市直属中小学五大体系建设中,五中进一步梳理学校文化脉络,根据文化建设的要素进行文化的体系性构建。我们从三个层面分类,一是价值层面,建构理念;二是执行层面,推进实践;三是外显层面,固化成果。这三个层面分别落实在精神文化子系统、执行文化子系统和形象文化子系统研究之中。精神文化子系统,确立了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学校教育主题,明确了规划理念、治理理念、教职工队伍建设理念、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公民教育理念、后勤服务理念、评价理念等二级理念,确定了“做巴蜀一流中学,创华夏品牌学校”的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师生培养目标;确定并丰富了“大气象、大智慧、大境界”的学校精神,“博雅”的校训,“博学雅正,誓为人先”的校风,“正心开明,博学善教”的教风,“高远雅正,乐学坚韧”的学风。精神文化子系统主要解决价值追求的问题。执行文化子系统,包括《学校章程》、学校治理结构简述和组织脉络、学校发展规划简述及各子项目建设简述等,执行文化子系统的建设过程,是全体管理者都参与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制度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高效课堂建设、公民教育体系建设,也包含了学校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解决的是实践层面“怎么做”的问题。形象文化子系统,包括基础性视觉要素、听觉要素、可移动用品的设计等,这一部分主要解决文化“显示度”的问题,将精神层面的理论进行物化、固化,对执行层面的行为进行文化氛围的营造。三个文化子系统构建的协同推进,拓展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构建渗透“博”文化内涵的课程体系

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须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来实现。我们基于“博”文化的落地与渗透,提出“远志、强基、卓能、健体”的课程理念,进而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其一,顶层设计,体系架构。首先,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进一步思考并理清立德树人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整体性建构课程体系。其二,科学分析,优化课程。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严把政治关、科学关、适应关。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符合时展趋势、符合学校文化理念及学校客观实际的校本课程予以保留,并将其整理为人文类、语言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体育健康类、环境类、综合类共七大类十九种八十余门校本课程。其三,建立标准,系统开发。各学科教研组对于与本学科相关的校本课程从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开发创新性、前沿性的校本课程,比如劳动实践综合课程、强基计划培训课程、研学课程、女子课程、现代化校本实验课程等。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同时,着力打造精品校本课程。以校本课程小升初衔接课程《多姿多彩的生物》为例,已完成学科《课程标准》和校本资料的编写,确定该课程以“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实践创新、健康生活”为培养目标,从一份份学生的综合实践报告不难看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是埋下兴趣的种子,奠基科学素养。

三、构建以“激趣”为基础的高效教学体系

高效教学体系是五大体系建设内容之一。高效教学,指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教学;轻负担意味着学习任务适切,学习压力适度,以学习为乐趣,积极性高;低消耗是指达成相同学习目标耗费的资源较少;全维度是要求全面关注与学习相关的各环节、各要素;高质量在这里是指目标达成度高、效果好,师生的教学获得感强。基于以上理解,我们从教学的理念、目标、基本原则、教学管理、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等进行思考,构建了激趣增效的高效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博”文化“博”课程内涵,聚焦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以“生动、合作、高效”的教学理念,构建以“激趣”为切入口的高效教学模式。此模式与当前“双减”的国家政策导向合拍,契合摆脱内容窄化、目标单一的低价值的学习重负,解放学生学习力,提升学业水平的变革追求。基于此,我们提出“情景激趣———探究生趣———总结固趣”的策略,构建“激趣”课堂教学模式。情境激趣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该环节利用饶有趣味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探究生趣是“激趣”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发放导学单,引领学生通过研读教材和补充的学习资源完成导学案上的学习任务。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学生相互启迪、合作探究、自主释疑。对于学生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提供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使学生在探究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学习兴趣。总结固趣是本模式的收官环节,目的是总结所学,巩固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堂课掌握的基础知识、形成的基本能力,归纳掌握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总结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强和巩固学习的兴趣。在研究实践中,各学科教师在对“激趣”教学模式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出激趣教学流程变式,包括学段、学科、课型等变式。从基本式到变式,从入模到出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构建激发办学活力的制度体系

在区域五大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下,五中结合学校原有制度,着力构建激发办学活力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包含以下五个层面:一是从战略层面对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进行整理,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原则;二是从文化层面对学校文化战略纲要进行修订,根据文化体系建设成果进行价值固化;三是从组织架构层面对学校治理结构进行梳理分析,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确保学校各层级各部门岗位职责明确、工作关系清晰;四是从师生发展层面对发展性评价制度进行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各类先进模范评选方案,完善教职工评优晋级奖励等各类评价性方案,建立“平等、公正、全面、充分、扬长、补短、激励、发展”的评价体系;五是从业务流程方面对学校办事流程进行完善,梳理、修订各项常规业务工作的具体流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确保学校高效运转。

五、构建立德树人的公民教育体系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需要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我们秉持“保护天性、激发个性、弘扬德性”的理念,通过五大途径、三个重点推进公民教育实施。五大途径包括“文化、管理、课程、活动、协同”途径。三个重点,一是学科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三观”“五爱”“三德”“三个主义”教育;二是实践活动:开展校本活动、研学旅行、劳动实践、博雅系列展评等综合性实践活动,重点打造劳动实践课程,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劳动教育课等四个方面推进劳动实践,开展“劳动实践课”主题班会比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农村、走进田野进行劳动实践。三是融合教育:促进家庭、社会、学校联动,组织家长学校、家校沙龙,搭建协同共育研究与交流平台。

作者:徐永杰 周芸 周燕华 秦芹 李文彬 单位:德阳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