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市场经济下泛道德化批判归因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市场经济下,道德现状出现了道德语境淡化、道德标准模糊以及道德作用异化等问题,人们对于非道德现象呈现出泛道德化批判趋势。市场经济下的泛道德化批判形式表现为道德绑架、唯道德论和道德审判等。这一现象产生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影响舆论环境、干扰司法公正以及阻碍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稳步推进。市场经济下泛道德化批判产生的原因有媒体刻意引导、审辩式思维缺失和相关部门监管缺失等。基于此,从增强媒体从业者职业素养、自觉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和健全平台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市场经济;泛道德化批判;归因;对策
一、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加入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们难免被舆论影响自身道德判断,在网络空间中尤甚。现如今,人们的道德现状呈现出道德语境淡化、道德标准模糊和道德作用异化等特征。第一,道德语境淡化。受市场经济下的资本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比于追求道德水平,更注重的是追求经济利益,即以资本逻辑思考问题。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追求利益最大化、为资本服务的一种思考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唯利是图。在这样一种前提下,道德语境自然受到了冲击,人们在追求利益时陷入了资本的陷阱中,变得无暇顾及道德,网络中“能赚钱谁讲道德”等种种舆论层出不穷,道德似乎成为了人们逐利的枷锁,而另一方面,对于不适用道德的行为,人们对其的态度却完全相反。道德语境总体上呈现淡化趋势。第二,道德标准模糊。道德语境淡化的后果之一就是人们不再拥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很多人在处理问题时存在着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但道德的标准应当是统一的,多重标准不利于人们正确处理道德问题和非道德问题。一方面,模糊的道德标准体现在标准上,以何为标准,众口难调,但众口难调并非意味着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模糊的道德标准体现在对道德问题的模糊理解上,即在什么问题上适用道德标准,这一问题才是讨论的关键。现在人们热衷于对非道德现象进行道德批判,即所谓的泛道德化批判,这是一种错误的批判方式,因此亟须寻求对策。第三,道德作用异化。道德本该规范人们的行为,成为人们心中的法律,可是在现今市场经济下,道德成为了资本把控人心的工具,企业家为了资本利益最大化,通过向人们宣传资本逻辑,利用人们思维的缺陷,对人们进行错误引导,以达到其自身的目的,从而使道德失去了其本质,道德作用的异化正在进行。如果不能很好地恢复道德在其语境下的题中应有之义,道德将彻底失去其作用,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二、市场经济下泛道德化批判的表现形式
第一,道德绑架。道德绑架,是用“道德”标准绑架某个个体或群体的言行,使其达到符合既定的预期目标。网络中,网民的言论客观上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往往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价值判断。网络空间中,对于某个案件,多数人若持有一致的某种观点,便会对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道德绑架,试图统一所有人的观点。例如,在张扣扣案中,多数人认为张扣扣为母报仇情有可原,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事实上,对张扣扣的量刑与其是否为母报仇无关,大量网民试图以此来绑架部分秉持理性观点的人,实际上是一种泛道德化批判的表现。第二,唯道德论。人们在审视一个案件时,理性的做法是从多维度着眼。媒体是网络空间舆论的引领者,然而在很多时候,媒体报道和分析新闻事件只注重从道德的高度去理解,反而忽略了更为主要或者深层次的问题。唯道德论会使得人们被道德蒙蔽住双眼,而只拘泥于问题的表象。第三,道德审判。道德审判相较于法律审判,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个所有人公认的原则。道德审判基于个人的道德判断,甚至主观臆断,一方面表现在对非道德现象进行道德谴责,如鲍毓明案;另一方面表现在遇到符合情理的案件时,人们希望通过降低刑罚来“奖励”罪犯的合乎情理的违法行为,如张扣扣案,实际上却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
三、市场经济下泛道德化批判的社会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下泛道德化批判的社会危害
1.影响舆论环境。网络环境由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构成,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社会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如果网络中充斥着泛道德化批判的内容,便会误导人们朝着大家“认同”的方向思考,这恰恰是网络泛道德批判者的目的所在,这种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的合理性往往与其信奉者规模成反比。久而久之,会使一开始具备审辩式思维的人也陷入自我思考,最终对网络舆论环境造成破坏。2.干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要求在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因素达到理想状态,其实现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网络舆论的盲从性、倾向性以及夸大性会“绑架”公权力,干扰司法的独立性。例如,在鲍毓明案中,人们在案件事实尚未明确前,对鲍毓明可能的犯罪行为进行泛道德化批判,试图通过网络对其判刑。虽然案件深入调查完毕后,并不能找到证据证明其犯罪行为,但网民依然希望处罚鲍毓明。整个案件占用了大量公共、网络资源,司法公正被随意践踏。该案案件事实充足,本无二审的必要,最终结果也并未因二审而改变,因此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3.阻碍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稳步推进。我国的法制框架已初具轮廓,但依旧任重道远,泛道德化批判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为加强我国法治建设,我党在2014年12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一条便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要求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但我国网络中尚未完全推行实名制,境外势力通过网络引导舆论的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监督的合法性有待考究,这样势必对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造成阻碍。
(二)市场经济下泛道德化批判产生的原因
1.媒体刻意引导。网络给予了每个人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别有用心的媒体基于特殊目的,如有些为了流量,有些为了抹黑国家形象,利用人们对司法案件的关注,参与到社会热点案件的讨论中,与事实相悖的信息,混淆网民视听。网络中各种信息纷繁复杂,人们在浏览信息时应当避免陷入舆论陷阱。2.审辩式思维缺失。审辩式思维是进行辨别、分析、判断信息和言论真伪,并做出合理行为的过程。审辩式思维需要我们从理性出发,但如今网络空间日益泛滥的泛道德化批判则更多地从感性出发,“我觉得”一词是泛道德化批判者的惯用词,其思维过程中恰恰缺乏了审辩式思维。3.相关部门监管缺失。网络环境较之一般的社会环境而言,监管更加困难。当前我国互联网监管面临众多问题。由于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内容审查技术的发展不能及时跟上互联网发展速度,对内容进行有效管控的能力还需时间提升。由于互联网产品创新迅猛发展,相关法规总是不能及时地颁布,也就不能及时通过相关法规对用户的言论进行有效规范,从而导致泛道德化批判的产生。
四、市场经济下泛道德化批判的对策
第一,增强媒体从业者职业素养。媒体从业者是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建设者。加强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无疑能有效减少网络泛道德化批判现象。这就要求媒体在发表言论时,要秉持社会意识和大局意识,仔细思考每种言论可能带来的后果。对此,相关部门应定时组织安排相关媒体从业者集体学习,以减少因媒体从业者故意引导而产生的泛道德化批判现象。第二,自觉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培养审辩式思维,对增强辨别是非能力、突破盲目从众和宣泄心理、理性且有计划地参与网络舆论以及构建和谐舆论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需要我们摒弃传统思维方式中的重情感部分。审辩式思维首先可以帮助网民冲破盲从,其次可以让网民学会独立思考,再次可以让网民学会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思考。自觉培养审辩式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案件的表象看到其内在原因,让我们能够从正确的视角审视案件,从而避免泛道德化批判现象的产生。第三,健全平台监管机制。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社交软件、网络社区软件的出版审核制度,对于不合规的软件坚决不予。另一方面,需要改进审核规则算法,即以机器监督逐步取代人工监督,以达到更全面更精准的平台审核,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大相关投资。人工审核网络信息只能作为辅助手段,重中之重是研发出更智能的算法,以及时删除泛道德化批判内容,并对相关者做出处理,如封号、禁言等。
作者:袁晗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