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专业人才是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必要途径。文章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策略。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国际贸易

0引言

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应兼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单证、报关报检及外语等多项核心技能。各大经管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以向学生传授国际贸易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应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单纯的校内教学很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提供途径。

1目前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支持

由于全社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充分,加之我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时间尚短,各级政府未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有效引导和配套政策支持。高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实际参与方,但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可以明显促进高校和企业协同发展、创造效益。目前,高校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对与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合作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企业对与高校联合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则动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会投入一定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得不到政府的专项补贴或者优惠政策支持便难以消化;且学生毕业后有可能到别处就业,企业无法直接获利,故企业的积极性受到限制。

1.2缺乏连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

目前校企合作的方式通常是高校自主寻找与企业的合作机会,依赖高校领导或老师的人脉关系牵线搭桥。在这种方式下,高校与企业由于彼此间没有深入了解,难以达成合作意向;在建立合作关系后,人才培养也容易受到企业经营情况波动和高校教学计划变化的影响。依托政府、行业协会或中介组织搭建的合作平台,可以为高校与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化合作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实现稳固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合作。

1.3缺乏深层次的协同合作内容

由于高校与企业没有树立协同发展、共创效益的教育理念,导致许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层次的合作内容。目前,高校与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大多属于一个框架协议,协议内容灵活、约束力不强。鉴于合作期限、成本等因素,企业未能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在企业中没有获得充分的培训,无法接触到岗位的核心工作内容,只能从事与国际贸易业务联系不大的一般性事务工作。校企合作不是单纯地把学生安排进入企业,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校企合作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延伸,应设置内容充足的配套培养项目,以满足学生切身体验工作岗位和提升工作技能的需求。

1.4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目前,由于缺乏针对校企合作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导致无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出量化考评,进而无法衡量校企合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与企业倾向于建立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不明确,合作的目标也不明晰。只有建立针对校企合作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才能激励高校和企业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完成校企合作的目标;同时也能帮助高校与企业改进合作的方式与方法,提升双方合作的水平。

2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策略

2.1政府应宣传校企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台校企合作的保障政策

首先,政府应在全社会传播校企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宣传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帮助企业摒弃狭隘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人才培养服务于行业的大局观。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像国际贸易这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更应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其次,政府应出台校企合作的保障措施和配套政策。政府的保障措施主要是保障高校和企业在开展合作过程中的权益,规范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增进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为企业提供优惠配套政策,例如,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或税收减免,帮助企业消化校企合作所产生的一部分成本。

2.2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平台

行业协会掌握本行业的发展动态,熟悉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了解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因此,行业协会应成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沟通高校与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方面的信息。行业协会可以设立一个部门,收集有意向开展校企合作的高校和企业的信息,组织高校与企业洽谈合作事宜,为高校与企业提供一个接触、交流的平台。该平台应努力打造成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平台,有利于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发展。此外,行业协会可以借助海外交流考查的机会,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并向国内高校和企业介绍这些经验做法,促进校企合作水平的提高。例如,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设立在各地的分会及各地的国际商会可为高校与企业提供服务,搭建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

2.3高校与企业联合构建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

(1)联合制定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国际贸易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与企业的要求紧密联系,因此高校在制定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应积极听取企业的建议。尤其在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衔接、社会实践的开展等方面,高校与企业要实现理念对接、资源共享。高校应邀请企业代表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的探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内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再将培养方案分解为具体的模块。譬如,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制定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应与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充分沟通,共同研究在专业课程中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电商平台管理与使用、Photoshop等课程,以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的发展趋势。(2)联合打造“双师型”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许多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没有在外贸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国际贸易理论层面的知识,无法胜任实务性较强的实践指导工作。而专业技术扎实的外贸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向学生传授实务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聘请外贸企业业务骨干担任兼职导师,让他们对学生的实践环节给予指导,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实训环节的技术含量。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到外贸企业锻炼,以积累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外贸企业可为赴企业锻炼的教师成立教师工作室,帮助解决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也可组织员工与教师开展国际贸易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的研讨,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3)联合规划学生的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目前,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校内实训内容和方式主要是在计算机实训室进行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校内实训对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和基本操作形成初步认识,但这显然是不足的。因为这种形式过于死板,仅停留在计算机实训室;内容也明显失真,学生相互扮演进口商、出口商、货代、船公司和报关行角色,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虽然高校乐于与外贸企业签署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但许多外贸企业规模不大,不能大量接收学生到岗实践,这为校外实训基地实际发挥作用增添了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在校内规划设立外贸企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然后由外贸企业选派业务骨干到校内开展实际业务实训。对于能够接收学生到岗实践的外贸企业,高校应与其签署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定学生到岗实训的模式和内容,确保实训不流于形式。

2.4联合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为评价依托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质量,衡量校企合作的效果,改进校企合作的质量,高校与企业应联合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以往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侧重从理论知识、科研能力方面评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量。高校与企业应量化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从理论素养、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衡量,形成在校企协同合作下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宏斌,于庆东.基于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3):205-206.

[2]陈远.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探索[J].轻工科技,2018(12):141-142.

[3]杨金凤,吴殿宁.浅谈校企合作对地方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人力资源开发,2018(9):46-47.

[4]石林.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5):266-268.

作者:樊兢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