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的供给侧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奇迹。然自2012年以来,受人口红利的消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累积等一系列因素的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面临着一场结构性的危机。在问题倒逼的国情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适逢其时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试图解答三个重要研究问题,以此进一步把握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脉搏。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读;引领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党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再一次被提及。笔者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立足中国当下实际,作如下思考:
一、为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高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旗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回溯历史长河,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发展、改革并取得一系列光荣胜利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伟大旗帜的光辉,它成为我们的主流经济学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也走了二十几年,当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了市场与资本叠加的面貌。公共的生产资料和大量的私人资本并存,使得中国当下的经济状况更加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出的分析。因而,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来指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符合当下中国的国情,具有无可比拟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资本主义自身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其自诞生之日起便走向消亡。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伊始至今,资本主义世界仿佛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每一次繁荣之后便是萧条。回望资本主义国家的历次救市,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迷信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没有出路。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总过程由四个对立统一、互为联系的环节构成,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中,生产和消费具有辩证关系,前者对后者起决定作用,后者对前者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生产的同时不能忽视消费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在看待经济发展问题时,供需不应分离,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供给侧改革强调“供给侧”,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视或轻视需求端的作用。当下,企业活力不足是造成中国经济下行的直接原因,造成企业活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没有消费市场,而这绝不仅仅只是供给一端的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方能健康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马克思十分重视政府对于经济的作用,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及资源配置是缓和经济危机的关键手段。”在新的局势下,怎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二者间的关系,如何用好有形无形之手,影响着供给侧改革的成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当务之急便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五大任务实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五大问题,五大问题实是政府调控不足,市场失序的结果。此外,政府也应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加快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保证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服务供给侧的能力和水平。
(二)用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人”,在作用对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以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社会的变革;从微观上讲,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的技术,实施新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结合中国当前现实境遇,近阶段的“中兴事件”暴露了当下中国的缺“芯”之痛,而缺“芯”之痛实则是“创新”之痛。供给侧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之道,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领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效率和公平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对基本矛盾,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平和效率的组合只有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方能助推经济前行。当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认为亦是一个重建效率与公平组合的过程。显而易见,供给侧改革奋斗的目标在于提高供给一端的效率。但在实现效率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把眼光聚焦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结构发展平衡等问题上来。事实上,在中国广大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有着非常广阔的投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潜在的经济增长点。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发展这些地区,不能机械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应在扩大需求的同时,主动优化供给一侧,避免重蹈覆辙,让历史重演。笔者之见,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道,需为统筹兼顾之道,效率与公平并行之道。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方能破浪乘风,更上一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卫兴华,洪银兴《发展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J].人民日报,2016-01-25
[3]邱海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J].社会科学文摘,2016-04-30
[4]贾康.《“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1-12
作者:洪浪豪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