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创新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自2003年起我们开始围绕双语《国际经济学》尝试各种不同的创新教学形式,获得了一些双语教学及创新的经验和认知。本文对创新方案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估进行了概括和讨论。试验结果显示,双语教学的创新对提升教学效果是有效的,但效果是有限的,因为仍然存在一些仅靠创新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基于我们的试验和思考分析,提出了搞好双语教学及创新的六点启示。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创新;学生讲课;研究性学习;国际经济学
笔者自2003年以来,就一直在思考、探索:对不是985/211学校的双语国际经济学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如何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下内容即是对我们的创新教学尝试的介绍、总结、分析,期望对双语国际经济学教师同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创新方案设计
1.课程基本背景。重庆邮电大学开设的双语《国际经济学》课时一般为48学时,单独开其中一部分的双语《国际贸易》、双语《国际金融》一般均为32学时。一般是在第三学年、少数在第四学年开设的必修课或者限选课。学生的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专业和国际化会计人才实验班、外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大学录取招生主要为一本线生源、少数为二本生源,文理兼招。
2.创新教学方案设计。有别于常规课堂“讲听”模式的其他任何教学尝试,似乎都可视为教学创新。本文所指的教学创新并不包括单次的、短时间的(时间占用1学时以下),即便是新颖的教学活动,如上课过程中的“问题悬赏”:自愿回答(或者抢答)可以得到奖励分。创新的基本出发点是增加学生的深度参与、学生主动性学习、师生活动,这与许多类似研究的观点一致。我们所试验过的创新形式都是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包含预先设计、任务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堂陈述四个环节。先后试验过的形式有:学生讲课、专题研究性学习、角色扮演、专题讨论、对抗辩论、自备案例等(限于篇幅,安排细节略)。需要说明,所有设计了创新教学形式的课程,我们都大幅度降低了期末卷面考试分数的权重。因为既然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其参与的过程就应该取得相应的分数回报,学生是普遍不太喜欢期末考试的。最近几年的试验,在学校考试改革政策背景下,我们取消了期末的卷面考试而代之以“过程化考试”。
二、创新教学形式的试验与结果分析
1.创新实施情况。自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笔者就从双语《国际金融》课程开始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到目前,已经累计进行了近20次各种新教学形式的探索。创新的初始目的,一方面试图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有时因为课程安排出现笔者第三次给同一班级上课,不得不有所改变。表1中只列出了2010年以后的创新试验概况。需要指出,尽管表中出现多门课程名称,但其实际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因为《国际经济学》一般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大部分,单独以《国际贸易》或《国际金融》课程出现的课程内容,就是《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而已,所以本文将这些课程视为一门课程即《国际经济学》。同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如“学生讲课”在《国际经济学》中使用和在《国际贸易》或者《国际金融》中使用,没有实质的区别,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完全可以相互对比。
2.创新教学试验结果分析。学生参与状况。第一,参与情况总体良好。因为所有新的教学形式都要求学生更多的参与并且有相应的权重提高的分段成绩,总体而言,学生都比较(或者说不得不)配合,因为失去创新环节的成绩,会严重影响到其课程总成绩。第二,实行“过程化考试”后学生参与度提高明显。从2014年开始,我们尝试取消期末卷面考试,代之以增多、增强的过程考核计分,即学生在创新的教学环节“挣”更多的分。我们发现,采用“过程化考试”课程的创新教学,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都有明显改善。因为学生普遍都不喜欢期末考试。创新教学效果评估。要非常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容易,任何评估方法都有优缺点。理论上,评判创新教学是否有效,应该基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从学生、教师和第三方的视角的评估。不过,实际数据的采集,更系统的、完整的且容易量化的就是“学评教”和课程总成绩,同时这2种分数也来自于相对最可靠的评估方即学生,因为学生是创新教学的“消费者”,学生感受或者获得的效用,才是对产品(服务)质量的更为可靠的评价。不过,相对而言,因为“学评教”是每个学生自主的评分,而课程最后的成绩更多地受教师的控制,故“学评教”的分数应该比课程成绩更具有说服力,当然这不意味“学评教”就一定是准确的,因为这个分数也是学生的主观打分而已。考虑到有些创新教学缺乏严格的对比分析基础,我们仅选取了部分的创新试验进行效果分析。表2概括了《国际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无教学创新和有教学创新的效果对比。因为对比班和试验班的学生来源、专业、行课学期都非常一致,我们认为,通过2种班同一门课程的结果对比,能够比较好地测度创新教学的效果。对比结果显示,进行创新的试验班相对于对比班,课程平均成绩和“学评教”分数均有提高,可以认为创新教学是有效果的。进一步地,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评教”分数分别提高3.1%和6.24%来看,创新教学效果提升似乎并不十分突出。而《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的学生平均成绩提升幅度分别为7.67%和15.38%,似乎创新教学的效果显著。不过,由于平均成绩主要不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的“投票结果”,而更多地受教师设定的成绩结构(过程化考试)和教师主观评分左右,我们认为,以学生课程平均成绩来标称更好的创新教学效果,实际上不很科学。
3.存在的问题。虽然上述结果分析显示创新教学有一定的效果,但基于职业道德感和事实求实的态度,我们观察到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并不积极期待和对待双语教学,原因可能是英文实际使用能力和不愿太为难自己。这表现在:(1)从我们的试验看,非英语专业的经济学、国际化会计人才实验班等专业的学生,并不欢迎使用全英文教材,普遍反映看不懂或者太费时间,这与管理层面要求双语课要使用英文教材的初衷不匹配。从实际使用英文教材的情况看,效果也不理想,基本上是英文和内容都搞不太清楚。(2)学生并不喜欢教师全英文或者更多地使用英文教学。不欢迎教师更多用英文的原因,理论上可能是学生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英文太差。以笔者近10年专业英文翻译及长期与教育界人士打交道的经历,认为问题应该不是出在教师身上。根据我们的试验和粗略统计,如果全部使用英文授课,至少有2/3的学生听不懂或不完全懂,因而多数情况是,学生更喜欢汉语并适当夹杂一些英文。即便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国际贸易》,全部用英文授课,学生也不能完全听懂,关键之处还是要用汉语加以解释,一些学生也不能使用英文表述课程相关内容。有文献介绍说课程开始时用母语加英语的过渡模式,行课至中间或者最后部分就是所谓全英文沉浸模式,英文效果提升神速,我们对此表示严重怀疑。(3)在鼓励学生使用英文的参与环节中(有额外加分),学生普遍倾向于使用汉语,仅有极少数学生会更多地使用英文。就是在英文专业的《国际贸易》讲课环节,学生使用全英文讲述的也是少数,大概有60%的学生使用英文PPT而用汉语讲述。第二,学生并不积极欢迎教学创新。假定学生均翘首以待、期望教师创新,或者教学创新学生就爱学习了,可能只是一厢情愿。当今时代的学生,愿意主动给自己增加压力、“自找麻烦”的,并不是多数。2016年11月,我们对刚结束《国家经济学》“学生讲课”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实验班全班2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25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25名学生总体认为“学生讲课”的必要性介于“必要”和“说不准”之间;对是否期望再有此讲课环节,25名学生总体认为在“期待”和“一般”之间(表3)。第三,学生参与的质量整体有待提高。无论是学生讲课还是专题研究学习,总体而言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完成的质量并不高。我们分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投入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有限。对学生讲课环节,真正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完全搞清楚自己讲述内容的屈指可数,更谈不上精彩。多数的情况是照本宣科,对老师的提问不能有效回答。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真正有较好的数据信息收集、做了一定分析整理、逻辑框架较好的,也是寥寥无几,多数学生根本就不去查找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给出路径了),而是在网上搜寻一些二手过时资料而不管其可靠与否,更谈不上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了,对于老师的质疑或提问,多数学生不能有效回答。最后,如何科学评估教学创新的效果有待探索。对于教学创新的各种形式,不能预设动辄一变、花样翻新,学生就爱“吃”,“营养”就好。从我们自己十几年、几十次的创新试验看,并不能说明创新自然而然就带来很好的效果。一些所谓的“创新”,也就是“好看”而已。这种好看的“创新”很有市场,因为很多人、很多方面需要这种好看的东西,并且有利益收获。很多目前流行的创新,到底有没有效果,应该有更客观、科学的评价。
三、结论与启示
我们多年双语教学及创新的实践表明,教学创新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神奇。同时,基于我们的试验和思考分析,得到如下启示(限于篇幅,只列出要点):(1)双语课程设置应当量力而行;(2)不是所有的班级、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或创新;(3)教学创新应有配套考试改革;(4)创新应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难度须适中;(5)创新的内容及课时占比要适中;(6)学生成绩提高不等于创新教学效果好。在扩招背景下,大学教育作为普惠制来推行导致了生源质量、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大变化。而且,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氛围和信息时代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乃至对教育的认知和行动策略。如何科学地设计双语教学及创新、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估创新的实际效果等等,仍然是值得不断地、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双语教学与创新,似乎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李源.《国际经济学》参与式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5):65-67.
[2]杨志远.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152-153.
[3]王铂.国际经济学课程全英文教学探索[J].对外经贸,2014,(2):150-155.
作者:张剑光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