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突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迫,低碳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受国内外发展压力的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区域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利于低碳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区域发展的协调,我国应缩小区域差异,实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结合区域特点,采取合理的发展策略;鼓励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进而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碳排放;协调发展

一、引言

当下经济迅速发展的负面效果日益严重,环保问题备受人们关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被科学家们发现。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在其工业经济进程中,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压力,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各国政府也不断意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长必将对全球的环境产生恶劣影响,进而导致全球经济下滑。因此,走低碳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东议定书》,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到2015年《巴黎协定》的落地,都见证了世界人们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决心。经过多年努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据2017年联合国气候专家组的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增速没有明显变化的前提下,碳排放量在2014-2016年间连续三年下降,出现了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越发明显,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中国经济还没有成为最大经济大国时,中国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超级碳排放大国”,2004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超过欧盟,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国。受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束缚,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变缓。为了应对这一现实,放弃“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发展道路刻不容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近几年一直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节能减排20%的目标,并承诺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量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2016年落地的《巴黎协定》下,我国承诺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根据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可以将低碳经济发展分为以下四类:高低碳经济水平、较高低碳经济水平、中等低碳经济水平和低低碳经济水平。具体区域分布如下表所示。高低碳经济水平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这三个城市都是直辖市,经济、社会、环境、技术都处于全国前列,并拥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虽然在污染排放及污染控制方面表现欠佳,但不影响整个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广东和浙江处于第一等级的原因在于,广东地区拥有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且较早的成为低碳经济试点省区;浙江地区则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发展道路。较高低碳经济水平区域包括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区。江苏与福建地区对碳排放问题认识较早,并较早的投身于环保项目中;山东省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积极引进和利用低碳科技;内蒙古地区近几年在绿化造林、草原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环境的良好发展提升了其低碳经济水平;湖北省注重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了低碳发展规划并建立了碳排放交易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等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包括江西、辽宁、安徽、吉林、河北等地区。江西地区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且低碳技术水平偏低,导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吉林和辽宁地区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高碳排放,但其土地面积宽广,碳汇情况较好,提升了其低碳经济水平;河南和安徽地区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经济结构不合理;河北地区受京津产业转移的影响,多方面水平均有待提高。低低碳经济发展区包括贵州、四川、黑龙江、新疆、山西等地区。贵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低碳经济技术水平落后;黑龙江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其不可避免的成为碳排放重灾区;新疆和甘肃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其相关措施主要开展于2015年后,措施的实施对其实际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山西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是影响其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原本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反而变成最突出的问题。

(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低碳经济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经济水平是正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低碳经济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方面水平。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需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低碳经济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2.环境方面的差异。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也自然趋于正的方向。区域间的环境差异大多是天然的,森林覆盖率、人居草地面积、人均湿地面积短时间内难以发生太大变化,但区域环境水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先天的自然环境差,并不代表后期自然环境也差,良好的保护政策与行动,能不断提升区域自然环境水平,不合理的环境发展策略,也可能导致自然环境恶化。3.能源消费的差异。能源消费是影响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增加,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负向作用。能源消费是区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能源消费量越大,其对于气候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大。各地区能源消费的差异总的来说,涵盖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结构两个层面。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构成的影响,工业能耗和生活能耗结构不同,导致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不同,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存在很大的差异。4.科技水平的差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低碳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技术的创新可以带动生产力的变革,“碳污染”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低碳经济的发展也随之被推动。在生产领域,低碳技术能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直接降低碳排放量;在低碳能源领域,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了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使能源结构趋于合理;在碳排放控制领域,低碳技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谐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区域间的技术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创新技术的传播存在一定的障碍。

三、区域低碳经济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缩小区域差异,实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

改变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现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从全局层面进行调控把握。缩小区域差异,实现低碳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引导和支持,同时也要注重地方政府的利益,掌握地方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新要求,兼顾地区人们的根本利益,以便及时对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做出相应调整。对于低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国家应加大支持力度,这些区域为了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在经济上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作为补偿,对西部地区发展有利的产业应该给予税收政策的优惠。

(二)结合区域特点,采取合理的发展策略

我国区域间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一客观的现实,但导致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发展策略。对于较高以上低碳经经发展区域,应继续挖掘低碳资源开发潜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等低碳发展区域,应在提高综合经济水平的同时,提高自然资源开发效益,注重产业集聚效应,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低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应在大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三)鼓励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

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能有效的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应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增强技术创新实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为低碳经济发展服务。在低碳减排技术方面,应加强能源节约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和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提高资源利率,降低污染排放量;加强清洁能源、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海洋等高新技术,降低工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注重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技术共享,使科技成果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曲振涛,杨恺钧.规制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周宏春.低碳经济学:低碳经济理论与发展路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俞海山.低碳消费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4]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

[6]陈诗一.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经济研究,2012(8).

[7]贾登勋,黄杰.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作者:尹龙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