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计量经济学”提供经管类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理论与实证工具,但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学生计量功底不够,在以后工作中表现为学习、工作后劲不足,严重影响职业发展。通过研究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深入分析“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策略,包括重视数据收集与处理,加强模型推导、构建过程的引导,让学生广泛阅读各专业经典著作,优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学术能力;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计量经济学”而言,即是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做出预判,并基于计量经济学思维、理论,通过建模、估计、检验,进行验证或提出问题[1]。对此,结合多年教学与科研经历,就“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以供教学参考与借鉴。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本功能
(一)使学习者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及模型构建思路
对比科研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后劲不足,一直为用人单位所诟病,特别是工作若干年后,所学到的知识因时代变化而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时,尤其明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表现出缺乏创新精神,亟待提升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双重瓶颈。究其根源,是因为前者流于知识传递,更多注重教学评比、竞赛、评优,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学术能力。实际上,事关学生长远发展的治学精神、学术能力,不但无法通过教学检查、竞赛等培养出来,反而会扼杀“思维的独创性”。流于知识传递,尽管短期视角上教学效果“凸显”,但从长远看,则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与时俱进,很难通过自学提高知识储备[2]。“计量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在经济学科中,计量经济学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量化分析,是社会科学从业者从事工作、科研的主要手段。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解并熟练使用理论假设、模型推导、模型架构、参数估计、结论分析等,是经济类本科生必备的能力。具备定量功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后自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与时俱进地适应工作对知识学习的需求。
(二)提升学习者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计量经济学”设置了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大部分。理论计量经济学以各种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为利用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基本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以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推导计量模型,用计量手段研究、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分析并预测经济发展,给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4]。学生应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模型推导方法、模型构建思路,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最佳模型,恰当地对模型进行估计、推导与检验,使结果能够有效揭示经济发展的数据特点,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现阶段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应该掌握多学科知识,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手段分析数据,找到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各级政府的现有政策,给出解决经济问题的策略。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定量分析基础理论不足,制约学术素养形成
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缺少工科背景,数学、统计学等基础学科涉足不深,定量分析能力不够扎实,导致在计量经济学模型推导、模型设定和估计量性质分布方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同时他们在学习中不能迎难而上,只注意计量模型的识记,不重视计量模型的推导,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各种计量模型的不同,导致其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中,甚至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后劲不足,很难灵活有效地应用计量经济学思维和方法去定量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直接影响学术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内容讲授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现,教学初始,学生都能认真听课,回答问题,做好作业,积极理解计量知识。但随着授课内容的深入,部分学生听懂并能应用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能会放弃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其一,教学改革冲击。就淮北师范大学而言,经管类专业并非都开设计量经济学,即便开设,当前的理论课时已从72课时降至36课时,显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学生不可能掌握“计量”工具。另一方面,现有计量经济学教材多用“数学”语言讲述“知识”,而不是用“数学”语言结合“常识化或通俗化”语言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尽管计量经济学对“数学”要求很高,但是就学生而言,要将“数学语言”与“经济现象”融合为一体,非常难,除了持续保持兴趣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对此,若用“数学”语言扼杀学生兴趣,心理上会出现“计量难,难掌握”的烙印,从而对学生学术能力产生久远伤害。因此,通过多样化教学,让知识阐述更加生动,深入浅出,使学生能理解模型推导,模型构建思路,保持持续兴趣,这对学术能力培养而言尤为重要。
(三)计量经济学教材公式推导复杂,学生自学理解难度大
很多学生反映,计量经济学教材自学困难,很难理解。这是因为计量经济学能力培养由三方面决定:一是综合运用数理知识的能力;二是综合运用经济理论的能力;三是将两类知识以现实问题为杻带,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对能力培养的极大挑战,因为在开设计量经济学时,有三种现实问题不容回避:其一,本科生在低年级学习微积分、统计学、线性代数等学科课程后,知识还不牢靠,综合运用数理知识的能力近乎为零;其二,在开设计量经济学时,学生只是结束对经济学基本课程的学习,有些专业课还未开设,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的能力近乎为零;其三,学生对经济问题缺少现实体验。显然,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方面,72课时很不充裕,36课时则会伤害学习兴趣。因此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编写中,应在数学理论与经济理论综合上,将能维持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首要方面,去慢慢提升学生学术能力,从而主动去理解计量经济学建模思路、构建过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总之,维持或激发学生兴趣才是学术能力培养最为本质的方面。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在经济学研究中,数据的收集是一项困难的工作。数据的收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数据,但是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往往比较粗糙,存在虚假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整理,生成计量经济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和相关变量。另外实地调研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数据模本的大小以及数据收集者自身的平台数据量太大,统计数据的成本太高,无法承受,数据量太小则无法有效反映经济社会问题的现状;收集者所处的平台太小会导致数据收集结果被学者质疑。二是利用现有文献,这是第二手资料的收集,特点是简便,成本较低。充分收集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各种数据,以及各级政府机构颁布的各种数据,具有真实性、权威性,为人所信服。另外,通过大量阅读现有文献,能够了解某个社会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5],能够极大提高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的意义。
(二)审慎模型推导和构建过程
计量经济学中,模型选择、推导过程和模型构建是核心和难点,也是考量计量水平的关键所在。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模型推导、证明模型和经济问题匹配程度是让人信服的依据,合适模型的构建、估计、检验和解释是学生参与利用计量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6]。然而,复杂的推导会吓退学生;相反,忽视推导又难达效果。对此,教师应注重两方面。第一,应以“能维持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审慎地处理模型推导,兴趣增强则增加难度,兴趣衰减则适度降低难度。必要时还应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前期章节的“回炉”,而不是按部就班推进。第二,要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要全程参与、理解模型的构建,规避学生在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只能模仿,而不能灵活应用的缺陷。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工作中计量能力才会在兴趣支撑下得到持续提升。
(三)让学生广泛阅读各专业经典著作
用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经济问题,要通过收集数据、架构模型、拟合参数去探索、实证经济规律[7],预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出经济政策的定量评价,而经济问题极其复杂,需要多学科的方法论做指导才能给出合理对策。因此在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经济学理论,还要系统学习管理学、社会学、仿真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否则只是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工具,而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的配套,很难对实证结果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找出问题根源,并给出有效解决办法。
(四)优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枯燥、理解困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入研究式教学法。针对学生有兴趣的社会经济问题确定研究选题,让学生广泛查阅和梳理学术文献,找出问题的研究思路,并选择合适计量模型,对问题进行假设、推导,构建模型,分析现有问题,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给出定量解释和解决对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方向把握以及必要指导,这样能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加深学习的印象。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调研数据。让学生参加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调查实践,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了解社会,并撰写课题调查报告。只有让学生参与实地调查,才能真正明白数据、社会经济问题的真相,而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才能加深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真正理解。三是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联系。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不同专业都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他们在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内容有着很大区别。为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熟练地理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在给他们讲授这门课程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应该采用与经济学专业更密切的案例;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能减少陌生感,激发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知.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9):134—135.
[2]谢德琼.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32—34.
[3]梁三金,余雷,方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以巢湖学院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7,19(4):124—129.
[4]纪红丽.财经本科院校微、宏观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116—119.
[5]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110—114.
[6]徐盈之.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2):227—228.
[7]余斌.计量经济学批判[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14—20.
作者:殷李松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