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管理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管理专业高等数学案例教学
摘要: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原因是教学计划不科学、教学进度快、计算量大、教学方式单一。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是使数学学习情境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法需遵循适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提出了经济管理类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如更新教学理念,改良教学内容,课程难度要由浅入深,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引入高数典故,将情感力量转化为学生学习高数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进行详细研究,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教学;案例教学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原因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第二,教学计划不科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进度过快,教学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指导。第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认为高等数学难学,概念较多,计算量较大,难以理解,没有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第五,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脱钩,教学方式单一。
2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能够从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客观反映出教学内容与要求,这是一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够设计出生动又贴近实际的数学情境,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见解,建立出最贴切的数学模型。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一,使数学学习情境具体化。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使现实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学生能在学习和研究中深刻了解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意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学。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变得生动化,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意义和来源,避免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
3实施案例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经济管理统计学中案例库的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统计学类课程教学特点和要求
(一)以统计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
在构建案例库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现实数据,更离不开统计软件的使用。经过长期的统计学教学实践总结,Excel、SPSS、Eviews等统计计量软件普及程度高,简单易学。这些统计软件能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协助学生进行数据模拟,展示抽象统计公式。以统计软件作为构建案例库的辅助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对案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需要,而且统计软件基本具有强大的绘图功能,能使后续案例授课直观明了,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的运用和认知。
(二)以资源型城市采煤沉陷区为主要调研对象
应用性高等教育人才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管统计类课程更具较强的区域性和应用性,让学生亲身调研搜集数据,利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理论应用技巧能让统计学系列课程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也能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基于资源型城市的本科院校,以资源型城市和采煤沉陷区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调研对象。每年组织正在学习统计类课程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塌陷区农户、农村实地调研、中小企业微观数据调研、消费者行为调研等)。大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搜集资料,从数据中学会统计软件,从软件分析结果中提炼调研结果,从调研结果中凝练统计类课程案例,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资源型城市统计学系列课程案例库。
二、构建统计类课程案例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笔者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的官网课程设置说明的查询,新浪、网易、优酷名校名师讲坛视频的学结出当前国外统计学教学,案例教学的凸显特点。传统统计学类课程授课时,教师基本以经济理论、统计理论为主。因此,统计教学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但其课程却还兼具强烈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特色性。因此,“黑板粉笔”理论教学就不再适应统计学综合特征,构建应用性高等教育统计学类案例库就成为时代的必然。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导的案例教学法,其意义是“运用精选的范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统计学类课程作为一系列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利用理论作为分析现实经济的分析决策工具,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则是实现该目标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
经济管理教学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转型,学校各个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随之进行改革,而案例教学法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应用案例教学,通过详细讲解具体事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学生知识。本文以经济管理教学为例,探讨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在经济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非常明显,目前被各个专业广泛应用。但是从案例教学法应用现状来看,许多教师虽然知道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处于探讨阶段。笔者结合自身的应用体会,对应用案例教学法提出个人见解。
1选择合理案例设计教案
应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否合理非常关键,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新颖、真实可信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首先要明确案例是对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要具有典型性。选择时,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源自实践,不能够主观臆测、虚构而作。因经济管理教材每章都有案例,学生预习时已阅读过,如果还是应用这种案例,学生必定失去新鲜感,因此教师选择时要注重新颖。可将社会热点、时事等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去品味、分析、讨论,以此唤起学生的共鸣。而且案例必须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教材案例出自学生身边,因此学生极易理解和接受。当然,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必须要与教材相结合,需要列举出大量案例,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防止案例脱离教材而显得空谈和孤立。所以,教师选择案例时就要将案例贯穿到本堂课,将教材知识点和案例的内容有机结合,确保经济管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具有完整性和联系性。
2认真开展教学活动,严控课堂秩序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好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设计思考题或提问,引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对重点或难度较大的知识,可通过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及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讨论,教师要适当进行点拨。如果学生不能自学或者彼此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采用讲解方式解答学生质疑,但是这种讲课不等同满堂灌。要尽可能采用启发、诱导及点拨,让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有一些经济管理教师担心学生不按照设计的思路走,打乱事先定好的计划,于是将学生固定到确定的范围中,这种案例教学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丧失实践的机会和权利。这种案例教学法是一堂失败的教学,丧失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发挥教师的引导、催化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倡议决策,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是我国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国际合作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在这一背景下,农业作为一国之本,想要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且与国际接轨,实现农业发展途径多样化、发展目标可视化,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必得顺应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经济潮流,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由王培志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经济管理》(2016年9月出版)一书结合中国国情,根据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分角度探索了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运作技术,并注重对当今发展迅速先进技术的介绍和训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性、可操作性,是一本集知识、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教材。通读全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紧扣主题,基于线状结构展开主题阐述
《农业经济管理》一书在结构设计上较有新意,摒弃了以往同类题材中递进式的理论系统编著方式,以农业经济管理涉及的各要素为划分依据,全书共由十一个章节构成,除去第一章和最后两章,其余的每一个章节对应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个环节或要素,概括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经营环节或要素划分,分别包括“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决策”“农业自然资源与管理”“农业劳动力资源与管理”“农业资金与管理”“农业科学技术与推广”“农产品市场与营销管理”,每一个章节下面包括3~4个关于农业经营管理要素或环节的概念、特点、类型、管理方式等,而这种结构表达重要意图,在于促使农业经营管理知识能够被系统的解说。同时该书以农业管理为主题,系统地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中“经济组织”“农业资源开发”“农业市场化”的内涵,指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与建设方向,紧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主题。
二、深入浅出,基于通俗文字进行理论论述
《农业经济管理》一书以文字叙述的方式为主,其中涉及到大量基本理论概述,如“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概述”“农产品市场体系概述”以及“农业资金概述”,但并不晦涩枯燥,因作者在编写时不仅采用了通俗直白的文字进行描述,还穿插了一些简单的实践案例进行说明,如第三章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中”,列举了“2014年山东云农场”“‘成达案例’模式托起家庭农场”案例,进而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指出了以往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微观经济组织需要创新的方面,讲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同时,该书正文之外加上了“文献参考”与“后记”部分,将全部章节中所涉及到的文献、资料数据等一一列举,通过这种补充方式,帮助对农业经济管理方面有深层次探究需要的读者阅读。
三、紧跟时代、基于实践案例展开辅助说明
丰富的实践案例和课后思考是该书的显著特色,作者在导论中就明确指出:“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等,而农业经济管理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调控、监督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因此其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实践基础”。而现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内、国际市场对农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农业经济管理更应该立足于中国实践,实现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应对国际新挑战。也因此,作者在对“农业自然资源与管理”“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决策”“农业劳动力资源与管理”等知识进行阐述时,运用了相对应的实际案例来分析论证,方便读者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紧跟时代的脚步,做到了与时俱进。此外,该书对农业现代化进行概述时,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契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策略,对于一些有研究需求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就用书范围来讲,它既可以作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普通高校、经济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教辅用书。
乡村振兴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智慧化、产业化发展,不仅有助于农业资源的优势转化,也有效降低了农业资源流通成本,为农业经济增长、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将结合《中国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书,分析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提供完善的理论依据。由唐忠和曾寅初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该书先后收集了北京农业经济学会2015年年底学术年会入选征文和“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征文、部分会员提交的专门论文,虽然文章类型广泛,但均以我国农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该书充分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突出难题,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机遇,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发展建议。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严谨,框架清晰
该书论述结构严谨、框架清晰,学术性强,书中观点结论科学完善。该书以年会优秀征文为主,包含了大量调研资料和实验案例,书中研究观点清晰、客观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经验,提出了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借鉴。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缺乏现代化、创新性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由于多数农村缺乏系统化的人才技能培训和行业引导,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至于多数农村地区经济管理以被动、松散为主,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实难题。其次,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充足的发展支持。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缺少良好的政策支持、充足的金融服务和生态发展理念,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电商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力量较为缺失,农村经济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单一,加上多数农民缺少良好的担保机制和征信体系,影响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最后,未能形成高效、智慧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在大数据环境下,用智慧化、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未能用智慧系统来开展农业经济管理,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容易造成对农产品市场把握不及时,农业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案例丰富,内容鲜活
该书案例丰富,论述内容鲜活,覆盖全面。该书以北京市农业经济学会学术征文为主要素材来源,全书学术性突出,覆盖面广泛,是当前客观、全面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其中涉及大量基层农业经济管理案例,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引。因此,结合本书内容,当前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时,要坚持做到:第一,创新管理理念,构建全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多维度优势,优化大众对“农业+”模式内涵及发展规律认知,在产业融合、发展形态和物流配送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凝聚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强合力。第二,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智慧化层级。数据信息是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有效共享数据信息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提高农业服务和农业产品的市场匹配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要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智慧技术应用为基础,为农业经济智慧化、产业化发展提供科学、智能依据,推进农业经济向产业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目标发展、升级。第三,整合优势资源,补充农业经济发展短板。事实上,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电商平台、智慧物流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支持,只有充分借助各类优势资源,应用智慧、便捷和金融服务等多元力量,才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和农村经济效益转化提供有效支撑。通过科学采用PPP模式和金融信贷服务,缓解创新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压力,为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战略升级提供完善、低成本的金融支持力量,实现金融机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多元共赢。
三、聚焦未来,适应发展
该书以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农村信贷、生态PPP模式、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等角度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论述,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建议。产业兴、经济管理高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基础,是当前有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求。农业经济发展需要高效管理、科学调配,只有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研究区域特色、汇总地域优势产业资源,才能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同质竞争,真正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市场效益。该书以农业经济管理为基础,结合多个案例,分析了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提供了有效建议。在创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时,要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融入市场规律,构建生态高值功能农业,发展现代绿色高效农业,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城乡要素融合,探索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经济法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化,要求经济法课程教学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对策。应从经济法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强化实践教学、复合型师资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实施改革,夯实经济法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研究
经济法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一般设为专业基础类课程。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强化了,经济法课程教学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就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深化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
经济法的教学体系一般包括法律基础知识、民法相关制度、商法相关制度、市场监管相关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等,涉及到了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与诉讼等多个部门法的内容,范围非常广。一般院校课程设置大多在32~48学时[1],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部门法律制度的内容,又要强化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相当突出。
1.2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新时代,为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综合发展,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农业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进行了新农村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工业经济,科学管理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由于农业长期依靠经验生产,系统理论构建不够完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易被发现且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因而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如农业经济管理思想滞后、农业经济法律制度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缺乏专业知识等问题,因而,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值得思考。由王培志、葛永智等编著的《农业经济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一书,整体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说明农业的本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济组织形式、农村经营方式和决策、农业各种资源管理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等,为探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给予启示。
一、清晰的理论构建,利于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需要先对农业经济现状有基本的认识,而本书的清晰的理论构建,利于了解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和现状。本书共十一章,大体上可以分为概说基本理论、具体分析农业各种资源管理以及未来发展展望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四章,对农业经济的本质、地位、结构和组织、运行方式做了基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第五章到第七章,具体探究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等各项管理;第三部分为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介绍农业未来发展方向,阐述农药科学技术推广、农业市场分析、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利于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农业部门经济管理和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的农业经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的多样性、层次性、动态性的的农业产业结构分布、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社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经营方式等。基于这样的清晰的理论认识,相关管理人才可以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田闲置不能集约化利用、农村农业专业化人才稀缺等问题,提出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展望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绿色化方向。
二、讲解与案例结合,生动解析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农业经济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结构的。本书在农业经济理论阐述时,综合案例进一步说明,利于高效理解理论知识。如在第一章导论之后,以“南街村的经济发展”实行集体规模经营,以农业为出发点发展工业,兴建基础设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立体化农业,最终脱掉“难街村”的经典案例,说明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再如叙述第三章农业为感经济组织时,以吸纳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企业进行网上销售的“山东云农场”和综合抵押担保的“成达产权融资模式”的案例,说明处理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销售、采购、融资等诸多问题时,只要发散思维,充分利用现有的的网络技术、有效的社会资源,就能有效解决问题。再者,本书也运用表格和科学算法讲解案例,更深入讲解农业经济的管理知识,以便能提出更好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再者,要科学管理农业经济,就要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及类型,本书用“农产品加工厂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表”的例子,理解不确定型决策,同时在叙述农业经营决策类型方法应对农业生产经营决策问题时,引出“等概率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等多种方法,并且用表格对对每种方法进行讲解分析。因而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应对现实决策主观性强变动大的状况。因而,农业经济管理在理论分析时加入实例,生动解析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使得理论知识容易被大众接受,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优化。
三、实用性措施的提供,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优化
研究农业经济的本质、地位、结构和组织,具体分析分别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等各项管理,展望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现代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都是为了能够科学地进行农业经济生产,改变以往的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田闲置不能集约化利用的状况,最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本书在第三章介绍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时,先介绍概念、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评价农业产业结构,最后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以及措施,优化现实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分布服务于现实农业企业管理的需要。再如,具体分析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等各项管理时,在分析水、土、气候、生物资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有效管理农业自然资源。除此之外,对于劳动力管理、资金管理等也在掌握劳动力数量大、劳动者素质低、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和农业资金科学规划不够、缺乏有效调节机制、资金使用缺少计划、总体投入不足的现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为现实中将农业经济各类资源管理优化提供参考。综上,本书清晰的理论构建,利于认识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需求;讲解与案例结合,利于生动解析农业经济管理策略;实用性措施的提供,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优化,最后改进现实中存在的农业管理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探讨
摘要:经济管理类课程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但目前对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仍有欠缺,针对这一现状,提出进行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强化经济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要通晓经济、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起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法规与工程监理等,它们共同构筑一个课程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