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地区工业化低碳经济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生产方式相对于汉族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当汉民族进入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时,聚集在汉族周边的各氏族、氏族联盟、部族、部族联盟还处于比较低级的社会形态:农奴制、奴隶制乃至原始社会以及与之对应的游牧生产方式、采集渔猎生产方式,而这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注定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当小农经济可以用一亩三分地养活一家人时,许多少数民族却需要一大片草场放牧为生或一整片森林打猎为生。在中国历史上虽有形式的统一,但中央王朝往往没有能力改变各少数民族部落的生产方式甚至社会制度,因此,历史上“一国两制”、“一国三制”等情况在中国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采集、狩猎、游牧、农耕等生产方式的并存在广大空间中以同一时点的方式展现了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这种实现民族统一的革命是在社会主义指导下进行的,革命胜利之后建立的新中国也不再允许旧有的领主制、奴隶制存在,中国原有的制度上落后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将解放前或中华民国之前仍保持其传统存在方式的各部族联盟、部族、氏族甚至家族,统一纳入中华民族,不论其人口多少、居住地域大小,统统以法律规定为民族,即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支民族。以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将这些解放前还处于部族联盟、部族、氏族阶段的人群,都上升为民族,并以法律规定并保证其政治、经济权利,由此摆脱落后,与汉族一起进入现代化。”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实现工业化。生产方式工业化、生活方式城市化、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三大主要任务,其中,生产方式工业化是基础,生活方式城市化是表现,文化现代化是内涵和导引。“作为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过程,是人类劳动的又一次质的飞跃,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升。工业化是以工业技术对生产的改造和更新,包括旧有的农业、畜牧业生产中应用工业技术,进而改变其权利结构和经营管理,进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如果仍然坚持以传统的小农(牧)经济或更为落后的采集渔猎游牧生产方式维持简单再生产,现代的农牧民必将被工业化的趋势所淘汰。作为现代社会的农牧民,其根本利益不是维持自身的社会存在,而是以工业技术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的同时,改变自己的社会存在。因此,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的发展不在于给少数人“先富”的特权,却让大多数农牧民停留在小农(牧)经济当中自生自灭,也不是消灭农牧业,而是要让仍生存于农村或牧区的农牧民能够运用现代工业所提供的技术与工具,形成工业化生产方式,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进入城市化的生活。不管是建国以来的全国工业化推进,还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沿边开放政策,都是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的重大努力,甚至最近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可以看作这一思路的延伸。
2民族地区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亟需改变
工业化起源欧洲,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长期过程,这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不仅包括工业部门比重逐渐扩大,更包括以工业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农牧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跨入工业化进程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以机器化生产为标志,且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开端。随后,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轮船、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形成了对煤炭的大规模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极大扩大了英国工业化的能源选择,重工业得到全面发展。工业化的领先为英国带来了进步和繁荣,但也出现了难以回避的环境污染问题,被称为“雾都”的伦敦随后经历了长久的治理才得以恢复蓝天。随后,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欧洲和美国都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以信息化和自动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新选择。美国的工业化比英国晚,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后真正得到发展,钢铁、造船、军备等机械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战以后,美国进入垄断时期,石油工业、化学工业、飞机工业等大型垄断重工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美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美国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美国工业化带来的污染问题的缩影。随后,美国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整治环境问题,与此相对应,美国的工业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经济与虚拟经济时代。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晚,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纷纷开始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此时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各项工业技术都走向了成熟,新的工业部门不断出现,面对此种国际形势,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了“赶超型战略”,以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力量大力发展军工、机械等重工业,中国初级的工业化体系就是在这种模式下形成的。这在一方面保证了工业基础为零的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也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为追求出口创汇,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大量资源浪费、资源出口、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而对发达国家落后产业进行的承接转移以及众多中小企业的低技术必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但收效甚微。不过,东部发达地区由于资本、技术、人才优势,也进行了很多工业化转型的尝试,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工业,虽然外国资本也曾经在民族地区开创过近代工矿企业,以日本在东北的殖民侵略最具代表性,但这种工业化是以民族压迫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不仅没有从中获利,反而招致灾难,当地的少数民族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新中国成立后,依靠国家财政和投资,大部分民族地区有了工业生产方式成分。但总的说来,民族地区的工业基本上是以采矿和农牧产品、林产品的加工等为主,并且,民族地区的工业大部分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的,经营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普通从业人员也多是来自汉族地区的汉族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仍是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建国以后的改造,是以强制性制度变迁和嵌入式工业化方式促进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是民族地区经济与少数民族经济的脱节。少数民族劳动者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而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则主要由民族地区之外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连资金、技术带职工直接植入民族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原来中央财政统一计划的发展道路,民族地区的“嵌入经济”从一开始就是资源型经济,市场化改革后,利益分配完全变成工业企业去往民族地区开采、加工资源,售往东部发达地区或国外,所雇佣劳动者非当地少数民族,所赚取利润也悉数归于嵌入企业和地方财政。中央财政统一计划时,利益输送渠道尚有较为合理的补偿机制,但市场化之后,这种补偿机制也逐步消失。资源型的嵌入经济除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政府财政收入,剩下的就是环境破坏以及日益严重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失衡。“富饶的贫困”成为民族地区摆脱不掉的阴影。西方国家、中国东部地区、中国民族地区各有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但在工业化进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化模式在前,集中治理在后。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集中治理之后,走向了以高效率、高科技为特征的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化道路,而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民族地区的工业化甚至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很多没有进入工业化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与动荡、内蒙古地区煤炭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冲突、新疆地区由于资源开采型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少数民族贫困化并存等。另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国全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约。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而民族地区大部分是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可以看出,民族地区自身的传统的工业化路径以及新时期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定位都要求民族地区改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化石燃料的大范围运用成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但化石燃料的运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进大气中,对全球的生态平衡带来了极大的破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激增25%,远远超过科学家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记录,而且尚无减缓的迹象。由此带来的温室效应不断为地球‘加热’:20世纪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74℃;在最近的50年中,大气温度的增速是过去100年的2倍。”而气候变化又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异常:台风海啸等极端气候增多、水旱灾害频发、城市热岛效应、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等,而环境的异常又会带来疾病蔓延、人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胁、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等经济社会损失。与之相应,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价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构成矛盾对立双方则成为焦点。发达国家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发达国家普遍关注气候变化,提倡低碳经济,这不是发达国家不要经济发展,而是实现经济转型所寻求的新经济增长点:新能源革命。发达国家在经历了高度发达的石油化工重工业之后,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利润率得不到实现,需要新的增长点,包括虚拟经济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和网络经济都是这种尝试。但当金融危机打击了虚拟经济的盈利机制,网络经济的利润率逐渐降低的情况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需要继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提出了“新能源经济”,德国则提出了以自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工业4.0”,而这些都是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因此,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不仅并不冲突,反而能相互促进。为了缓解金融危机,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构,“低碳”作为一个经济概念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环境概念影响着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也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当然,中国的低碳经济不是为了适应世界规则,而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源于内生需求。“1980~2000年,中国年均GDP增长率均超过9%,而同期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增长率只有3.9%。而进入21世纪以来,进入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投资驱动型特征,中国的能源需求强劲增长,中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GDP增长速度。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和成本,一旦发生供给冲击,将会对经济发展形成重创。而能源大量消费所伴生的污染物大量排放更对自然环境形成严重威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环境公害事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都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低碳经济恰恰提供了一个选择。因此,低碳经济绝对不是反对工业化,而是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一个新阶段,是在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化不能实现利润,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环境可持续承载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的一种新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内生于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和化石能源危机的活动之中,兴起于应对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粮食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行动之中,低碳经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新质的经济形态。”在此背景下,英国自2003年的能源报告“我们能源的未来”起,就开始了低碳经济的进程;2007年制定了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将建成低碳社会最为最终目标;2009年又公布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鼓励企业和个人向低碳领域投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3年新年致辞中则提出德国政府的下一步目标是将德国建设成为世界上使用最现代化能源的国家。美国已经将发展绿色能源作为施政纲领,积极推进本国消费低碳化、绿色化,而且努力出口清洁能源技术产品给其他国家,美国显然已经将低碳经济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的途径。因此,在传统工业化道路面临发展瓶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必然选择。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政治需要都使得民族地区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合。但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否定并不是不要工业化,更不是不要经济发展的一味环境保护,甚至不惜停留在原始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这样的民族地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发展,只会越来越落后,由此只能引起更多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就成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4以低碳经济为导向深化民族地区工业化
世界经济的每一次增长瓶颈出现以后,都要有新的经济增长极和与之对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分工格局的改变。电力的发明和使用,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产业出现,虚拟经济的爆炸式增长都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但2008年以来的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再一次迎来了挑战,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即使可以保持高增长,那也是“高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模式,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则对世界经济发展乃至人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化模式需要改变,而高发展又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低碳经济或可成为摆脱经济和生态双重困境的经济增长极”,因此,低碳经济不是对高发展的否定,也不是对工业化的否定,而是对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化模式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通过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新的低碳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以低碳化改造传统的高能耗的工业发展模式,改造尚在工业化进程中尚未完成的农牧业的工业化改造。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需要完整的工业体系,既需要传统的制造业也需要新型产业,这需要全国产业结构的分工和合理布局,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性,发展以低碳产业为主的低碳经济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在一些传统的工业领域,民族地区由于劳动者素质技能低下而形成了为发达地区提供原料和能源的地位并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状态,但在一些新兴产业方面,民族地区和东部地区同处一个起跑线,甚至比东部地区更具优势。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生物等都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保持领先的领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都比较雄厚,比东部地区更具发展优势。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应该立足现有工业、技术基础,积极发展航空、信息等高科技的低碳产业。“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具有能源、生物、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自主开发与生产。”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美国甚至将新能源作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民族地区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新能源。不仅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可再生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也是异常丰富的。这些清洁、环保、可再生的新能源为民族地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民族地区劳动者树立自主发展意识,接受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集中财力、人力引进并消化、吸收、创新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这些有利的外因必将在内因的主导下充分发挥作用,民族地区完全有可能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民族地区要发展,要进行传统农牧业的工业化改造,否则,处于不同生产方式的民族永远可能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因为一个民族要想形成,除了政治、文化上的因素外,生产方式的同质化是一个必要因素。但传统工业化道路已经证明是有问题的,由此带来的民族冲突、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越发凸显。因此,出于民族团结的选择,民族地区必须走出新的工业化方式,低碳经济作为当前国际社会争相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民族地区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利用国家经济规则获利,而这需要国家财政和政策的大力扶持。
5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要注意的问题
民族地区发展的前途在于工业化,而适宜民族地区的工业化是低碳经济,明确这一点解决了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矛盾,将环境与发展融为一体。但民族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时也不能冒进,实行不顾历史、地理、资源、文化等因素的一刀切政策,照搬发达国家或中国发达地区原有的工业化经验。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市场取代不了政府:政府支持在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当前,不管是传统的工业化发展还是低碳经济发展,人们往往过度强调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但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已经显示出政府计划调节和财政支持的重要作用,虽然问题很多,但毕竟开启了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当前,民族地区要发展低碳经济,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当前中国的投资显示出明显的短视性,不注重创新,也不注重创新带来的长期收益,如果单纯的依靠市场调节,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很难进行,民族地区的低碳经济更是无法想象。市场调节是资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调节方式,民族地区“资源型贫困”“贫困的富饶”等现象是资本以利润为导向,以市场调节经济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仅仅依靠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那么,由于国内资本逐利的短视性和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资金、技术不足,必然使得民族地区的低碳经济大肆被国外资本所主导,民族地区乃至中国又会在新一轮工业化中处于劣势。因此,民族地区的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导引,而且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国有企业的大力参与,但在此过程中,应该避免传统的“嵌入型”方式,培养少数民族相关人才,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吸纳更多的当地少数民族参与低碳经济就业。
5.2因地制宜: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低碳经济战略
我国的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西部地区,虽有很多相似点,但资源、经济基础等各有不同,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应该因地制宜。内蒙古是中国主要的煤炭资源供应地之一,新疆是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开采区,这两个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并且重化工业发达,因此,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传统工业部门的低碳化改造。而这两地也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可以集中发展低碳产业。西藏的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传统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但独特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建设建筑以及气候条件使得西藏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西藏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就应该集中在太阳能等新技术的开发使用和旅游服务业的低碳化改造上。宁夏的清真食品产业已经比较发达,但仍不规范,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也应该是在已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化改造,通过“碳标签”增加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广西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但广西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与全国其他地区一致,但广西的农业仍占很大比重,因此,进行农业的工业化改造仍然是广西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实现农业的工业化改造中,加入新的低碳化要素是广西的重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5.3有计划,有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
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经济发展瓶颈和适应环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自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发达国家纷纷进行新能源经济、低碳经济等发展,中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计划和调控,对市场需求和已有投资规模不了解,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比如前几年光伏产业的大量产能过剩,太阳能产业的高成本投资等,但低碳经济并不仅是发展低碳产业,开发应用低碳技术,更是一种低碳理念。重复建设和不顾条件的投资只能带来更多的浪费,即使这样的产业能够提供低碳产品,但自身的生产过程仍然是高碳化的,这样的经济不是低碳经济。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个企业之间都应该加强协调,制定合理的规划和计划,避免无效投资。
作者:张春敏 石越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