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摘要:以“互联网+”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现实影响为出发点,深入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以实践为导向、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立体化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期能够适应“互联网+”背景下外贸行业发展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于2012年11月在中国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被首次提出,此后,“互联网+”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网络应用技术的革新,更是为各传统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同样给我国外贸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为促进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的规格相适应,“国际贸易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理应顺应行业发展的新常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目标

2014年11月,总理在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互联网+”的核心在于互联网,即以互联网为平台,联合和深入融合各种产业。通过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实现信息化生产,最终实现整体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变革。而国际贸易的特点(贸易双方地域的限制使得当今贸易的进行无法离开互联网),决定其必定在这一变革潮流中首当其冲,传统的贸易方式正依托于网络经济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知识、适用的法律规则以及具体操作的学科,具有极强的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已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外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几乎涉及国际贸易专业的所有领域,包括国际贸易惯例、国际法律知识、商务谈判与磋商、合同的签订、运输和保险的执行、商品检验、外汇结算、违约救济等,因此很多高校都将其归类为纯理论课程。但这么一个庞杂的理论知识系统,对于初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如果只是坐在教室里听听讲,短期之内是比较难掌握的。

(二)学生被动学习尤为突出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自主性,即使教师严格要求也很难调动其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过程自信心不足,面对学习任务多以应付了事心态面对,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成长在网络时代的新一代大学生,对网络有着极大的依赖,他们普遍认为当前所学的专业知识都可以从网上轻松获得,即便将来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利用网络查询便可掌握,导致其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储备。

(三)实践教学缺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目标,就在于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去。但实际上是,很多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只在书本上见过贸易合同、单据、信用证等,甚至有的学生学了三年都不知道整个外贸流程有哪些具体步骤,更不用提哪些是外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了。曾有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将公司合同、信用证、单据等发回来,请求老师帮助审核;甚至还有学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回头咨询老师应该怎么弥补等。诸如此类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少必要的实践操作,使其没有具备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课程内容更新迟缓

“互联网+”的出现,促使国际贸易方式和流程都发生了改变。传统贸易模式下,买卖双方主要是通过市场考察、参加展会、通过商等方式寻找合适的产品和客户。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中间费用的支出,导致买卖双方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再加上受商、中间商的信用状况影响,贸易客户不能稳定,不利于长期合作。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了解产品信息、分析市场行情、讨价磋商等,大大节省了贸易流程时间,降低了中间环节的风险,特别是可以跟最终消费者直接接触,通过消费者的直接反馈,更有利于产品的更新,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需求。现实贸易状况的改变,要求教材内容也应进行相应更新,但由于受到教材更新流程的限制,使教材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应以教材为基础,以现实贸易为指导,以互联网为依托,全方位地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五)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知识体系极其庞杂,而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单一地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使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没考虑到学生需求的变化,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现在是网络技术发达、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更愿意动手去做,而没有耐性坐着听,这种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形态下,现代教学手段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更是学生充分认识和直观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1]。

三、“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业务发展新形态

(一)实践性

国际贸易业务主要致力于促进国际间商品的交换。在“互联网+”背景下,贸易双方需要利用互联网来产品信息、寻找优质客户、进行磋商谈判、签订合同、报检报关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从事国际贸易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性操作,才能对互联网更加熟悉,才能对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业务更加熟练。

(二)灵活性

国际法律惯例、市场经济环境、国际局势、国际汇率波动等因素,都会对国际贸易活动本身造成直接影响。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在网上实时更新,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这使得国际贸易活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从事国际贸易人员如果对互联网和国际贸易知识体系掌握不够娴熟,就很难适应这种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市场,所以更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进行强化。

(三)综合性

依托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活动是一个全面综合的体系,横向而言,包含从开拓市场到结汇退税;纵向来看,包括国际商法、贸易理论、英语、财务、管理等;就辅助条件来说,包括电脑技术、网络知识、图片处理、软件使用、网站设置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际贸易不再作为市场中的一个单一环节,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综合体系。

(四)信息化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将获取到的信息汇总到数据库,以供相关人群使用的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互联网+”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而言,贸易主体、贸易方式、经营方式等都已经信息化,比如网络公司、支付方式、电商贸易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传统的国际贸易正在向着信息化贸易发展。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措施

(一)实现理论知识的网络共享

互联网已然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亦可置于网络应用平台上,让学生可以随时浏览。由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分块整理,列出每一部分内容的目标、要点、重点和难点,在学院贴吧、微博或微信里开辟专门的讨论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定期提交一篇学习心得;对于一些贸易中有争议的论点开辟专栏,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自己在网络中发现的有意思的案例、新闻等,都可以发表在讨论版里,邀请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的疑问,也可以在此提出,教师随时为其解答。把课堂教学实践让渡给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和课堂真正交到学生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二)重点知识课堂辩论

首先由教师寻找合适的案例或自己设定完整的模拟情景,引出辩论的论题,再让学生在课后到网上寻找相应的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最后在辩论的过程中把学习到的知识都展示出来。比如,价格术语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由教师先讲述案例背景并进行适当分析,然后提出论题:在这样的一笔贸易中,是使用FOB术语好还是CIF术语好?提醒学生将有关术语的价格组成、责任、费用、风险承担等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并且要分别站在买卖双方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再到课堂上进行公开辩论,最后由全体人员来对辩论进行评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可用作辩论的知识点很多,比如保险险别、包装方式、运输方式等,只要给出一个合适的情景就能进行。学生往往对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很感兴趣,再加上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所以积极性很高。

(三)网络模拟实训

在网络模拟实训中,贸易双方不见面磋商,所有探讨的内容都要求通过网络完成。这是一个完整的实训设计,需要按计划按步骤完成。第一,由教师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3人左右为宜,根据分组数量设定好商品和贸易国别。第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尽量去了解产品信息、市场行情、生产区域、销售区域、贸易量等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成册。第三,每组成员需要寻找一个网络商务交易平台(现在有很多平台提供短期试用),创建自己的公司网页。这一步骤需要学生自学简单的网页制作,教师可以适当指导。第四,公司网页建好后,由各组成员将自己公司的网址、公司名称、经营产品等信息到学院贴吧交易版里,以此作为自己公司的广告推广。期间还需不断地对公司网站产品信息进行更新,以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第五,根据交易版里公布的公司信息,再考虑自己公司的需求,寻找客户。在预设的范围内,每个公司都会收到不少的询盘、发盘或者是发出询盘、发盘。这就需要每组成员积极地去还盘,与之商讨具体的贸易条款。也许第一笔贸易的达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学生需要去回顾整门课程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细化吸收。但只要第一笔贸易达成,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后期操作起来会越来越熟练,那么知识掌握得也就越来越牢靠。第六,教师需要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避免学生在模拟过程中错误地使用所学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对每笔交易进行跟踪,使用每个公司的账号进入,审核其交易条款的内容,如存在疑问,需找小组同学进行当面的讲解和分析。如果发现这是多数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将学生集中到课堂进行讲解或者将此内容的分析发到贴吧交易版里。第七,活动结束后,在各班开一个讨论会,由各组分别介绍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网络资料的查找途径、成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并最终形成报告,再将报告放到贴吧交易版里,供所有活动参与人员进行参考。通过这样一个模拟实践流程,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表现出相当的兴趣,而且不需教师提醒,他们之间就会互相交流和讨论。根据后期的卷面测试发现,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POCIB软件实训

实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把学生放在真实的外贸公司里,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从事一笔交易,但由于贸易公司需要考虑自己的风险和管理成本,所以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并不高。那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训怎样才能在网络模拟实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有一个更为逼真的、信息资料更丰富、程序更完整的实训。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考虑,最终选择了POCIB软件。POCIB软件的内容涉及到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课程[3]。POCIB是指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实训期为一个月。POCIB系统是从建立贸易公司开始,每个学生需要自己完成公司广告、产品信息、分析产品和市场、寻找客户、商务函电联系、核算报价与磋商、签订合同、运输与保险、填制单据、报检报关等一整套外贸执行流程[3]。这个系统的内容很全面,工作量很大,所以学生刚开始接触时不免会有些手忙脚乱。但由于前面已经有了网络模拟实训的经验,所以学生很快就对系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再加上教师对第一笔贸易的指导,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对系统进行操作。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学生能对整个贸易过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由于亲身经历了整个谈判磋商及合同的执行,对在此过程中用到的知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等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学生在实战训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职业能力[4]。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的考核方式自然也要随之改变。理论知识学得再好,却不懂与他人合作,工作自然是做不好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言行举止、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学生所应具有的技能,所以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考察学生,给出一个综合的分数。一般单纯的理论知识测试只占学生总成绩的40%,课堂辩论视学生的表现状况,作为加分项。网络模拟实训及POCIB软件实训分别占总成绩的30%,其中网络模拟实训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讨论状况及完成程度打分,PO-CIB软件实训是由系统按统一标准自动打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经济贸易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必须以实践为导向,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夯实理论基础,在不断地操作和尝试中加以完善,在挫折和分析总结中得以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军,赵慧敏.“互联网+”新形态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分析[J].科技展望,2016(1):198.

[2]杨军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6(1):80-81,28.

[3]王芳.基于POCIB项目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1):152-159.

[4]高寿华.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6(11):25-28.

作者:文飞宇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