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

一、组织管理体系构建

在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创新实践基地应依托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并下设专业的实验室(如:数据分析实验室,决策模拟实验室,等)作为开放平台。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运行,一方面应当考虑充分借助于原有创新实验资源展开训练项目,另一方面应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团队。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由经管实验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负责,课程培育、项目孵化、师资培养等工作由项目孵化中心领导的专业教师团队完成。项目孵化中心的专业教师团队以承担创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辅导的教师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本专业和校内,还包括基地聘请的校外其他专业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教师、企业人士和相关专家。基地在具体运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吸纳学生社团、勤工俭学等形式的学生管理人员逐步参与基地的日常值班和项目具体业务的督办。

二、创新实践课程培育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载体和来源。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能力培养的“沃土”就是那些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这部分课程,既来源于正常的教学,同时又融入了更多“创新”、“创业”的元素,更关注于实践能力的训练,非常适合学生能力的持续培养。因此,深入挖掘、整合、充实、开发现有实践课程、实验项目,长(固定课程)短(短期培训)结合,简(单项实验)繁(综合实验)结合,多点(不同能力侧重点)结合,内(校内)外(校外)结合,构建分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基地的一个重要职能和工作。创新实践基地的课程培育应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原有课程的改革,另一部分是新课程的开发。

(一)原有课程改革

根据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原有课程的改革应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个侧重点展开。课程改革应在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和挖掘,对授课及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表1是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创新实践基地近期启动的改革课程。课程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以《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为例,课程邀请连锁企业超市发集团培训部经理李丽娟女士担任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除了理论教学和课堂的案例教学之外,还包含了到企业中去实践的环节。与以往单纯的企业参观不同,此次课程改革后,我们借助于校外的实践资源,不仅要求学生“带着眼睛看,带着耳朵听,带着嘴巴问”,更要求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方案到企业中实施。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方案设计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方案实施的应用能力。

(二)新课程开发

基地近期开发的一门平台课程是《ERP系统应用》。这一课程的开发设计,重点考虑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模式和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课程包括ERP软件系统的计算机操作、ERP理论知识的在线考试、知识问答,以及ERP现实应用的情景剧拍摄等多种内容。既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企业ERP系统作业流程的熟练掌握。课程还引入“合作企业”这一校外实践资源,不仅为学生课后学习开辟了方便的E-learning在线学习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到真实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此外,在结合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的“第二届ERP全国大赛团体赛”中,我校团队从全国16个省市32所高等院校的184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挺进全国总决赛(全国仅9组入围),并在决赛中获得优胜奖,指导教师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物业管理实践》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就业及学生的需求增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开发起源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外物业方向的两次专业讲座,主讲人连奕对物业行业前沿发展和经典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地以此为切入点,邀请在物业行业工作了20多年,对该行业非常熟悉、热爱的连奕老师开设了这门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物业管理实践》。课程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在专业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的问卷测评中,名列第一。

三、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项目孵化是创新实践基地的主要功能之一。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主要为创新、创业、科研、社会实践四类项目的提供指导和平台支持。

(一)项目选题

基地在运行过程中,项目选择主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项目来源:1)由孵化中心结合学科竞赛确定的训练项目;2)由指导教师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转化(提炼)为开放实验项目;3)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外协项目。这类项目团队成员的确定是由指导教师公开项目选题,由学生报名申请,最终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确定。“自下而上”的项目,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组团队申报的自拟项目。项目审批需要经过公开答辩,由基地孵化中心组织专家对项目的科技含量、社会经济价值、研究的可行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后,方可通过。之后,可由学生自选教师或由基地委派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团队成员的构成应结合项目的特点,鼓励跨年级、跨专业方向的组合,更有利于项目团队的综合成长。以“北京城市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创新实践基地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项目选题的师资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培英教授和清华大学博士后、创新创业项目专业评审李健博士为指导教师剖析了众多获奖创新创业项目,分享了他们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理解和指导经验,启发教师对项目选题的思考。第二阶段,自下而上的选题收集工作。由指导教师逐一进班对学生进行选题的动员,并且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辅导”的形式,将辅导安排写入学生课表,对经济管理学部所有新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多次进班的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自拟选题的辅导和答辩工作。所有学生都自组团队申报了课题,并以PPT的形式参与了班级选题答辩。之后,优秀课题团队可代表班级参加学部层面的汇报和答辩,并评比出学部优秀选题。第三阶段,自上而下的选题招标工作。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基地部分指导教师也针对自己的科研领域提出了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选题,如:范文晶老师的《关于校园速递业务“快递小子”的建立》项目、徐丽老师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研究》等。这些选题通过学部平台公布后,感兴趣的同学报名,经由指导教师选拔后组成项目团队。第四阶段,在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各确定团队填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书》。基地在对申报书初步审查的基础上,组织学部的相关专家对各申报团队进行公开答辩审核,并最终确定上报学校的项目名称和申报级别。2013年经学校审核通过的基地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2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5个,北京市级项目21个。

(二)项目引导

项目执行过程中,基地配备专项指导教师跟队辅导,并通过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和考核标准,对项目实施规范化管理。基地孵化中心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成功项目经验和方法的深入总结,借助于TRIZ(萃智)创新性教育理论,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据可循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规律,将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可实施的任务方案。并将归纳得到的创新规律和创新技术有意识地推广应用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真正起到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作用。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组织的各项学科竞赛为例,基地主要抓了四项工作:制度激励、过程控制、专项辅导、重点培育。

1.制度激励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基地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激励暂行办法》和《经管学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激励暂行办法》两项制度。对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以及取得成果后学分换算、奖励给予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说明,同时对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果如何认定进行了解释。

2.过程控制

在项目实施中,基地加强了过程控制,设置的主要环节包括: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结题和验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基地组织相关专家和指导教师对基地所有实施过半的北京市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中期答辩,对参加校级答辩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预答辩。凡是通过中期答辩的团队,基地才下发资金使用卡,以此来加强对项目团队的质量监控。对于个别进展缓慢的项目团队,基地也通过“亮红灯”的方式督促其限期整改,及时完成相应的进度计划。而对于项目的结题验收,建议通过答辩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结合项目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项目取得成果,如商业计划书、企业网络营销策划案,基地孵化中心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成果向对口企业的转化,另一方面可在小范围内以“创业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实施。

3.专项辅导

基地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统一培训。以“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为例,分别为校内、校外的学生组织了3场和1场不等的培训,“市场营销大赛”更是举办了5场合计30个学时的专项培训,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参赛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基地针对项目中普遍遇到的调研问题,对学生团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SPSS问卷分析方法”等专题培训,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4.重点培育

基地应当结合所在学校及专业的特点,对参与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重点培育一些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参与度高、具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和赛事。以北京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为例,“企业竞争模拟”和“市场营销”是基地重点培育的两类赛事。在2013年基地参与组织的各项学科竞赛中,这两类赛事的参与规模、取得成果都是比较显著的。其中,企业竞争模拟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2个,三等奖2个,华北赛区一等奖1个;基地承办了北京赛区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报名参赛人数突破700人,参赛团队达到243支。市场营销类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正在进行的“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通过资格赛的学生突破了200人,复赛团队也超过了25支。对于这两类赛事的培育,一方面,基地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形成了专业辅导团队,并引入“学生助手”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及时总结竞赛取得的经验,通过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力训练方案的优化,使得此类赛事的辅导能够形成一种优效机制和规模效应。同时,走出校门,通过承办大赛、“名家名企进名校”公益论坛等形式的活动,扩大学校及基地此类赛事组织的影响力。

四、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实践基地的主导因素,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基地应创造条件,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意愿参与学生项目指导的专业教师、企业人士加入到项目孵化中心。指导教师以“双师型”为佳,应了解专业前沿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承担一定的创新实验教学任务或项目指导工作。同时,基地应为专业教师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例如,企业挂职锻炼,专业交流研讨会等。努力做到既开发利用,又持续培养,从而形成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梯队,从整体上促进指导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五、资源保障

实践基地应当采取开放式的运作模式,自主性、开放性、科学性、层次性是其建设的基本特点,这需要一系列的资源保障。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的资源保障,一方面是项目开展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如:实验室的网络环境和各类专业软件的配备;另一方面,需要有开放的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时间和实验指导教师。这不仅要考虑开放的基础设施,还要有配套的师资力量,包括一系列开放制度的保障。特别是,在大多数高校实验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足够的开放时间和空间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动态规划的方式对实验室“小”(时间短、数量少)的空闲资源进行整合,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开放空间。此外,行业数据库和专业案例数据库的建设也是创新项目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基地需要收集工商专业各方向常用的实验数据、案例素材,构建专业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充实,持续更新,循环利用,使之成为跨专业方向的共享资源。

六、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基本沿着“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培育)、“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设计)两条线,围绕“创新”、“创业”、“科研”、“实践”四个点,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的师资力量和专业数据资源,利用基地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进行。

作者:颜颖 吴悦 单位:北京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