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学实践课程改革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在这门课的实际开设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反映不能很好地掌握其理论知识,学习起来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本课程的相关老师在授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关键词:经济学;实践;改革
经济学原理是整个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主要介绍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不碰到经济问题,经济学力图用经济学中的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自建校开始,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便开设了本门课程,2014年新增的投资学专业也开设了本门课程。但是由于本门课程自身的特点:(1)理论比较抽象,很多规律属于社会科学,需要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所以对于经济学的理论理解起来有难度。(2)图形较多且复杂,经济学目前的发展趋势以定量或实证分析为主,因此,在分析时用图形更加直观。(3)需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在经济学理论中,很多经济理论和公式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但对于一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基于经济学的这些特点,大部分学生表示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在期末考试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未达标。针对这种情况,本课程老师提出了要进行经济学的实践课程改革,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1课程和教材改革
由于经济学的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时一直作为学位课,在2009-2013年的学时一直为90个学时(后来减少到54学时),但同学们反映90个学时太多,一个学期既要学微观又要学宏观,精力上跟不上,而只开设54个学时,又不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课程老师对本课程进行了改革,将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大一下和大二上分两学期开设,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的完整,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教材方面,课程老师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2014级以前的学生均采用了国内的学者所编著的教材,国内的教材大都逻辑清晰,条理明确,但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这些教材普遍难度太大,理论性太强。2014级本科的同学使用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是经济学的经典教材,案例较好,很适合初学者学习,但由于是国外学者所著,案例多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这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均存在差别,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鉴于这种情况,本课程所有老师于2016年编写了一本教材,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与实事相关的案例,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2案例教学法
我国高校目前的经济学课程的授课形式大都以老师讲授为主,而且有很多老师采用的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方式,因为有大量的公式和图形,学生则努力抄笔记,对于所学知识并没有深入理解,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本课程的老师尝试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案例,以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如在讲授微观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由于机会成本这一概念和现实中大多数人理解的成本这一概念有点差别,首先,请学生思考自己上四年本科的成本有哪些,开始大部分同学都只能想到学费等通常意义的成本,在老师的提示下,有一部分同学还可以想到的成本是由于上四年大学而花费的时间或有可能创造的收入。通过这个例子让同学们继续思考现实中做生意的成本,如某些人使用自己的门面房来做生意,他是否就没有成本?有了前一个例子的基础,有一部分同学就能够想到成本就是如果不用自己的门面房做生意,那么门面房租出去可能获得的租金。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机会成本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使他们对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讲到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市场时,关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方弯曲的,很多同学对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感觉很难理解,我们通过现实中的情况跟同学们说明,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企业给工作人员的工资越高,工人的劳动时间就越长,当工作时间超过一定的强度,再继续增加工资,工人的工作时间反而会减少。从国家层面来讲,如在中国,很多超市、商场越是在节假日的时间越是会延长营业时间,因为这些时间是销售的旺季,可以增加收入,即用工资收入来替代闲暇的享受,而相反,在一些发达国家,商店在节假日并不营业,因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会用闲暇来替代收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这一载体,可以将抽象化的理论转化成实际知识,用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与老师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法,也使得整个经济学的原理变得通俗易懂。
3模拟教学法
除了在课堂上多列举案例,本课程老师还会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这被称为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但以往的研究是用数学矩阵的形式来研究,很多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在这一章的学习上显得无所适从。本课程的老师首次在课堂上采用模拟的方式,将同学们分成三个角色,警察、囚犯A和囚犯B,模拟警察对囚犯进行审讯,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造成困境的过程。对于囚徒困境,还可以进一步做模拟,把全班同学分为三个角色,公司A、公司B以及消费者,假设这两家公司正在进行竞争,那么如果一家公司降价,另一家公司会怎么办,若这两家公司联合,这个合作能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最终获益的是谁?通过模拟法,让学生作为案例的参与者,更深切地领悟整个案例的过程。
4市场调查法
除了加强课堂上的实践环节,课程老师还在课外加强了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整个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即是市场结构的研究,这四种市场结构分别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以及寡头垄断市场。这四种市场结构在特征、产品、定价方面各有特点,每一种市场结构在实际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个对应的典型的市场。我们将所在班级的同学分为四个组,进行实际调研,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如其中一组做了关于垄断竞争市场的调查报告,本组的同学以实际生活中的饭店为研究对象,研究整个市场中饭店的数量,它们各自在产品上的特点以及商品如何定价,当竞争对手降价时他们会如何处理,以及这种企业如何做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等,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同学们自己分工,对于自己所研究的市场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即一个国家的GDP、就业、物价、进出口等,本课程老师同样采用分组的形式,要求每个课题组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利用GDP指标对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最好选择组内大部分同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基本分析。通过描述该地区近三至五年来GDP的变化情况(其中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及变化情况)以及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和变化等来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该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并能对该地区如何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提出对策建议。通过调查报告的写作,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将来毕业设计撰写论文打下基础。
5考核方式改革
在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都采用的是笔试的方式,近年来,人们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深化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找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势在必行。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不应该仅仅是一张成绩单。本课程的老师目前正在进行试验,在总评成绩中,加大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比重,而减少期末笔试成绩的比重。在平时,鼓励同学们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老师的各种活动,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鼓励同学们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通过期末考试。同时,在期末考试时,要对内容进行调整,要更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用计算题、名词解释等来检验学生有没有掌握书本的内容。也有老师提出期末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选取现实中的一个经济案例,让学生用经济学的思想来分析一下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在以后也可以作为考试的一个方向。以上几点就是本课程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采用或拟采用的一些改革措施,有的方法已经经过几个学期的试验,并证明了其具有一定的效果,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当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由于课时量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有一些实践课的开展只能浅尝辄止,并不能深入进行。(2)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实践课没办法开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尽量克服现有的困难,不断地创新,使同学们能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面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并能对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敏.独立学院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4(11):53-54.
[2]王维红.关于独立学院经济类教材建设的研究———以《西方经济学》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4(5):82-83
作者:肖岚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