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一直以来,宏观经济学都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在很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该课程似乎成为很多学生的噩梦: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学习效果差。同时,宏观经济学教学环节也存在种种问题。基于上述困境,对宏观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这要求教师重新思考授课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学生拉回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也为其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主动学习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宏观经济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宏观经济学知识点烦琐复杂,且抽象难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实际教学成果往往不理想。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成为民办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民办高校更是需要积极改革和探索新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在民办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探讨如何突破困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学时短,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学科,其内容体系更加丰富:以GDP核算为基础,涵盖了短期国民经济运行和长期经济增长的问题。而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宏观经济学却只有短短的48学时,过短的学时安排导致教师只能讲到宏观经济政策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进度,不论是从学生的实际考研需求,还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连贯性来看,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时间过于紧凑,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快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收。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过程,学习兴趣通常不高。同时,传统宏观经济学课堂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自始至终都以课本为中心:课前教师备课,课堂授课;课后学生及时复习,完成作业。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对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往往囫囵吞枣,更别提独立进行分解与整合;或是构建出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框架。久而久之,这将导致多数学生平时不听课,甚至不露面,并产生依赖期末临时突击以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同时,学生的自我要求下降,只求“不挂科”。此外,这也会助长学生考试投机、作弊的不良风气。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宏观经济学产生畏难、抵触的情绪,从而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二)教师授课方式待改进,学生数学基础薄弱,难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众多假设,内容更加抽象、难理解,也很难与个人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展示以及课堂讨论。因此,学生接触到的都是大量复杂的模型和公式,比如:在财政政策效果部分,往往从IS、LM曲线斜率大小,并利用数学公式推导挤出效应大小。该过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挤出效应”的原理,而且对其数学基础有一定要求。若缺乏案例导入,而是生硬地照书讲解,学生自然感觉乏味无趣,难以在两节课里全神贯注,保持高效率的学习状态。这样一来,课堂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被动地跟在老师思维后面记笔记,或是简单的照抄课件内容,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而课后时间再利用笔记进行复习的效率又十分低下,学生难以做到消化吸收,并及时掌握。这样就导致学生始终摆脱不了以往应试模式下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其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提升。
(三)考核方式不合理,学生思维方式固化。当前宏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单一化。采取期末考试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容易让学生忽视平时课堂表现,而是将注意力只放在期末考试上。这种“应试”的心态,弊端之一就是滋生投机主义,即学生认为平时课堂不重要,所以不会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而是希望寄托于考前教师指定考试范围,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只要把期末考试应付过去就行。弊端之二就是学生的精力集中于各类考点和刷题,而对宏观经济学发展历史、国民经济运行新闻等课外知识漠不关心。这就完全与宏观经济学“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的基本目标背道而驰。此外,多数学生学习思维方式僵化,存在“学而不思”的现象。理论上,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需要不断积累,打好、打牢理论基础(如:GDP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才能逐渐向更难、更高阶的理论知识(如:AD-AS模型、长期经济增长理论)过渡。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不少学生认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知识枯燥乏味,往往基础打得不牢固,结果越到后面越听不懂,由此打乱了整个学习节奏,并陷入“学不会”与“厌学”的恶性循环中,自然就体会不到宏观经济学的“魅力”。
二、如何突破宏观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一)丰富考核方式,避免“一刀切”。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一刀切”的期末考试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往往死记硬背,无法真正做到运用、理解和实践。因此,宏观经济学教改过程必须要改革考核方式,制定多种考核手段,强调“参与过程”,多方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增加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考察学生的写作、材料搜集和整理能力;教师也可以布置小组PPT展示任务,考查学生团队协作、知识运用和演讲能力;此外,通过将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改革成多次阶段化测试,以检验学生阶段化学习效果。阶段化测试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掌握课程重要的理论知识点;而且也能对他们起到“警示作用”:及时发现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加以深入理解,练习,查漏补缺,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传统的课堂活动以老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整理笔记,参与度低;久而久之,不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老师要善于借助各类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预习、复习好课本知识要点;课上的时间则交由学生,老师只需扮演好“辅助者”角色,对一些重、难点进行集中讲解。这样,不但学生、老师的负担都能减轻,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得以加强,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兴趣都能得以有效激发。此外,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也应当摒弃以课本为中心的陈旧思想,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适度拓展教学内容,整理相关时事新闻,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向,或是国家重大经济工作会议的良好习惯,这样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面。如此一来,学生不再觉得宏观经济学离自身很遥远或产生“无用论”的想法,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主要涉及国民经济运行原理、政府宏观政策实践、长期经济增长等理论知识。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往往较抽象,也很难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兴趣,对课程理解也无法深入。因此,宏观经济学改革过程中,为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民办院校要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加强经济学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建设,配置各种实践教学辅助工具,例如:模拟沙盘,仿真学习软件。同时,学校也应当加强本校教师队伍对这些教辅工具使用的培训活动。具体来看,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来模拟不同的角色——政府、企业、央行、居民等。此外,教师也可以积极组织学生队伍参与校外宏观经济学实践比赛。总之,实操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决策能力,而且也能让他们在实践模拟过程中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以此为基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一个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总之,在当前民办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任务。针对该问题,教师应以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思考、探索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式,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注重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颜艳秋 孙亚君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