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发展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评估和展望探析
[提要]《汕尾市海洋与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实施以来,汕尾市海洋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但同时,海洋产业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通过系统梳理“十三五”时期汕尾海洋经济发展经验,研判未来一段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基于建设海洋经济振兴发展示范市总体目标,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汕尾市海洋经济发展若干建议。
关键词:汕尾;海洋经济;规划评估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置海洋专章,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为抓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战略导向。“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汕尾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海洋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海洋强省”战略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参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为主要抓手,强化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功能,加快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全面总结《规划》实施情况,研判分析“十四五”时期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对推动海洋经济成为汕尾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助力广东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汕尾市全面协调发展海洋事业,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扎实推进《规划》确定的产业、生态、科技、综合管理等目标落到实处。
(一)产业目标。优势传统海洋产业实力得到增强,海洋新兴产业有所起步。海洋渔业稳定发展,2019年海水产品产值95.73亿元,较2016年增长37.3%,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个,以垂钓、旅游、餐饮、观光为主的休闲渔业日益成为新的渔业经济增长点。临海工业持续推进,陆丰甲湖湾电厂新建工程项目、明阳智能汕尾海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陆续建成投产,后湖海上风电场接入系统工程顺利投运,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陆丰)项目开工建设,中广核甲子二海上风电场项目完成核准批复。海洋船舶工业不断发展,建成包括船舶制造、维修、服务的上下游产业链,渔船升级改造及减船转产项目持续推进。海洋旅游业蓬勃发展,创新文化体育旅游业态,实现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冬养汕尾”品牌。2019年接待过夜人数97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58亿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23.0%和41.6%。海洋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2020年汕尾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73.7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占24.2%。海洋生物产业创新发展,建成年生产加工量500吨的鱼胶原蛋白肽粉产业链基地。
(二)生态目标。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成效突出。加强品清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实施《汕尾市品清湖环境保护条例》,沿岸排污口截污初见成效。作为全国首批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城市之一,着力提升品清湖海岸带环境和景观价值,品清湖蓝色海湾整治项目获评省优秀示范工程。落实海岛开发与保护工作,完成龟龄岛、江牡岛、芒屿岛等重点海岛整治与生态修复,积极推进遮浪岩保护与开发项目以及小岛升级改造项目。开展龟龄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环岛栈道、海岛监视监测站、沙滩修复、航道疏浚等工程顺利通过省一级验收。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类、二类)率连续5年保持100%佳绩,海水质量居全省首位。
互联网+下水利经济发展规划探索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我国也迎来了“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和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对社会经济以及产业发展结构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一些产业只有调整产业结构,才能避免被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淘汰。水利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与农业经济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充分发挥出水利经济的价值和作用,就需要以“互联网+”时代为视角,做好水利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探索水利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有效对策,以便保证水利经济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水利经济发展;规划
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经济也随之应运而生。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对产业的传统发展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这样的局势下,作为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内容,水利经济也应该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加强改革和调整,保证水利经济的发展规则可以与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现代水利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从现阶段我国水利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其中也有不少问题,为此就更加需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水利经济发展规划的探索和研究,以有效的对策为支撑,促进水利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一、“互联网+”的本质
解析“互联网+”的“+”,很多人不知道字面上加号的意思,具体来说,“+”指的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发展相结合,构建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物理叠加,而是需要依托产业之间的有效链接和互动,而构建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1]。而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之间的对接以及网络化发展,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但网络化本就有着较为明确的运行规范,如在线化、数据收集、数据流动与共享等。如果缺少在线化,网络与用户之间依旧是隔离的,也就无法产生用户间的互动,也就难以进行数据的收集,而由于缺少数据的来源,也就难以促进产业经营运作的优化和改善,进而也就无法实现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各个传统行业实现了发展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倡导的是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而实现各个行业的跨界融合,必然离不开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并打破传统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结构,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孤岛式创新,保证积极地迎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新潮流,真正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互联网+”发展的初衷。
二、水利经济发展的内涵
水利工程在我国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水利经济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并始终贯穿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的各个流程中。加强水利开发,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水利经济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现代经济实力有重要作用,同时发展水利经济的本质就属于良性经济的循环发展,其自身就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中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摘要:在我国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作用也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如何有效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对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用进行简要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有效发展职业教育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发展;作用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借助职业教育的组织规划从多角度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加快地方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进程。因此要客观分析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协调性发展的目标,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切实带动地方经济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
二、中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全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从多角度制定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方案,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加快了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进程。细化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海洋经济工作思路
一、全面扎实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一是抓规划体系完善。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启动全省海岸带综合利用规划思路和若干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课题研究;指导沿海六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完善各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试点工作方案,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二是抓政策措施落实。把落实《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和落实《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及试点各项工作和政策的落实,加强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三是抓载体平台建设。用好优惠政策,扶持壮大一批海洋产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强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梳理、项目策划和境内外招商推介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一些海洋产业科技成果专场对接活动,推进一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引领、带动海洋经济发展。
四是抓考核评价督查。抓紧制订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办法,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试点工作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考核,并协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快重点区域开放开发
一是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认真做好配合起草和联系协调工作,细化实化各项工作任务和扶持政策。
企业中长期规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在当今社会,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方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对于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起着监督控制的作用,企业若想要提高经营系效益,就必须要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规划管理体系。本文试分析企业规划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并探讨企业中长期规划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希望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长期规划;企业管理;定义;发展现状;作用
一、企业规划的定义
企业规划,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对自身的发展轨道做出的预想和实施计划。企业的规划管理不但应与自身的发展状况相吻合,还应根据市场环境来制定一个整体的战略目标。所以企业规划管理者不但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来制定一个最大限度满足本企业利益的整体发展计划,还要通过整体性评价工作、系统化分析等手段来把较为具体的方案给设计出来。企业规划必须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和价值性,唯有如此企业规划方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管理起到最大的作用。因而,企业规划的制定是建立在多项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的,来需要运用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手段来实施,从而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此外,企业规划还具有长远性和针对性,它是企业针对自身和市场未来走向做出的设计方案,以此来保障企业的发展利益。
二、企业常用的中长期规划
企业常用的中长期规划主要有五年发展规划和三年滚动发展规划。五年发展规划是长期计划,每五年制定一次,主要对企业五年重点建设项目、经营指标、人力资源等做出规划,指导企业发展方向。三年滚动发展规划是中期计划,根据五年发展规划每年滚动编制,规划三年内企业建设和发展前景。
三、企业规划的发展现状
战略管理下企业管理转型路径探索
摘要:伴随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战略管理理论的应用已经在各行各业迅速展开,企业管理转型之路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可是,真正确保其转型之路与战略管理和经济环境高度适应绝非易事,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基本现状以及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基础上,围绕客观审视经济环境必须放在企业管理的首位、发展战略分析应视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战略规划应视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以及全程化、全员化、最优化应视为企业管理转型的基本原则四个方面,确立战略管理和经济环境视角下的企业管理转型之路。最终以有效结合经济环境分析报告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围绕市场竞争趋势量化结果制定企业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阶段性企业发展战略评估实现战略层面的信息反馈三个方面,制定出战略管理和经济环境视角下的企业管理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战略管理;经济环境;企业管理;现状与问题;转型与改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以及管理学领域中的战略管理理论得到广泛应用,企业管理自然要从传统的制度化管理迈向现代化的战略管理。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将其变为现实却是一项极为系统的工程,必须做到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的总体状况,并且发现问题找出根源,由此才能确保在当今经济环境之下和战略管理背景之下,企业管理转型之路更为科学、合理、高效。本文就以此为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希望广大企业管理者能够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一、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经济环境的认知方面。从企业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条件来看,客观而又准确的认知“经济环境”显然至关重要。因为在经济环境之中,能够充分反映出消费者基本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存款与支出结构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与行业发展状况等等,这些显然都是企业客观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依据,所以企业管理的质量往往将经济环境的认知作为首要评价指标,认知深刻意味着企业管理质量较高,反之则不然。但从当前我国我国企业管理的经济环境认知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重视所在地区行业发展现状的统计,忽视了消费者收入支出与支出结构的统计。第二,针对政府所提供的扶持政策的认知较为片面。这两方面恰恰能够反映出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普遍在经济环境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片面性特征,正是该特征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脚步和发展道路,更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进程。
(二)日常经营与计划的控制方面。日常经营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可以成为企业日常发展道路中的策略所在,计划的控制往往是指在企业经营道路中,针对已经制定的策略进行相关控制,其中包括成本方面,还包括资源方面,其目的就是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从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日常经营与计划的控制方面来看,体现出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营方案的改进往往视为企业管理的全部。第二,成本控制缺少明确的原则。针对前者而言,过于重视经营方案的改进,而忽视经营模式、经营措施等方面的科学选择与指定,必然会导致经营观念很难与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相同步,经营道路必然会越走越窄,最后被时代经济环境所淘汰。针对后者而言,在成本控制中确守明确的原则作为支撑,必然会导致成本控制的下限很难得到坚守,产品利益的最大化与企业生存空间性成反比,导致利益越大生存空间越小的局面产生。
(三)企业发展规划的评价方面。企业发展规划通常是指企业短期内发展计划和长期发展谋略的总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就当前我国企业管理而言,针对企业发展规划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评价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日常生产经营。第二,评价的视角主要以当下经济环境为主。就前者而言,日常生产经营情况显然能够体现出企业当前发展的基本状态,但针对行业内部发展的基本状态,以及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认知还并没有做出客观地了解。就后者而言,评价的视角不能放眼未来就意味着发展的眼光只是局限在当下,并未上升到战略高度,企业发展规划的评估结果只能表现出常规层面,并不能上升到战略层面。这两方面基本现状显然会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经济发展大环境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国内石油规划计划管理论文
一、处理好资源接替的问题,加快潜力区块勘探
资源问题是大庆油田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主要问题,因此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应当仅仅围绕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首要问题,将资源接替、产量提升作为下步工作的重点问题进行设计和规划。具体到大庆油田的发展实际,应当将勘探规划重点放在加大松辽盆地中浅层、深层天然气、海塔、塔东等领域勘探力度,力争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大幅新增石油探明储量、石油控制储量、石油预测储量等直接影响大庆油田生存价值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数据。
二、保障油气生产可持续性,着力科学优化产量结构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在吸取了国外经济发展的惨痛教训后,前瞻性提出的科学的发展战略,是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严格遵守的发展原则。因此在后期的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既要保持现有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和势头,也要综合评估考量资源的接续性和潜在能力,制定合理的尤其生产节奏。保持积极主动的油气生产形势,提升油田开发的整体水平,科学把握原油稳产与开发效益的关系,实现产量、效益、投资、成本的良性循环。尤其要加大深层天然气的开发速度,努力实现“十二五”期末天然气产量目标。
三、突破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储备增储上产系列技术
科技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运用好科技的杠杆,对于我们长期发展,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重点突出科技规划的特殊地位,对于科技的发展和投入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因为今后油田开发将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因此,在充分认清油田科技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生产推进的技术需求,结合国内外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既要实事求是也要具有科研前瞻性地提出发展规划。
四、排解质量效益的制约因素,多措并举控制投资成本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进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生产是对生物及其环境条件的控制。其发展水平,通常是由恢复和增强土壤肥力的方式,以及生产工具的类型来衡量的。按照这个标准,可以把人类农业生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它们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而具有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由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生产力的组合方式等不同表现出来的。循环经济是对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齐建国等[1]认为:“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技术手段,以制度创新为推动力,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和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以环境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资源效率最大化来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体系基础上的大农业。也就是说,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中,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E。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2]。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了产业发展,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了新的经济潮流。它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是物质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即“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物流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单程式经济,即“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所构成的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图1)。单程式经济是指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废弃物”的技术经济范式。其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运行模式,以“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以及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以达到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的目的(图2)。可见,循环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否定、创新而形成的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比传统经济具有更多优点。如,其是以生态系统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等为支持理论;以绿色核算体系(绿色GDP等)为评价指标;以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为环境治理方式;以环境与社会持续发展利益为追求目标;以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网状经济(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为运动方式,并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科学经营管理、低开采、高利用,废物零排放或低排放,对环境友好等特点。 2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产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本身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特点。当今,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下,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使得农村可获取能源的种类增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小农经济已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家庭养殖逐渐被规模养殖取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产生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协会+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的种养业物质循环渠道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的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土地面积的扩大,因此,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产生了一些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更好地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土地股份合作制等。这就要求在资源的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把传统依靠资源消耗增加产量的粗放式经济,转变为通过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进发展的集约式经济。所以,建设现代农业,应该发展新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即一种与当今不断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相适应的现代循环农业。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组织方式变革,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创造良好环境,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现代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3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对策 3.1指导思想 3.1.1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持久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模式,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资源利用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积极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鼓励制度创新,积极开发绿色技术,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措施体系,建立健全循环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 3.1.2科学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推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首要措施。与之有关的规划包括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节能节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森林规划、自然生态保护规划、科学发展规划等。科学的规划可以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片面性,克服市场失灵的缺陷。在规划中,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再利用的原则,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措施,找准实施的切入点[5]。 3.1.3全方位考虑 需要全面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的整体性,把制度的建设贯穿于资源与环境的规划与开发、资源的流通与利用、产品消费、产品包装再利用、废弃物再生利用的全过程;二是制度的衔接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科教支持、行政引导、市场推进和经济刺激的作用;三是制度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考虑国情和各地差异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既要考虑科技的劳动替代和高效作用,又要考虑我国劳动力众多就业压力大的实际情况;四是制度应体现公平性、效率性和平衡性,既要平衡考虑各方面的要求和利益,又要保证资源、收益、义务和责任分配的公平,提高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效率。 3.1.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代农业,政府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看,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与相关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统计、考核、激励、监督等制度;促进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清洁生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5]。 3.2主要对策 3.2.1面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进行制度创新 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创新是基于对生产条件和生产组织的重组,以建立效能更高的制度体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和经济增长。它侧重于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初往往不是以增进全社会的福利,而是以集团利益为主要目标,从而可能引发环境与资源问题;而面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则是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虽然和传统的制度创新一样,是减少交易成本的手段,但是这种制度创新不是追求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兼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不仅不能加剧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环,而且必须能实现资源再生产与持续利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维持与保护。制度创新所创造的效益应是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寻求的是社会福利的持续化,它所实现的效率是促进资源和要素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6]。它所产生的推动力也将促进政府、企业、个人之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上的合作与竞争中努力实现博弈均衡,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7]。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2.2把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把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作为重要指导原则。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的重要参数。制定现代循环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社区“清洁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 3.2.3调整农业结构和优化农业经济布局 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农业发展,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我国农业的区域布局,构建区域循环农业体系。开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与区域布局,建立发展循环农业所要求的适度经营规模和产业聚集,为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原材料基地。 3.2.4建立完善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其经济子系统内,产业和产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都要形成相互耦合的循环系统,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循环”起来。因此,要研究和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一方面促进各子系统内的“循环”畅通,另一方面要避免各子系统“接口”之间的“堵塞”现象。要在产业结构、价格、税费、投资、补贴、信贷、消费、政府采购等一揽子问题上,制定有效、配套的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有利于资源回收再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税费改革;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投资政策向推进循环经济倾斜,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参照国际标准规范,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环境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7]。 3.2.5鼓励技术创新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p#分页标题#e# 推进发展循环农业的技术集成体系建设。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尤其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农业“制造化”[7],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大对发展集约循环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力度,推动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关键技术和工艺的开发、示范与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核心技术。重点组织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与工业污染防治的成套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同时,要把先进、适用的技术进行集成,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3.2.6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龙头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 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8]。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单元,无疑是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入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现念、现代管理,不断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利益预期,是不会主动实践循环经济的。如果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技术更新和改造,生产绿色产品,让龙头企业能够收获的不仅是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