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型贸易背景下自贸区建设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全球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总结北京自贸区的现状,指出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不断借鉴国际国内先进自贸区经验,强化发展优势,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法规制度,推广“两国双园”模式,搭建集成创新平台,增强服务贸易供给侧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吸引跨国公司研发创新总部,大力发展绿色贸易。
【关键词】北京自贸区;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代表了更高水平和更高格局的开放,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2020年9月,以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服务业扩大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北京自贸区)正式诞生。本文总结了一年来北京自贸区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对策。
1.主体由以专业贸易公司为主
转向以跨国公司为主2020年,从全球500强企业总收入来看,跨国制造企业服务收入占比为20%左右。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对东道国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国际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2.方式从传统的有形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
自2011年起,服务贸易的增速超过货物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军。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服务进出口额都同比出现了负增长(见下页表1),特别是服务贸易中的交通和旅游行业受冲击严重,但是线上的电子商务、教育、金融等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3.向数字化方向深度拓展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跨境电商与数字服务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高端服务为先导的数字服务贸易迅速崛起。在数字贸易行业中,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令人瞩目,各省区为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出台了多项措施。
4.国际贸易规则处于重大调整中
新一轮国际开放已经从开放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转移到各项体制和政策,如竞争中性政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已经批准协定的10个国家率先生效,协定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实现零关税。
5.绿色国际贸易异军突起
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核心目标,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巨大的环境治理需求和绿色贸易投资需求。2017年,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环境产品出口国以及第二大进口国。
二、北京自贸区建设规划现状
2020年9月28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具体包括三个片区,分别为高端产业、科技创新及国际商务服务片区。其中,朝阳、顺义、通州属于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面积为48.34平方公里,覆盖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北京CBD、首都国际机场周边可利用产业空间、张家湾设计小镇周边可利用产业空间和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以文化贸易、医疗健康、跨境金融、数字贸易、商务会展、国际寄递物流等产业发展为主。海淀、昌平属于科技创新片区,面积为31.85平方公里,包括北京生命科学园周边可利用产业空间和中关村科学城,以生物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等为主。大兴属于高端产业片区,面积为39.49平方公里,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国际机场西侧可利用产业空间,以国际金融、大健康、商务服务、生物技术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为主。北京自贸区设立一年多以来,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落户北京,累计入库项目1100多个,外资占比达到20%;2021年1―2月,北京新设外资企业224家,同比增长25.1%,合同外资6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2021年1―8月,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收入两年平均增长13.4%,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收入增速4.7个百分点。北京自贸区首个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海淀区落地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通州区打造国家级绿色交易所,顺义区成立全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持牌支付机构。从政策方面来看,各片区陆续发布了支持政策。海淀区发布《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将重点发展核心技术,同时也会更加重视促进共性技术发展,如核心算法等,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对企业新增研发经费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此外,在国际化、知识产权、双创服务、科创基金等方面都有专门的政策安排。朝阳区“两区”建设专班发布《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朝阳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围绕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促进消费升级、支持金融业发展等方面,提出28条支持政策,包括多种类型的资金支持等,最高补助达1亿元。2021年3月,北京市经开区出台《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亦庄组团首批产业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将进一步重点发展四个方面的主导产业,分别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进一步推动高端服务业和科技产业之间的深层次融合,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将其建设为核心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主导产业,都会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额度在1000万到1亿元不等。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场景应用示范区建设,每年提供最高额度为1亿元的资金保障,项目数量为10个。针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实验室,也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上限为1亿元。在商务金融和科技服务领域,将每年设立5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各类人才扎根北京经开区,同时支持龙头企业搭建产品关键资源共享载体,支持建立区域级别“互联网+”服务云平台,支持载体内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奖项申报。从企业角度来看,2021年外贸企业订单数量增长较快。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9.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1.4%。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企业利润并未明显增长。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制造业FDI下降的趋势已经显现,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下降了14%和12%,但2021年1―11月高技术服务业FDI增长20%以上,产业投资重心从制造转向了服务。北京自贸区正是顺应这种投资趋势,才选择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和绿色金融四个重点领域。
三、北京自贸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北京跨国公司总部资源虽多但实力弱于上海。早在2002年,上海针对跨国公司专门制定了地方总部设立相关政策,并由此吸纳了大量外资和地区总部入驻。北京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远低于上海,但是40%以上来自境外500强企业,高于上海。北京跨国公司总部数量较少是由于对跨国公司总部型机构母公司总资产的认定要求高于上海,北京为4亿美元,上海为1亿美元,导致2020年上海跨国公司总部数量为763家,远高于北京的200家。从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来看,北京2020年约为140亿美元,上海则达到202.3亿美元,高出北京约60亿美元。上海显示出了较高的总部经济国际化水平。随着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战略的转变,由“出口”为主转为“内销”为主,对对外开放政策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服务业FDI的快速增长,也对北京稳外资的政策着力点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服务贸易逆差大、国际竞争力不足,监管模式有待突破。受疫情影响,传统服务贸易如旅游业受冲击较大,北京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特别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贸易领域还需要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如金融、保险、咨询、文化创意等行业。三是在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方面,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作用仍有待发挥。在数字经济领域,大国间博弈激烈。发达国家在数字贸易方面更加强调贸易规则、税收管辖权等,而我国更加注重普惠贸易和数字贸易的便利化、信息安全等方面。当前,北京在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和未来制度设计的话语权方面,还需要发挥对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和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要尽快形成适应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北京方案”。四是北京自贸区绿色贸易“先行先试”的作用尚未发挥。在加强环境管理制度和引领政策创新上仍需下大功夫,特别是在对标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和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方面,应与有明确环境条款的国际自贸区接轨。
四、北京自贸区建设路径
1.完善数字经济法规制度,与数字贸易规则对接
搭建数据资产运营和管理平台,促进贸易数据共享互通和开发利用。结合企业数据跨境流动需求,聚焦跨境电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搭建数据跨境安全管理平台,探索实施数据跨境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数据保护能力认证制度、数据流动备份审查制度。积极构建数据治理规则体系,研究数据确权、开放、流通、定价相关制度,对接国际数据治理规则。一是分析发达经济体的跨境数据保护规制,并加强与其在跨境数据保护规制中的合作。北京自贸区可设置专门机构或引入第三方中立机构针对我国出境数据进行评估,以提高跨境数据流通的效率、减轻监管机构的负担。二是积极配合制定与数字贸易规则衔接的法律法规。可在北京自贸区建立监管机构,实行监管压力测试,进而推广至全国,实现数据跨境流动领域的“监管沙盒”。三是构建数字贸易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进数字产业园建设,围绕企业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联动服务生态。首都国际机场天竺保税区落地了“免税、保税和跨境电商”政策衔接试点,使免税品经营企业实现了“线下免税品销售、线上跨境电商销售”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2.推广“两国双园”模式,集聚国际合作要素
对标RCEP、CPTPP和CAI(中欧投资协定),以中日合作和中德境内外双方合作为基础,优先打造合作园区,形成“两国双园”模式。充分利用RCEP中关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出口成本。构建“两国双园”自贸网络,联动全国的中资企业境外合作园区和北京区域,安排点对点自贸,进一步拓展数字贸易要素,应全面覆盖全球所有具备中资境外合作园区的国家。分别位于北京大兴区和顺义区的中日、中德产业园将立足于培育产业国际合作新集群,通过加强创新协作和贸易往来,支持建设服务国际人才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的双向创新联合体,推进产业对外开放合作和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其中,中日园集中发展数字经济、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等行业,中德园则聚焦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生产性服务业、工业互联网等行业。按照“推动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及其关键技术、优势产品的实质性交流合作”的目标,以提升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集群化水平为重点,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目前,世界500强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威乐水泵全球第二总部和阿吉斯装备制造等23个重点项目已经落地。
3.提升服务贸易“供给侧改革”的协同性和整体性,推进集成创新
打造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北京样本”。一是要继续深入分析北京围绕“两区”建设出台的251项政策措施的整体性、协同性,在抓政策落地的同时,开展集成创新,务求实效。二是要针对北京各自贸区片区的建设特点,增加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授权,探索一揽子授权新方式。现在自贸试验区的每一项改革,如果涉及中央政府事权,就需要到北京和相关部门协商,较为费时费力。因此,要提高授权力度,提高改革开放效率,通过法律一揽子授权,给各自贸片区探索开拓更广阔的空间。三是要完善容错机制。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先试,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如对标CPTPP先进国际经贸规则进行压力测试,更需要有包容试错的机制。四是大力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促进服务贸易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开展离岸贸易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和公共服务。
4.吸引跨国公司研发创新总部,提升贸易能级
2021年12月,北京市商务局印发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稳外资工作的若干措施》,向外国投资者充分展示了北京高水平开放的姿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支持外国投资者设立各类功能性机构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整合业务,拓展功能。建议采取合理的方式吸引以下三种类型的外资总部:贸易平台类、科技类以及资产管理类。在全球投资贸易的过程之中,使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强在京跨国机构的影响力和支配能力,促进各方面要素的流动。针对微型跨国公司,要进一步强化培育和支持力度,努力把握当前的机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微型跨国公司,不断优化并完善准入标准,持续、健全支持政策,提高各方面的保障力度,如资金、用地和人才等,适当提高政府的采购比例,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推动微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和进步。
5.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加强自贸区生态环境保护
以绿色贸易为抓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一是要主动对标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参照国际通行商事和生态环境管理规则,积极参与制定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入实施生态环境领域“证照分离”改革。积极推动在北京自贸试验区建立环保产业园和环境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各自贸区应强化发展绿色贸易,在自贸区条例中专门设置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条款来确保绿色发展,并在细化措施和贯彻落实上下功夫。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开展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CCER)项目储备,建设“无废区”等,定期对绿色贸易开展情况进行评估。三是构建促进绿色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绿色贸易促进体系,减少或废止高排放产品出口退税,降低环境产品进口关税。补贴政策绿色化,将现行出口支持逐步调整为绿色贸易支持政策。对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补充优化,协调统筹京内外碳市场一体化,着手构建交易互认机制和国际碳市场链接。
作者:刘薇 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