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雾霾与低碳经济,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雾霾治理
由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显蓝天,可能还需要20-30年以上的时间。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例如: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时间,特别是于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明确了大气污染的防治法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长期来看,雾霾天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加剧了环境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人为活动导致的PM增加是造成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雾霾治理,一方面需要深入推进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研发清洁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低碳工业设备等。这些都与低碳经济的理念不谋而合。
2.低碳经济的内涵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大量使用能源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在这样的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等一系列的新概念应运而生。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第一次提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年9月,同志在APEC会议上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主张。这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其具体包括以下3个含义:
(1)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导致,低碳经济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目的,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人类的生产活动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排放温室气体。当碳排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其危害就会超过其带来的经济效益,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减排虽然在短期内会减少产出、增加投入,但从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是发展导向。
(2)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发展模式是工业经济的产物,相对应的是工业文明,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开展的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变革。(3)低碳经济的实施,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都需要政府的介入、监管和推动。因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环境规制将发挥重要作用。
3.雾霾治理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制约因素的时代,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它将需要更多技术以及制度创新。虽然发达国家比我国早一些起步,但是目前研究尚不完善,如果我们加大研发投入和力度,我国完全有可能在这一领域超越发达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推行低碳经济的制度困境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由它决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资源分配形式。低碳经济也需要特定的制度为其提供支持,制度是低碳经济得以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一些制度困境。
1.制度供给不足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气候条件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是对环境缺乏保护,而制度供给不足是导致环境缺乏保护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导致各相关主体缺乏推行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过度追求GDP的政绩考核没有改变,各级地方政府缺乏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效支持的动力。
2.法律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现行的环境制度大多数偏向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而在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不具备足够的约束力,从而不能保证实施的有效性。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具体权责不明确,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最终导致政策的失效。三是现行法律没有界定人们的环境权益,群众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主动意识,加大了政府对企业生产污染的监管难度。3.非正式制度的缺失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的总和。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将短期的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使得环境问题更为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公众的减排意识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长期的规划,政府应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并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让各相关主体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2.注重研发创新,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研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并且加强石油、天然气和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运用价格杠杆,引导节能减排调整消费税优惠政策,提高汽油、燃料等能源的差别税率;建立资源税,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低碳发展道路缩短能源、汽车等高碳产业链条,推动其上、下游产业低碳化;调整单一资源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一、第三产业,适当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等。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能源节约的政策导向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深化财税改革,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政策。
作者:贺俊 范琳琳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