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技术创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对策
摘要: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提升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沈阳对外开放水平。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沈阳各个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聚焦出口额、进口额和吸引外资额,分析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建设状况。调研发现,沈阳各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建设主要问题为:优质企业与项目缺乏、科研活动成果不高、开发区发展不平衡。应从项目招商引资、创新驱动和统筹规划方面,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验。沈阳开发区应以项目建设为目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统筹规划,尤其是沈阳综合保税区(A区)。
关键词: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经验借鉴;发展对策
一、沈阳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一)开发区主导产业结构分析
沈阳开发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产业发展在不断完善,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及结构状况(见表1)。从表1中可知,沈阳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互联网、金融、电子信息等领域。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开发区产业发展,一方面,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并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攀升,符合沈阳“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特征;另一方面,涉足金融、物流等服务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二)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沈阳开发区作为辽宁省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已经成为了吸引外来资金的高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17年沈阳部分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及工业产值、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等5项经济指标情况具体详细见表2所示。
技术范式升级的农业发展探讨
1循环经济技术范式
舒尔茨对原始技术与现代技术异质性的论述表明他已敏锐地觉察到从原始技术到现代技术进化中的断裂。随着技术的进化,经历了从原始技术范式到现代技术范式的转换,按照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可以列出3种不同的技术范式:原始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末端治理技术范式、线性经济技术范式)和循环技术范式。现代技术范式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其显著特征,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视生态阈值为客观存在,认为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是有限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因而,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的形成依据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建立在生态学、系统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它以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范式”及其发展转换的研究成果为生成本源,以生态伦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耦合为支撑体系,以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及中华传统生态文明为文化渊源,形成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基本框架。
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结构分析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是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的耦合体,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主体框架。基于循环经济的目标诉求,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其生命力主要在于把人的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使其提倡的生态维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道德原则对人类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只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够把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经济思想变成现实。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分析,生态伦理学为现代技术提供了“生态观”的价值导向,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固而持久的道德关系;而现代技术则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载体”,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工具,二者交融互动,既推动生态伦理学的不断升华,也促进现代技术的理性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合理而长久的经济社会关系。循环农业作为一种体现生态环境价值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将人类技术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维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道德关系的生态伦理学,与倡导提高经济效率的现代科学技术,就成为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臻于完善的耦合体,成为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支撑和本源,共同支撑循环农业理念和循环农业实践的深化。
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特征分析
协同创新文献论述
作者:郑季良 周菲 董洁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企业间协同创新研究张旭梅等[7]提出了供应链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协同创新的内涵和运作过程,针对企业间实现协同创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策略;张哲[8]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系统、博弈过程、绩效评价与协同度评价进行了综合研究;张波[9]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从以上综述可知,目前我国对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研究较多,属于微观层面;对于产业链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即中观层面的协同创新研究较少,而对于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创新的研究更鲜见发表。随着科技与经济的深度结合,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已经由资源依赖转向了自主创新,由单纯的企业治理转向了产业链的集聚发展。基于我国正在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建设以及制造业所存在的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长、协同创新弱的特点,本文对制造产业链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协同创新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以宝钢集团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制造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协同创新问题
(1)创新意识协同问题。在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间客观上存在着创新意识的差异性或者不协同性,即不同企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影响到整个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集成效应,势必也影响到产业链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效应。
(2)技术协同创新问题。制造业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技术包括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回收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预防污染工艺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技术协同创新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一般较弱,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来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由于技术壁垒,技术引进成本较高,技术模仿空间非常有限,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程度和能力的不协同;二是产业链的关联性对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协同运行是客观要求,单个企业循环经济技术的突破难以有效改善整个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状况,只有相关配套技术的协同创新才能充分发挥集成效应。
(3)创新协同投入问题。第一,经费协同投入。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技术研发经费的协同投入。但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金融扶持力度、风险投资、创新意识、机制建设等;第二,人力协同投入。创新协同投入的另一保障是人力资本的协同投入,如均衡的企业科技人员比重、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专业人才体系构建等。
(4)制度建设协同问题。制度建设协同即是建设配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我国虽然已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配套制度建设仍不完善,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加以解决:第一,完善合作机制。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3个主体之间尚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制度和机制,管理机构、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都不尽完善,导致相互间难以沟通和协同,最终出现难以实现集成效应。因此,完善合作机制至关重要。第二,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我国制造业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大量的民营企业、私有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是有差异的,需要建立配套、健全的机制来实现对协同创新的激励。第三,落实科技创新政策。目前,尽管我国初步形成了人才激励、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但是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仍然不够到位,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撑保障作用不够有力,影响了产业链循环经济发展进程。因此,首要的问题保证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
书记在省工业园建设会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次全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第二次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全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更加顺利健康发展。下面,我代表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讲三点工作意见。
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题,以富民强省为目标,紧紧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一)建立健全齐抓共管部门协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三部门于年11月共同成立了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明确技术依托单位,建立相关专家库,密切协同配合,加强对全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年,联合制定了《省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省生态工业园区考核标准》,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申报、考核、验收、监督管理等做出了规定。年8月,三部门在召开了全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各市环保、商务、科技部门、开发区和企业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与此同时,省环保厅通过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对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单位的环境报告书进行审查指导;省商务厅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指标纳入《省级经济开发区年度发展综合评价办法》中,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省科技厅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实行单列,40%以上的省、市两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重点支持开发区的技术创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目前,我省已有18家单位开展了国家级或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其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9家,涵盖了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综合类、行业类、静脉产业类的全部类别,创建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于年获得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正式命名,其他6家园区正在积极创建中。年至今,有11家单位启动并开展了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临沂经济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后,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各园区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验收年与创建起始年相比,工业增加值均增加了近一倍,而园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产生量、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均有明显降低。以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为例,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之前,三个开发区的数值为1.5kg/万元左右,验收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分别降至约0.8kg/万元、0.2kg/万元、0.3kg/万元。
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创新探索
【摘要】在高技术服务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行业竞争驱动提升组织管理架构的经济效能,要求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在构建多元化服务能力、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组合其内部的组织管理架构与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组织管理运营的显性成本、专业技术人才闲置的隐性成本,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发展。采用“平台+人才”模式管理经营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能够使人财物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得到极大优化,实现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与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经济学优势互补。
【关键词】“平台+人才”;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基本概念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定义。从行业定义角度来看,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是采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及其他高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手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类经营活动的企业,是相对于其辅助对象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而言的。
(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分类。各类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本质差异在于其服务手段的差异,即所经营的国民经济技术类别的不同,按照国民经济技术类别的划分标准,结合粗细不同的大中小3类划分方法,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共划分为信息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等9个大类企业,信息传输服务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企业等25个中类企业,固定电信服务企业、移动电信服务企业、其他电信服务企业等97个小类企业。
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的特征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价值。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出现,使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高技术服务资源、不需要通过组织甚至引进技术人才团队、研究技术创新方案、进行新技术小试中试、调整技术方案等过程冗长复杂的PDCA循环式技术创新工作投入即可获得技术更新。若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聘用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所支付的资金成本低于其自身开展技术更新所需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创新误区、组织管理等成本,则可有效凸显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价值。
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创新探索
【摘要】在高技术服务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行业竞争驱动提升组织管理架构的经济效能,要求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在构建多元化服务能力、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组合其内部的组织管理架构与业务流程,降低企业组织管理运营的显性成本、专业技术人才闲置的隐性成本,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发展。采用“平台+人才”模式管理经营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能够使人财物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得到极大优化,实现高技术服务业企业与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经济学优势互补。
【关键词】“平台+人才”;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基本概念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定义。从行业定义角度来看,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是采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的高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及其他高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手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类经营活动的企业,是相对于其辅助对象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而言的。
(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分类。各类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本质差异在于其服务手段的差异,即所经营的国民经济技术类别的不同,按照国民经济技术类别的划分标准,结合粗细不同的大中小3类划分方法,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共划分为信息服务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检验检测服务企业等9个大类企业,信息传输服务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企业等25个中类企业,固定电信服务企业、移动电信服务企业、其他电信服务企业等97个小类企业。
二、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管理的特征
(一)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价值。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出现,使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可以借助专业的高技术服务资源、不需要通过组织甚至引进技术人才团队、研究技术创新方案、进行新技术小试中试、调整技术方案等过程冗长复杂的PDCA循环式技术创新工作投入即可获得技术更新。若传统生产型实体企业聘用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所支付的资金成本低于其自身开展技术更新所需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创新误区、组织管理等成本,则可有效凸显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行业价值。
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气候变暖成为我们不容忽视的存在的问题,时刻在威胁着人类的经济和身心健康。低碳经济顺应时展潮流,成为社会形势所趋,它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是我国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我国的国情,对于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大的推动等。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低碳经济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我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就能够为保护祖国的环境添上一份力量。
【关键词】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对策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均衡
每个国家的能源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由这个国家的能源存储情况决定的,它是大自然所赐予这个国家的宝藏。而我国典型的就是煤炭多,石油贫乏,天然气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经济结构会严重依赖煤炭,进而是一个高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据有关资料显示,今年来,我国的原煤的生产和消耗都达到了70%以上,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又很小,而且,我国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所占我国能源消耗比例是少之又少。我国这样的能源结构充分说明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单一,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过小,这样的能源结构发展方式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破环。
(二)我国低碳经济技术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才实现了突飞猛进,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才显得异常严重,也才注意到了环境保护问题,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经济技术发展起步晚,经验不足,关键技术和基础设备都需要进口。又因为国情的不同,我国对于西方的低碳技术并不能有效地吸收和合理利用,低碳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尚未形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都不成熟,进而我国的低碳经济在全国的发展利用水平并不高,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大了成本。这种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表现,体现在化工、建筑和交通等工程量较大的领域,它们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它们的能源消耗结构的改变牵扯着中国经济结构改变的命脉。
低碳经济下业绩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必然要重建,根据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除了财务指标、顾客指标、内部经营指标和员工成长指标之外,还必然要加入低碳环保指标,如低碳经济质量指标、低碳经济治理指标、低碳政策执行情况评价指标和低碳技术创新指标,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担负起环保的责任。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低碳环保指标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业绩评价通常是指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业绩和全体员工的努力程度所做的综合性的评价,它的存在可以让企业清楚地知晓自身的优劣势,据此来制订并不断修改经营策略,从而促使企业不断地发展。但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性,其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如一些企业把财务指标的比重设到了80%,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甚至没有考虑到低碳环保指标,没有肩负起企业的生态责任;一些企业生搬硬套其他知名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等。
(二)低碳经济下构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低。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趋势,我国也必然要走低碳之路。低碳就意味着要考虑产品如何环保,原材料如何环保,生产过程如何环保,销售过程如何环保。因此,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比较大,企业必须要更新现有的生产设备,要改进现有的生产流程,要引进高新技术人才来研发创新,要设置专员来控制“三废”的排放等。低碳经济下,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投入更多,不合格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但是其中也蕴含着无穷商机,会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企业的长远发展。低碳之下,业绩评价方式必然是多维度的、综合性的。目前,全球对于如何创建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无统一的标准和建议,而且盲目去模仿其他国家的企业或者是模仿国内知名企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需要努力去构建一个既考虑本企业的情况又要考虑低碳因素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在确定企业业绩评价指标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低碳目标。在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开发潜能,并让客户更加满意。此外,在设计指标时,还必须要考虑到如何才能达到低碳环保,担负起绿色环保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