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下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双循环下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双循环下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江苏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资源小省,一直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等问题,同时需要解决规模庞大复杂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困局。因此,本文研究将探讨江苏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与策略。

[关键词]绿色循环经济;双循环;强富美高新江苏

1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党的“”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和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方针,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对江苏省加快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引领江苏高质量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1.1绿色循环经济的概念

绿色经济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绿色经济以实现有限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最优利用效率为目标,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资本,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核心内涵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与白色农业、黑色工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构闭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绿色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是在有限的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结构闭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资本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实现“最大生产、最低消费,最小废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绿色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绿色产业-资源再生”的物质反馈循环的闭合式经济发展新模式。简言之,绿色循环经济是在有限的生态环境容量及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充分发挥人类资本、生态(自然)优势,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静脉产业,以资源最优循环及利用效率为目标,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生态农业、循环工业、持续服务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可持续的闭合式经济发展模式。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把“高质量”作为全省发展的鲜明导向,明确要求完成党中央交给江苏的“六个高质量”的任务。因此,“十四五”是江苏省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山更绿,提升绿色惠民、增强人民群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1.2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内在要求

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江苏省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而打造以海上三峡、节能环保产业硅谷、绿色制造等为核心的绿色创新型产业集群,挖掘生产、生活、流通等各个方面创新要素,围绕循环产业链构建循环创新链,将为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新动能。

1.3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还处于环境高污染、高风险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迈过生态环境总体好转的“拐点”和重大环境风险的“关口”。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就是要建设经济与生态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破解污染严重的现状与江苏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打赢绿色转型和攻坚战。因此,在江苏进行绿色循环经济研究对于全面提升“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4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是着力推进全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江苏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党中央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围绕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重点推进,整体提升区域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长三角重镇,江苏鲜明地提出了“六个一体化”的推进措施,而构筑区域大循环经济体系,形成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制度,精准识别解决空间治理、绿色技术、产业升级、环境质量等先导性、基础性和紧迫性问题,将带动全省面向绿色循环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2江苏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基础与阶段分析

作为我国首批10个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之一,江苏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紧跟国家战略步伐,经历试点探索(2005-2010年)、推广发展(2011-2015年)、巩固深化(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江苏省始终走在全国各省前列。2005年,省政府《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7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省经贸委《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方案覆盖钢铁、冶金、电力等重点行业,涉及城市、园区和企业三个层次载体。在此基础上,2013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标志我省循环经济开始由示范引领向全面推进方面发展,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促进了全省循环经济的面上工作在广度上的推进。“十三五”期间,江苏省通过《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定调“绿色发展”思路,提出“强化绿色发展导向”,制定了各类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为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指南。目前江苏的绿色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1产业绿色循环转型进入攻坚期

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江苏也面临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的挑战,因此江苏省已经进入以绿色循环产业转型为导向,在经济新常态过程中创造新的增长的攻坚阶段。

2.2城乡绿色循环发展进入突破期

江苏城镇化进程仍处于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势必带来经济转型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风险,因此江苏省必须进入以绿色循环发展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重点突破城乡空间布局形态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关键问题。

2.3区域绿色循环一体化进入探索期

区域绿色发展一体化是江苏省委“六个一体化”发展思路中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一内容,我省将进一步探索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协同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苏南、苏中、苏北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有更为合理地分工和互补。

2.4信息化绿色化融合创新进入创新期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信息技术对绿色发展具有独到的关联和带动作用。江苏省要大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以信息化引领产业绿色化、以信息化带动环保智能化、推动信息产业自身的绿色发展,实现信息化和绿色化的融合发展。

3结论与对策

根据中央对江苏的总要求,借鉴国内外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结合江苏省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江苏省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总定位为“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循环产业集群高地、国内外知名的绿色循环技术创新策源中心、全国绿色低碳发展先行试点示范基地。

3.1示范引领,全面推广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领域,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全面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3.2创新驱动,完善制度

健全促进循环发展的法规、标准、政策等制度体系,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供给,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制。加快先进技术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应用,创新机制模式,支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走出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和效益。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增强循环经济发展动力。

3.3政府引导,市场主体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在循环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长效推进机制。强化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明确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鼓励和引导家庭、个人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利用、再制造产品。公民应当自觉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合理消费,减少资源消耗,抑制废弃物的产生。

3.4标本兼治,精准施策

立足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不匹配的现状,严守资源上线和环境底线,补足绿色发展短板。兼顾长远,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对符合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产品,从财政金融、投资、价格、土地及环境政策、运营监管等方面实施政策创新,营造绿色生态产业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各类要素聚集绿色发展。落实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上下游企业相互参股、持股,推动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人才政策,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生态产业。加快政府“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场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佳佳,赵慧娥.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0):69-70.

[2]刘俊杰,李梦柔.转型期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8,34(9):81-87.

[3]李云燕,殷晨曦.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环境保护,2016,44(17):21-26.

[4]朱建华,王虹吉,郑鹏.贵州省循环经济与绿色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9,39(12):119-128.

作者:赵文渲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