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经济管理论文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1.教学目标和方式单一。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培养大学生的要求。具体原因:一是教学目标模糊。在制定《统计学》教学计划中,多数教授《统计学》的教师只关注《统计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授,忽视了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统计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目标难以提升大学生的统计素养和能力。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当前大学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标和定义的介绍和方法推导,对于统计方法的实际运用很少涉及,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的专业背景,对指标及方法理解起来较困难,《统计学》课程结束后,大学生很难理解其意义,对今后的专业学习起不到明显的帮助作用。三是教学模式单一。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仍然延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做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空间。
2.教学考核内容比较陈旧。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最后也是重要的环节,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同时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某种程度上也引导着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考试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统计学》一般是考试课,采取闭卷方式。考试的重点放在统计指标、方法的测试上,这种教育方式难以考察大学生对《统计学》理论应用的实践能力。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大学生一般都能考出不错的分数,显然,这种评价体系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3.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教材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材从编写内容来看属于“大统计”的范畴,包括了应用统计学的分支———社会经济统计学以及数学学科分支———数理统计学。这种交叉融合应该说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变化的。但由于这种交叉融合的时间太短,而且标准尚未统一,使得教材内容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脱节问题很严重。当前《统计学》教材虽然篇章结构体系完整,但内容中很多知识点都未讲解清楚,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大多数教材注重的是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应用性不强,案例选取没有体现出经济管理类的特点,缺乏针对性,无形中使《统计学》在教材编写中就失去了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力。
二、提高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若干对策
《统计学》课程教学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因此急需改革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
1.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统计学固然离不开数学,但是统计学不是数学,也不意味着学好数学也能学好统计学,因为统计学关注的是运用统计学思维去理解自然社会的科学问题。统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统计学方法去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分析结果并加以实际引用。如果教学中过于强调数学推导和公式证明,就混淆了数学和统计学的本质和目的,这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最常见的误区。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灌输统计思维,让大学生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寻找规律性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2.优化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会引导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态度。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所以在制定考试形式和内容时,不能局限在传统的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上,而应考察大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统计学》的应用性。所以,考试方式应该多样化,对于理论部分的考试可以采取原有的课堂闭卷形式,对于应用方面的考试应采取综合考试方式。综合考试一般包括计算机操作、案例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计算机操作是考大学生运用各种统计软件去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案例分析考核是考察大学生运用统计学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调查报告考核是考察大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综合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综合考察可以全面评价大学生的统计学应用素质,提高大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能真正学到统计学的知识。
3.注重对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统计数据收集是统计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除了官方统计数据之外,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真实数据是重要的数据来源。目前,大学生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技能掌握的不够,一定程度上和现有《统计学》教材内容较少或缺失有关。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多数大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整理技能,因此要重视对大学生统计数据整理加工能力的培养,掌握用条形图、圆饼图、柱形图、散点图、线性图以及统计表的方式汇总加工数据。这些描述性统计直观通俗,是推断统计结果的基础,国际上已提出向描述性统计回归的说法,非常重视数据分析的内容,这符合未来统计发展的方向。这一点应引起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师的关注。
4.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可以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和锻炼大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技能和素质。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通过任课教师组织或高校社团安排去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比如专题研究、市场调查等形式,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通过特定的案例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真实活动的锻炼,最终提高大学生运用统计学的思维理解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
5.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以往《统计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板书、PPT演示为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对于理论部分,可以采取情景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比如在课程一开始就引入情景分析,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来解释统计学原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动式讨论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讨论的同时一定要让讨论活动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让大学生感受到学有所有,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实践内容部分,可以采取上机实验,有机结合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验操作,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案例分析和上机合作实验,才能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统计学》的作用。
作者:沈能 单位:苏州大学
第二篇
1.目前建筑经济管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弊端
实践性课程主要是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养成适应工作环境的职业态度等,是高职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许多院校在教学观念上只是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完善过程或辅助手段,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成绩常常附属在理论教学成绩上,实践教学难以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单位少等问题,使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直接导致毕业生有效就业率偏低。
2.高职院校强化建筑经济管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2.1确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对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近年来,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强化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符合当地建筑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必须以国家颁布的建筑行业标准为依据,企业需求为准绳,继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
2.2构建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结构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社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操作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应着重体现在学生具体工作能力。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方面,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结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基础素质能力
是职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不仅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公共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土建、金融、管理相关行业方面的知识内容。并合理的把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日后专业发展的后劲。金融、土建、管理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
2.2.2专业拓展能力
主要包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培训、各类与学生自身爱好和就业前景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动态性,是建筑经济管理能力结构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加强职要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因此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对岗位要求和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实训、社会调研等途径,强化对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的必备技能。
3.1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的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重点实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能力大赛,通过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感受竞争压力。通过比赛认识到自身度不足,提高相关能力水平。同时紧跟市场规律,开拓眼界避免闭门造车。
3.2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制度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
一方面,建立各类建筑经济管理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实训、施工模拟实训、财务记账实训、综合实训等实际操作训练,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以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际岗位体验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有效的“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要适应以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合格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人员,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问题
要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争取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参加企业培训,邀请资深商专家进行讲座,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
4.2完善建筑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
4.3促使教师走出校门承担企业相应的工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参与实践,熟悉职业环境。鼓励教师到管理服务一线去寻找课题、参与企业决策、政府咨询等,用其理论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作者:高凯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管理会计应用在高校经济管理中的必要性
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中,管理会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在扩大规模和提升层次、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得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这对高校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在高校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的深化和加强经济活动的管理,根据自身发展的方向与特点,引入管理会计并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优势,使高校财务工作更加高效、公平与透明,促进高校飞速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人才。
2、高校经济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有效途径
管理会计是一门基于企业经济管理而产生的学科,对其经济活动的管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针对高校财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加强经济活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下文就管理会计在高校经济管理中较好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2.1转变传统观念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根深蒂固,使得我国高校对财务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有些会计人员和领导对会计的认识仅限于算账、报账,认为管理是学校领导的事情,这种陈旧的观念和思想对高校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提高高校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首先必须增强高校主要领导人管理会计的意识,做好榜样,充分的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其次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有效的控制资金流动,使资金能发挥出最大的利用价值,促进高校持续发展。
2.2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财务管理对会计人员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巨大金钱诱惑下能保持高度责任心和正义感是对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最好的评价。人员的素质标志着企业的形象,只有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使整个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在高校会计管理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强,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为了防止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较大的问题,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就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高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对员工的处事态度、职业道德修养进行一定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得管理会计更好的应用于高校经济管理中。
2.3完善内部控制高校的发展与企业一样,需要对经济活动和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的特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对资金使用流程、资金使用风险、资金利用率等资金管理制度的控制,与学校年初的计划相结合,强化资金预算控制,帮助学校领导人制定学校正确的发展决策,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科学的控制管理制度能让学校资金有计划、有组织的使用,使会计管理工作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最大的促进作用。
2.4提高资金利用率为了高校能健康、可持续发展,高校在财务管理上一定要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当然,不仅要科学的管理现有的资金,还应该加速资金的周转,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资金利用率。可以合理利用信用,提前做好高校年度资金使用规划,适当延长支付期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管理会计作为新兴的财务管理学科,对提高高校经济管理水平,高效管理资金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在高校推广与运用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是只要高校能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探索,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高校会计人员和领导管理工作的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不仅对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作者:冯星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第四篇
1、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资助体系概况分析,以笔者多年从事学生辅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行资助体系的缺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概括:第一,关于经济困难的界定标准显得较为模糊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也是在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当中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由于我国没有现行标准的家庭财产收入统计制度来对学生实际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因此可能实际状况与学校资助状况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在具体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由辅导员来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并根据资助分配的原则来对其中的资助形式组织进行完善,并积极根据学生的背景信息来对资助状况进行调整.笔者通过对皖北几所高校资助体系构建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一般高校会根据以下几方面状况来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即学生自身所提供的政府部门有效支撑信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消费情况以及学费缴纳情况、同学或是教师对于学生日常经济开支的客观评价.这就造成部分贫困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可信度不高,由于数据搜集过程中差异性的存在,使得不少高校在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核实的过程中不免会通过背景信息来对实际信息进行认证,统一审查方法的缺失也使得民主评议程序在学生资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确切落实与体现.此外,整个评审过程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以及工作程序的简化都使得助学金平均享受的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助学金资助公平性的呈现.在发放监督方面,不少学生在拿到助学金之后并非用于学业补充,甚至伪贫困生的出现也使得高校资助体系的构建遭遇诸多困境.第二,国家助学贷款发放过程中也遭遇了信任危机在调查与分析过程中,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过程突出表达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其一就是由于风险管理的原因不少银行在助学贷款发放方面出现了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工作支持的力度有所下降;其二则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诚信问题,欠款不还的问题频频发生,这些存在的因素都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在发放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第三,勤工助学在待遇方面涌现出诸多矛盾对于高校贫困学生而言,勤工助学这一方式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甚至在树立贫困学生的自强自立方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管理学院为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助学岗位支撑,并积极于校外建立了必要的助学基地,这虽然能够基本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然而由于勤工助学在待遇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使得这一方式在解决学生根本贫困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岗位数量的不足也使得岗位的需求层次相对较高,劳动报酬偏低.总之,通过“奖、贷、助、补、减”式资助体系的实施,使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必要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经济困难对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减轻了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扩大.但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或其他奖学金)的覆盖面仍然过小,使得贫困生获奖学金资助的概率也较小,补、减这种无偿性的资助甚至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行为上的惰性,而且当前学校尚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制约着学生的勤工俭学.
2、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
积极构建合理的高校助学资助体系,从各环节组成内容来完善助学体系管理的各项综合管理效应,以此来提升高校助学体系建设的有效性.高校助学体系构建其最终目的旨在更好地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完成学业,体现高校助学资助体系建设的有效性,而这一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取决于助学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规范勤工助学管理,搭建多渠道助学平台等.第一,考虑资助的地域特色,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从助学资助的地域特色出发,无论是其中奖学金体系的构建还是学生助学贷款机制的构建都需要从绿色通道的建设方面突出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助学资助制度,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提供最为牢固的助学资助体系.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相对落后地区显然制度不够健全,而这也是彰显地域助学特色的关键所在.具体到各个院校层次,应当针对其中的助学资助工程建设积极进行奖学金的分类处理和分类发放,根据不同的奖学金性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政策倾斜,以主要财政转移作为国家助学资助实施的主要途径,而这就需要合理倾斜必要的助学资助政策,有效拓宽高校的资金收入来源,从助学资助等方面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避免“一刀切”模式.第二,突出助学资助环节操作的有序性也极为重要从现阶段高校助学资助的实施模式不难分析,学生、教师及学校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固定不变的,而针对其中存在的管理与操作环节也是需要在资助体系构建过程中体现的重要内容.针对其中一些可变因素的分析,像是学生信息的真实性鉴别,以及学校助学资助标准的建立等,都应当在操作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此外,一些老师责任心不强,可能将资助工作简单化和随意处理,结果就导致伪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使不该资助的群体获得了助学资助.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都应当从有序操作方面体现高校助学资助的公正与合理,切实提升高校资助体系构建的有序性.第三,奖学金设立范围和奖项要灵活高校奖学金及学杂费的减免是针对特困生或是经济存在困难的学生,因此针对奖学金的设立范围以及奖项设置方面也应显得相对灵活,合理突出奖学金制定的初中.因此,从各类奖学金制定的根本原则来看,奖项设置应当增设必要的单项奖学金以及新生奖学金等内容,此外,在扩大奖项额度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奖励范围的合理性,针对其中优秀的贫困生进行必要的特设奖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第四,建立政府﹑银行、学校、贫困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过程中,学校、学生以及银行之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整体,因此有效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有效推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效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实施中我们需要关注各主体关系之间的一致性,突出互动关系构建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各项工作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贷款学生还款信誉需要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保证,政府、高校及社会要做好就业指导及扶助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标准,这一比例的划分需要考虑到学校自身需要承担的风险,同时还要从学校的发展角度来突出互动机制建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笔者通过经管学院的实践,沟通学校、银行、贫困生家庭以及社会资源,利用学校学生的广大社会关系、信息资源等优势,展开对贫困生及其家庭的多方位社会扶助实践,成功地帮助了贫困生家庭脱贫致富,取得了良好的开创性效果,因此这对统一规划高校助学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有重要意义.
3、结语
皖北地区地方高校必须努力将教育、管理、服务结合起来,努力克服苏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和地方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的困难,将经济资助和家庭脱贫相结合,构建多位一体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
作者:彭夏夏 单位:宿州学院
第五篇
1.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路径
1.1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立足于企业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的基础,结合企业行业发展对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现有需求以及预期需求,制定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专业任务,详细分析经济管理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结构,设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知识框架、能力框架以及素质框架。其中,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最为关键,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的结构发展。校企双方应共同关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的科学制定设置,在遵循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和工作岗位需求一致性的原则指导下,保持教学和实践一体化,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设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体系为出发点,以具体工作中的岗位任务为切入点,将企业行业中经济管理需要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对经济管理专业实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管理。
1.2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想要推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专业的经济管理学生的必要保障,是校企合作模式下推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路径。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双师型”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路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想要推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校内可以制定相关的工作管理制度,如教师可以和企业共同开发符合性校本教材,针对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开发符合企业行业发展的教材,改变传统教材中“重理论轻技能”的内容,突出专业职业特征,加大先进企业知识和技术的撰写力度;教师在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开展基地指导工作制度,要求配置专任教师在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在岗指导;在校外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当中挂职锻炼,累积实际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经验,以定岗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可以聘任企业内经济管理专家担任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另外,还可以在校内的实训基地实行轮岗制度,即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和基地负责教师工作岗位轮换,加大力度培育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1.3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教育需要构建强大的校内外实训体系,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突出重点的方针,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即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先进的、系统性的配套实训基地,建设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平台,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实训经验,拓展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应立足现有教学资源,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实践实训条件,依托校企合作单位企业建设经济管理实践实训中心。在推进实践实训基地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创设与企业相仿的真实工作情景,集成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工作体验等功能。实践实训基地不仅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场所,还应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利用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需求,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项目化技术技能培训,稳步推进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下推进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企业和专业教学无缝对接,拉近专业教学和企业就业距离,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和工作中的身份零过渡。
2.结论
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路径探讨分析,促使专业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搭建从学生到员工转型的学习平台,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下,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还有利于学生培育企业文化、职业技能素养,实现学生不同身份的转型。
作者:李翔宇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