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法教学改革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法教学改革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法教学改革探析

【内容摘要】经济法是经济学院中重要的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关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该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属于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该课程开设并没有达到人们理想中的教学效果,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经济法教学课堂的现实状况;其次,结合上文内容,为提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效率,提出了几条改革策略和建议,以此供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经济法;教学改革探究;策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不断发展与进步,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社会群体对于我国教育业的发展关注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各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法教学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该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理论培养外,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对经济法律的应用。

一、经济法教学课堂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各高校教师们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学课堂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探究,提出了很多新的实施方法和策略,旨在提高办学效率,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的成功,但是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课程设计不尽合理、课程量无法满足课程需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等问题。首先,从课程设计出发,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法教学课程设计并不合理,由于经济法本身具有法律法规的性质特征,高校在安排该课程时,往往请法学院经济法学教授进行课堂内容讲解,虽然这种课程安排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讲解的专业性,但是也忽视了该课程在经济学院开设的目的,对于经济学院的学生而言,学习经济法学不仅是为了增加法律知识,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学习和掌握经济法学在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应用,法学类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讲解时侧重点与课程开设目的有所差异,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需求并不相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所举出的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学生很难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学习效率也相对较低。其次,高校在经济法学的课程量制定上缺乏合理性,经济法学的课程教材内容较多,高校为该课所分配到的课时较少,如果教师按章节内容进行逐一讲解,那么很难将所有内容进行清晰的讲授,面对课时不够的情况,教师和相关管理层人员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充足的知识。最后,经济法学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有效的创新和改革。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济法学课堂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进行课堂知识的大量输出,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氛围较为低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低,在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对经济法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普通,在课下也没有钻研探究的欲望,教学效率显著下降。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早已到来,面对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经济法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地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信息化的改革和创新。现阶段高校的教学趋势就是利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多种协助资料,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实现个人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经济法学教学课堂上,通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经济法结构和体系,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能够更加牢固和准确,并且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大量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内容的引导,通过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到大量的知识内容,有利于教师进行更加深度的课程知识延伸[1]。同时,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课堂节奏,提高了教师的讲课效率,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实现更多的互动提供了可能。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颖的教学形式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和注意力。此外,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或微课教学等形式,有效地实现了多元化教学,能够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在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展示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

(二)丰富经济法教学模式

想要实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改革,还要不断的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部分高校依旧延续过去传统的经济法学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极为单一,将该课程仅仅定义为理论课程教学,在课堂上使用“填鸭”教学的方式,按照课本顺序和课本内容进行章节的逐次讲解。其实不然,人们对于该门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经济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作用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应用,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理论而不进行实践,那么很难有真正的突破和进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们可以在教学模式上稍作改革,开展一部分实践课程,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可以在实践的活动中验证所学理论的实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成立答疑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答疑小组进行答疑的过程中,双方都能够实现知识的巩固,会产生共赢的结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成立网络兴趣学习小组,使学生们能够在课下积极进行知识上的交流,根据兴趣结合在一起的小组成员,凝聚力更强,在遇到任何学习上的难题时,都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解决,但教师也要进行一定的监督,减少学生通过互联网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兴趣小组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对每小组进行一系列考核,以考试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督促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3]。

(三)转变教学观念和目标

想要实现经济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最根本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外校或国外高校的教学理论,找到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之处,认真研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加以转化。在国外经济法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列举一些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感同身受的效果,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理解,理解情与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高校的教师也可以借鉴国外的这种教学方式,将课本中脱离生活的案例换成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应用真实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向同学们展示案例的完整信息和具体来源,要保证案例的绝对真实,绝不能为了课程教学内容而截取案例的一个片段进行教学,向同学们展示案例的来源也有助于学生们进行资源查找,作更加深入的探究;此外,教师在进行案例介绍的过程中,要保证课堂的完整流畅性,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案件尽可能地用视频的形式进行还原,视频图像的展示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案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同时这种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案件之中,有亲身经历的感觉;在真实案例展示结束后,引导学生们积极发言,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使每一名学生在分享过程中找到进步的乐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进行经济法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设计不合理、课程量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问题,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经济法教学必须实现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顺应时展的潮流,转变教学观念和目标,采取信息化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在我国高校教育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飞跃性的发展和进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经济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婷.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19,17(15):111-112.

[2]周可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模式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9):172-173.

[3]钟卫红.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以经济法原理课程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36):104-106.

作者:吴蕾 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