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校企合作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

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但符合高等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要求,也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的愿望。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互补作用,企业根据自己的人才需求,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比如课程设置等。校企合作始于19世纪末期产生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的教育委员会认为能够将企业请进学校,帮助学生走出校门,顺利工作这就是校企合作。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加其实际工作技能,提高未来的就业质量。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实践应用了这么多年,有以下几种具体的模式:

(一)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高校依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需求计划委托,特意专门为这个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培养人才,又被称为“订单班”。“订单班”培养因其培养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对口就业,对学生家长和学员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和高校的对接,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比如连锁店,大型工厂等。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学生在学校用两年或者两年半的时间学习完理论文化课之后,利用最后一个学年或半学年的时间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接受学校的专业导师和企业的职业导师的双重辅导,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撰写。这种模式又被称为“2+1”或者是“2.5+0.5”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别之处是在最后的1年或者半年,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应用在学校所学的理论,完成由学生到员工的转换。

(三)工学交替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是一种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地方,企业是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具体的学习和实践的时间是有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需要共同商定,交互进行的。学生学习的学期被称为学习学期,工作实践的学期被称为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学生可以获得工资报酬,这些学生可以用来支付学习学期的学费,学成之后,可以直接对口在实践企业工作。在一些经济发展状况不是很好的地区,这种模式尤为适用,因为它可以解决学生上学的学费问题,就相当于学生利用自己上学期期间的报酬供自己完成学业,而且毕业时又具备了企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为顺利就业打好了铺垫。

(四)产学合作培养模式

在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产学合作”,因为科研机构也是企业合作的对象,所以产学研合作是它的另一个称谓。产、学、研共同发展,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建立之初就提出的目标,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也要树立这样的目标。企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技术,科研机构及高职院校等高校可以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展开科研项目的申报,着手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及难题,解决的方案及方法就可以被企业拿来所用,真正的起到服务当地企业这样的效果。所以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以创新的技术促进企业资源资源的有效整合。

(五)校企互动培养模式

参与校企互动培养的企业有些甚至跟学校协议,学校给提供地皮,企业在这特定的地方盖上车间或者工厂,将生产设备搬到车间里。这样工厂和车间企业和学校可以共享,学校在工厂里实习、实训,在这个过程中有企业派出专门的专家指导学生,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方共赢。

三、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应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借鉴

(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建设情况

经济管理学院围绕着“经世济民,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目前,学院开设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经管类专业。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服务当地企业发展,学院开展了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能顺利就业。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真正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是学校和企业能完美对接有效路径。

(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学院这些年来尤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一起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学院有文件规定教师三年内必须有顶岗锻炼的记录,鼓励教师进一步考博,学习专业前沿的知识。为了让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院聘请国内知名的职教专家戴世宏等来学院给教师授课;学院同时也注重专业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大家参加学习;同时,学院以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吸引行业的专家来学院任教。从整体上看,经济管理学院的师生比达到21:1,专业课教师占66%的比例,企业教师占7%,双师型教师达到80%的比例。

(三)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该校为了能够保障学生的就业质量,做到100%的安置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0%,近几年来,不断联系地区及全国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该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目前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快速消费品行业、酒店、旅游、医疗器械等行业。目前,该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培养模式。

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广泛推行订单培养,树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课程观,突出生产性实训,构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采用“岗位主导、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连续5年组建了“永顺班”、“金玫瑰班”、“中青旅班”等“订单式”培养班,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谋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共同研发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主导,打造职业生涯指导链,以职业素质养成和岗位能力训练为主线,突出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的适应性;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构建“素质为先、能力为本、实践为重”的主体培养框架,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四素质的养成,使学生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2.教学见习模式。

这种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应用的比较多,学生在学校经过一年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会开展1-2周的专业认识实习,到企业去感知企业文化,经营流程及管理模式,为后期的顶岗锻炼打下基础。另外,给大二的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开展2-4周的综合实习,这个也是在跟企业协议好的前提下,学生到企业可以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创意讨论、参与促销策划方案的制定等,这个要比专业认知实习深入的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比较系统的掌握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学会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职业能力。

3.顶岗实习模式。

该学院的顶岗实习模式有“2+1”和“2.5+0.5”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专业课,第三年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第二种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半的专业课,最后一个学期去企业顶岗。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学校和合作的双重管理,企业教给学生实践技能,学校专业导师更多的还是理论指导。顶岗结束后,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彼此觉得合适就可以签订长久的合同,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四)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成效

为了了解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成效,选取了在浙江人本集团、广东永顺集团、西安万汇电子有限公司、郑州健有为等10家企业工作的2011级及2012级毕业生各50名,共100名作为样本,采用电话访问的形式,了解企业对在职的学生能力评价。在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下,2011级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8%,对口就业率也高达80%,在毕业一年后,有24%的毕业生职业发生了变化。2012级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2%,对口就业率达到72%,因为在顶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自主创业了,所以就业变动率稍高,达到了32%。需要指出的是,就业变动的毕业生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居多。销售岗位的人员的稳定率有待提高,尤其是那些刚就业,没有做出业绩,心理承受力不佳的毕业生,会想着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考虑换行业换工作,导致人员流失;另外,毕业三年,在一个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月薪达到万元以上的,就会想自己创业,做产品,或者跳槽到更大的公司,这也会导致企业人员稳定率差。那些踏实肯干,有心理承受力,月薪在4000元左右的,只要能在企业工作一年的,就会愿意继续坚持,跳槽的离职的相当少。参与调研的那些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和能力比较满意,否则也不会长期合作。西安万汇及浙江人本对学生的评价比较高,尤其对毕业生的领悟能力,特别指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及执行能力都比较强。同时,提出了一些毕业生有待提高的几个方面:第二,艰苦奋斗的意志和精神不够。出入职场,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做市场,不吃苦,不坚持是做不出成绩的,好的业绩必须有一个经营的过程。

结论:

在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已是一种必然选择,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是这里面的细节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完善,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成效。

作者:马华敏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葛超,冯晨静,李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03):359-361

[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01).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陈雁.国外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特色的启示4借鉴[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0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