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的重要特色,其本质是为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为了能实现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有效结合,需要基于不同角度规范实践教学、落实配套的政策、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文章将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一、实践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重要性
(一)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地位
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可知,其本质就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极高,此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好企业的各项工作。由于民办高校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科研能力上较为欠缺,为了弥补劣势,其必须在实践操作能力、基本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加强和锻炼。此外,本专业的学生还需要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同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并具体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就实践教学环节等进行了指定和明确,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严格的检查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
(二)课程体系奠定了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地位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同时又是经济学学科,具体的教学内容涵盖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结算、国际金融等。由此可知,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较为传统,对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的重视不足,仍然是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撑。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目前,许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在设置课程内容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实际操作方面又面临系统性缺乏的困境,而且不够重视实践操作、对于理论的内容较为教条,由此导致在课堂教学上,一旦涉及操作技能部分,教师往往将其与理论知识分开,致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难度较大且学习效果不佳。分析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可知,其突出表现为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论证。受到此种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科学指导性、严格要求性都极为缺乏。实践教师队伍的相关建设也不受重视,高校往往更为于关注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实验教师而言,在高校中,像其这样的一类实践教学教师都被归为教辅人员,由此导致高水平人员不愿加入实践教学。加上学校研究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较少,致使实践教学的方法过于陈旧、落后。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当,实践环节缺乏
现阶段,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第一,选修课被轻视、必修课一贯极为重视。具体而言,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共同组成了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具体课程,其中,近90%的课程为必修课,且必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80%以上。第二,实践课被轻视、理论课一贯极为重视。具体而言,无论是学时还是学分,理论课的占比统统将近70%。第三,课程间的内在联系被忽视,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多发,这样不利于激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极为浪费课时。比如,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三门课程中存在内容部分重复的现象;世界贸易组织教程、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技术贸易四门课程中,也存在部分内容重复现象。第四,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为缺乏。对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具体在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时,都会出现轻实务、重理论的问题。其中,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理论知识仍然是设置课程时的重点,虽然设置了实务课,但是只有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两门,其他像报关实务、商务函电、海关实务等在实务急需的课程则大都设为了选修课,更为严重的是在许多高校中,此类课程并无设置。由此可知,管理型、研究型人才是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具体定位,但是对于一些民办高校来说,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紧围绕“三本”的实际,将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凸显出来,培养出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将来在从事对外贸易基层工作时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由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应该加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三)实践教学创新性不足
学校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具体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具体设置课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全部,由此,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于缺乏一定力度的创新培养而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对于学校来说,课程设置时需要注意创新培养的落实。根据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情况,学校要注意提升实践教学规范化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同时,按照高校的不同类别,其实践教学指导大纲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价标准、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标准都会出现明显的不同。对于各高校而言,在遵循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需要注重本校实际,出台明确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评价方法、教学目标等,从而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有章可循。
三、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操作同步进行
在校内实践中,实验室操作是重要内容之一。依托现代化技术和较真实的场景模拟,学生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学习是在具体的模拟场景中,这样能将国际贸易的现实过程更好地展现出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实施实验室操作的基础就是教学软件的真实性和先进性。与此同时,在校内,其他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包括实验模拟、课堂实践环节,如小组作业、习题、讨论、案例等,依托这些形式,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应用的初步技能;在实验室模拟软件中,一些国际贸易业务单如装箱单、保单、商业发票、信用证等的编制应该基于真实案例,其他的一些实验课程训练也需要开展,如合同签订、货款支付方式的选择和阶段、交易磋商、外汇交易、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等。实验室克服了校外实习的诸多缺陷,能由校方单方决定、摆脱地区经济发展约束、不受制于企业,因此在实践中大多数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实验室操作,而且在现阶段,此模式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选择好的教学软件是基础,学校需要进行财力、智力支持。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实习的重要保障就是建设实习基地。在完成实验室模拟操作、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进行实地学习。依托到相关单位实习这一方式,学生学到的知识可以被检验,对本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可以进一步了解;与此同时,学生能够更好地锻炼能力、接触社会,将工作的性质真正认清。报关行、进出口公司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单位,此外,投资贸易洽谈会也是不错的方式,但是这都需要学校和学院的努力,与实习基地进行联系。虽然这一过程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实现实习就业两个平台的协同构建。
(三)融入创新理念,运用微课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内部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内容特点,将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强化,以实现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对于教师而言,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能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需要避免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充分融入创新理念,真正重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再适应,为此,高校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与时俱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迟宇超 崔庆哲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