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财务比率分析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财务比率分析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应用财务比率分析思考

摘要:财务比率分析是在对企业经营和管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帮助企业作出判断、决策和预测。然而,仅通过比较财务比率的绝对数字进行比率分析是不充分的。本文总结了在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分析中应用财务比率分析方法的几个应当注意的关键点,使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和财务评价时更有效地使用财务比率分析方法。

关键词:财务比率分析;精细化;颗粒度;资产周转率;内部利润率

财务比率分析法是财务信息分析的主要方法。财务比率分析法起源于银行对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银行利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流动性比率为企业还款能力的判断提供决策依据[1]。AlexanderWall提出了最初的比率分析体系,随后出现的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加深了比率与财务报表之间的联系,试图利用数据更好地反映体系分析成果[2]。在最初设计的财务比率中,净资产收益率是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的关键比率。杜邦公司提出的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将企业盈利能力、运营效率、资本结构有机的联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比率分析已发展成为包括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性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杠杆比率、反映资产运营效率的周转率、反映盈利能力的利润比率以及反映企业市场价值的市值比率五方面内容[3],形成了对企业运营能力、财务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分析评价体系。而且,比率分析不仅应用于企业之间的对比,也广泛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分析及绩效考核中。恰当、正确的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可以提高财务信息使用效率,加深对企业财务、运营情况的理解,为企业战略发展、财务政策、运营管理等提供决策依据或者作出评价。但是,在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时,应当注意方法的运用范围,加强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不能在脱离企业的经营实际情况下只进行简单的数字上的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所比较企业或内部单位在运营或财务某一方面的优劣作出结论。在近百年使用财务比率分析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总体上,影响财务比率分析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运营实践的复杂性,导致通过单一的财务比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能力;二是财务比率并没有绝对的最优值,需要根据分析目的、行业环境、企业具体情况等综合确定[4];三是应当全面地将各项财务比率组合使用,而不是孤立使用;四是应当关注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构成比率的财务指标准确性和可依靠性[5]。结合在企业中运用财务比率分析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对构成财务比率的分子和分母进行组成分析和精细化分析,增加财务比率分析的颗粒度

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时,仅分析分子和分母的相对数值是不充分、不全面的。分子和分母的财务指标通常是汇总数,因此,财务比率往往是对其所评估企业某项能力的“平均”效果的衡量。而统计学上,汇总数属于概括性统计,仅分析平均结果通常无法反映数据的多样性,忽视影响比率分析结果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方法时,应当对财务比率分子与分母对应的财务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考虑以下案例:对账面资产价值相等的两家企业进行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账面资产总额)的比较分析,从而评估这两家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两家企业主营业务领域重合,但是侧重不同,企业A侧重于业务板块1,而企业B侧重于业务板块2(如表1所示)。表1中各分数的分子代表营业收入,分母代表账面资产总额。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定义为营业收入除以账面资产总额。企业A的总体资产周转率大于企业B,因此,从统计平均效果来讲,企业A的资产使用效率比企业B更高。但是,通过细分业务板块可以发现,企业A在各业务板块的资产周转率都小于企业B,也就是在每个细分板块,企业B的资产使用效率都高于企业A。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总体情况的比率分析忽视了企业收入与资产在各业务的布局情况。在进行企业间或集团企业内部各事业部资产使用效率的分析时,影响资产周转率的原因不仅是收入和资产的账面汇总数,企业的业务选择和布局也是需考虑的因素之一。对业务板块因素分析后可以看出,企业A对企业B在总体资产周转率的“胜出”,并不是因为企业A在各个业务板块都有更高的资产使用效率,而是因为企业A主观或非主观的“优化了”内部的资源配置,将更多的固定资产资源用于“高资产周转率”的业务板块2上。若企业B希望在资产周转率上赶上或者超过企业A,除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大销售收入、淘汰闲置的固定资产之外,还可对业务板块进行调整,将资源更多的配置到业务板块2上。若企业A想进一步提高其资产使用效率,可以将内部资源配置由业务板块1向业务板块2转移。因为业务板块2已具备相当规模,若进一步扩大资产投资,资产的边际收入可能会降低,从而使业务板块2的资产使用率降低(如表2所示)。但是总体上,企业A的资产周转率增加了,其相对于企业B在资产周转率上的优势也扩大了。企业A与企业B的资产使用效率到底谁更高?从企业整体上来看,企业A更高。但是,对标整体低于自己的企业B,企业A在各业务板块的资产使用效率都还有提升的空间。同时,企业A应当继续巩固自己的优势资源配置,保持资产周转率上的整体优势。这个例子说明,仅使用具有“平均数”或“汇总数”进行财务比率的计算与比较,通常会遗漏影响财务比率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增加财务比率分析的颗粒度,是为了使财务比率分析更清晰、更准确。在进行上市公司间分析时,可以从财务报告附注中搜集细分信息。在进行企业内部给单位比较评价时,应注重打通企业内信息“孤岛”,从经营、生产、财务等多个方面搜集数据,从而作出准确分析。

2注重结合企业的运营决策对财务比率分析结果进行解释

财务比率有时并不能反映比较对象某一方面的管理能力或运营效率,因为有些情况下,受企业经营决策选择的限制,比较对象并不能自主采取提升财务比率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比率只是企业经营决策选择的结果。考虑以下例子:对一个企业内部生产品种相同的两个车间的内部利润率(内部利润/内部转移定价)进行分析,评估两个车间的绩效。车间A和车间B同时生产产品1和产品2。车间A和车间B的生产计划由企业生产部制定,按照每年的产量计划分配给车间A和车间B。下达生产计划时,生产部考虑到产品1有少量精装品种,对生产的要求更高,主要分配给车间A生产。而车间B主要生产其余品种。产品2按照车间产能情况,主要由车间A生产。在本例中,车间A或车间B的选择将会受到产品种类的影响。如表3所示,产品1的内部利润率普遍高于产品2,虽然从车间的总体内部利润率来看,车间A低于车间B,但是,不论是生产产品1还是产品2,车间A的表现都优于车间B。本例中,产品分类和车间选择是影响内部利润率的两个影响因素,而产品分类因素还可以影响车间选择因素。这种影响通常来源于更上一级决策机构的分配和选择,参与财务比率比较的对象不能自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总体内部利润率的比较也就失去了意义。在企业内部考核时,通常以车间内部利润率作为考核关键指标。因此,在考核车间A和车间B时,应当考核分品种的内部利润率,而不是总体毛利率。实践中,因为车间A和车间B所生产的品种相同,且企业各职能部室分工不同(生产计划是由生产部下达的,而费用的归集核算是由财务部处理),有时会出现仅通过总体内部利润率去评价车间绩效的情况。所以,内部管理上加强各职能部室的沟通协作,财务分析上加强比率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决策。

3对会计的深入理解是有效运用财务比率分析的前提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企业财务报告、内部管理报告是财务比率分析的直接信息来源,同时,财务比率分析所使用的指标绝大多数是反映企业经济运行状况、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财务指标,因此,深入理解会计知识将显著提升财务比率分析结果的质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增加财务比率分析的客观性。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在编制过程中,财务人员将大量使用财务判断与会计估计。特别是新会计准则从之前的以规则为基础,转变成以原则为基础,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对会计政策的运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尽管原则性的准则设计更加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有效抑制了公司管理层通过各种精心策划的复杂商业交易进行财务操纵,提升了财务信息质量。但同时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不考虑主观粉饰财务报表的因素,不同的会计人员因工作经验、知识水平、学术背景、工作环境的不同,对企业同一经济业务的理解和认识难免有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体现在财务报表的相关科目上。因此,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进行企业间比较时,应当注意对企业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运用的分析,尽量消除因财务会计人员在做账过程中的主观判断造成的比率差异,使财务比率分析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情况。

3.2经营性财务指标和金融性财务指标的区分。区分经营性财务指标和金融性财务指标,有助于按照基准统一原则对相关财务比率进行比较,更准确地评价企业运营能力和金融能力。企业的运营能力体现在产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而金融能力体现在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有些情况下,先对财务报表科目按照企业运营、投融资进行区分,然后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有助于区分产业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同特点,对财务比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比较,按照基准统一原则进行分析。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将资产分为经营性资产与负债(也可表示为净经营资产),金融性资产与负债(也可表示为净经营负债)。对利润表的报表科目区分为经营收入、经营费用与经营利润,融资费用与金融收益。对现金流量表中的科目按性质分为自由现金流、权益融资现金流和债务融资现金流。3.3识别财务数据粉饰,提高财务比率分析的可靠性尽管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规范,监管部门对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监管日趋深化,对财务造假、利润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日益严格,但是,“哪里有诱惑,哪里就有欺诈”。在上市公司业绩压力或管理层薪酬激励兑现压力的驱使下,利用财务欺诈手段粉饰公司业绩的现象仍屡见不鲜。HowardM.Schilit和JeremyPerler在其著作《财务诡计》中将常见的财务欺诈手法归纳为收入类、现金流类、核心指标类三大财务欺诈手法,44种手段[6]。因此,深入理解会计知识,掌握财务报表之间以会计等式为基础的钩稽关系,熟悉财务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有助于财务分析人员识别财务粉饰的“危险信号”,对财务比率分析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4对产业环境及企业战略运营的综合理解是有效运用财务比率分析的前提

财务比率分析法的优势之一是淡化企业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规模,甚至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同一基准进行比较成为可能。但是,在对财务比率进行分析评价时,不能仅对数字绝对值进行简单的比较,应当结合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使比率分析更加深入,结论更加客观。薛云奎教授在其著作《穿透财报——发现企业的秘密》中指出:“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数字来理解公司的战略、运营、风险和绩效”,同时提出了从经营层面、管理层面、财务层面和业绩层面对企业进行分析的“四维分析法”[7]。黄世忠等编著的《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方法与案例》中也提出了涵盖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8]。因此,财务比率分析不能拘泥于分析构成比率的分子、分母相对数值的变化,单纯以比率数值的大与小为分析目的,而应当基于收集到的企业各方面信息,提炼加工,形成对企业运营状态的深刻洞见。

5结语

市场不是有效的,否则企业的真实价值就直接体现在其市场价值上,对信息人为地分析是多余的。正因为市场不是有效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才为财务分析人员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财务比率分析的应用效果,财务分析人员应当从以下方面做起。

5.1加强业务与财务融合,深入企业运营实践。加深对财务比率变化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因为财务比率的分子、分母通常可以从企业财务报告或内部管理报表中直接取数,财务比率的计算及对数字的简单比较,通常是比率分析的第一步。但是,在计算出财务比率后,不能局限在分子、分母相对数值变化的分析,而应当深入挖掘数字后面的原因,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结合企业比率分析的目标,以及企业业务实际,加强业务与财务融合,提升财务信息处理能力。

5.2财务比率分析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可获得性及准确性。对财务比率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在充分、准确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基础之上。在工作中注重对财务及业务数据的收集、归类和存储,建立财务比率分析的影响因素或影响事件库,搭建财务比率变动的因果关系模型,为分析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5.3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业务及财务信息采集能力,增强分析的时效性,降低分析成本。

5.4加强学习。加强包括对财务会计知识、税务知识、企业运营管理知识、宏观与微观经济知识、产业环境与政策知识的学习实践、综合运用,总结提高。

作者:梁一星 田心怡 单位: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