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动态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测度研究
1引言
近10年来我国CSSCI核心期刊载文量出现了持续下降现象(见图1).自CSSCI核心期刊产生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大致呈现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其特点是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67805篇增加到2009年的150069篇,平均每年增长7.49%;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119866篇,平均每年下降2.22%.经济管理类论文发展规律与人文社会科学所有期刊基本相同.经济管理类论文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9年,载文量总体处于上升态势,从1998年的21607篇增加到2009年的48102篇,平均每年增长7.55%;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载文量持续下降,2019年载文量为32397篇,平均每年下降3.88%.在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是不正常的.根据教育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发经费为54.63亿元,研究人员为425939人,2018年研发经费为190.54亿元,研发人员为764235人,平均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3.31%和6.02%,均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由于广大高等院校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产出的主要力量,在人文社会科学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无论是CSSCI期刊论文还是经济管理类期刊论文均同步下降,这进一步说明其中包含着人为的因素,是一种异常现象.研究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及其测度问题非常重要.所谓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就是单位版面内期刊学术论文知识和信息量的平均大小.在学术期刊版面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载文量下降意味着论文篇幅变长,总体上反映了期刊信息密度的下降.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只局限于宏观层面,对于微观而言,决定单篇论文信息量的完全是其内容,与篇幅长短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载文量下降背景下,研究期刊的信息密度测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补充完善现有学术期刊信息密度测度指标的不足;(2)分析信息密度指标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丰富学术期刊评价理论;(3)有利于防止人为降低信息密度现象,稳定载文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最早是指每个印张的平均论文数量.1994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其中信息密度是指每个印张刊载结构、概念完整的文章数量的多少,规定信息密度在5篇/印张以上才可评为优,低于3篇/印张则列为不合格.这项规定当时对于期刊载文量增加有显著影响,随着这项规定逐渐被废除,一直到2009年前后,这种影响才逐渐消除.当时对信息密度的界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何英、李育琪等通过对版心尺寸进行修正进一步优化了版面信息密度评价指标[1].孙景峰认为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是测定期刊输出能力和生产率的一个基本依据,是评价期刊有用性的主要指标之一,但每印张论文数量并不科学[2].李晓红、冯保初指出过分强调信息密度,限制论文篇幅,影响论文完整性,不利于阅读和引用,对学术风气也有不良影响[3].赵均认为信息密度不能作为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指标来使用,但是用作定性指标还是非常有意义的[4].王蔚良、陈咏梅认为文章的长短与其学术质量没有一个必然关系,不同学科和不同体裁的论文篇幅也有差异[5].针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出现的载文量下降现象,李睿认为论文的核心在论证,所以应该关注论证质量,而不是刻意增加篇幅[6].许力琴、顾黎等认为载文量减少而页码不变,会使期刊的信息密度减少,从而渐渐演变成虚肿的、隐形的“亚健康”状态,一些期刊通过压缩载文量、做小分母来增加影响因子是不对的[7].鉴于信息密度存在的问题,方润生提出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概念,分析了科技期刊有效信息密度、期刊目标、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8].史春薇、赵杉林等根据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介绍了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的概念,分析了产生无效信息的原因,主要有中英文摘要过长、推导过程太详细、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介绍过多、科研背景介绍过多、参考文献过多和图表加英文标题[9].李世涛认为论文的学术水平高,出版周期短,可读性强,信息含量就高,编辑的责任感和高素质是扩大信息量的保证[10].曾绍伦、陈于后等研究了信息密度指标与已有期刊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密度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和篇均页数均呈现负相关关系[11].从现有的研究看,关于信息密度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早年国家提出信息密度考核规定后不久,一些学者开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此类研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近年来期刊载文量的下降,学术界重新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单纯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信息密度的作法,学术界总体上持反对态度,认为其不能很好地反映信息密度,其负面效应较大.还有一些学者从广义有效信息密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但缺乏定量研究.总体上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1)摈弃每印张论文数量作为信息密度指标,却没能提出更好地反映信息密度或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2)在载文量异常下降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引入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以防止载文量异常下降现象日趋严重;(3)如果设计出期刊有效信息密度考核指标,有必要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该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作进一步的讨论.本文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根据期刊扩散情况、关键词数量和载文量,提出一个新的反映期刊有效信息密度的指标———期刊信息密度因子,然后分析其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并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
2期刊信息密度因子提出的原因及其原理
2.1近年来期刊载文量下降原因及危害分析
期刊载文量持续下降的原因,很大程度是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是用学术期刊过去两年在统计年度的被引次数除以载文量.由于分母是载文量,因此人们误认为只要筛选出优秀论文,另外适当降低载文量,就能提高影响因子.这是影响因子操控现象之一,是不道德的.法拉加(FalagasME)和阿莱克西欧(AlexiouVG)系统归纳了影响因子操控的行为,包括学术宣传、引用干涉、拒绝消极研究、增加综述论文、喜欢合著者多的论文、拒绝隐藏摘要研究、发表热门话题论文、喜欢名家论文等等[12].俞立平、宋夏云等基于情报学期刊的研究发现,载文量与影响因子无关[13].刘晨霞、张昕等对涉农类科技期刊的研究发现,对载文量较小或较大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正相关,对载文量中等的期刊而言,影响因子与载文量呈负相关,但拟合优度并不高[14].降低载文量是否能提高影响因子,本质上取决于学术期刊是否能够筛选出优秀论文.如果学术期刊因为载文量的限制剔除的那些论文已经达到了发表要求,那么降低载文量不仅不能提高影响因子,反而有可能降低影响因子.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很快,期刊稿源非常丰富,那么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就非常高.而我国目前即是这种状况,作为具有一定研究质量的CSSCI核心期刊,其论文录用率总体偏低.撇开载文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不谈,人为降低载文量还会带来其他负面效应:(1)迄今为止,通过载文量操控影响因子的行为主要存在于中国,国外尚未见报道,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声誉;(2)在相同版面下,人为降低载文量牺牲了期刊的知识和信息含量,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学术期刊缺乏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于单篇论文而言,在保证论证完整性的前提下,论文篇幅加长并不能增加信息量,信息密度反而会降低;(3)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办刊资源和办刊能力总体上比较丰富,如果说2009年论文达到高峰时办刊资源尚显不足的话,那么经过10年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得到了根本改善.人为降低载文量,本质上是对办刊资源的一种浪费.
2.2简单用论文篇幅来衡量信息密度的缺陷
传统采用每印张论文数量衡量期刊信息密度之所以受到学术界反对,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术论文的信息量或者知识含量主要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论文篇幅虽然某种程度上能反映一定的问题,但毕竟有限;(2)人为限制信息密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人为延长论文的长度,降低信息密度;二是将长篇论文分为两篇,同样降低信息密度;三是缩小论文长度,表面上能提高信息密度,但可能导致论文论述不够全面,影响论文质量.不管什么方式,都是强行用形式来影响内容,均不可取;(3)期刊信息密度受学科发展速度影响,此外不同学科期刊的信息密度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宜一概而论;(4)用传统论文篇幅指标衡量信息密度,信息密度并非越大越好,如果精简过多,导致论文难以看懂,这也影响了信息和知识传播,本质上还是会降低信息密度;(5)我国学术期刊属于准公共物品,论文篇幅本质上应由作者和学术共同体决定,作为期刊主管部门,本不应加以干预,除非学术期刊出现市场失灵现象.综上所述,不宜直接采用载文量、论文平均篇幅、每印张论文数量等简单指标衡量学术期刊的信息密度.
国贸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
摘要: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助于培养能满足中国外贸转型升级需求的外贸人才。因此,分析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探讨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四条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国际贸易;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在国内商务成本上升和国际需求不旺的双重制约下,中国外贸正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挑战,亟待转型升级。外贸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质量迫在眉睫。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国贸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独立思考品质,以及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关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乃至沦为“鸡肋”的论调甚嚣尘上,一些失望之极的教师甚至建议取消毕业论文。本文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会导致本科生失去培养自身能力的宝贵机会,恐为不妥;我们应该着眼于改进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以使其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预期目标。本文拟阐述国贸本科毕业论文常见的质量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提高论文质量的解决方案。
一、常见的质量问题
1.选题不当。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刘国华和张伟东,2014;田洪和陈绍友,2014)。选题直接决定了论文的价值和写作效率。选题的本质是提出有价值的、有趣的研究问题。然而,不少学生因为忽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或者是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张煜,2011)而出现盲目确定题目的现象。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选题陈旧。全球经贸环境日新月异,国内政策导向也时有调整,这为国际贸易研究提供了许多鲜活的话题。但是,一些学生对经贸实践的最新变化知之甚少,以至于他们选题时高度依赖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譬如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我们认为,除非有新的切入点、新的研究方法或者他人未能提供的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证据,这类陈旧的课题都不应作为选题对象。这是因为陈旧的话题不仅无法引起教师甚至学生本人的兴趣,而且容易使得写作陷入低水平重复、缺乏研究价值的困境之中。第二,选题过大。有些学生的选题过于宽泛,涵盖面过广。他们误认为选题越大,写作难度就越低,而且论文越有价值,殊不知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例如,有学生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研究”为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政策、进入模式和风险控制等多项课题,我们是绝对不可能在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中把这个宏大的议题讲清楚的。第三,选题过难。部分学生在选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对研究方法掌握程度,一味地去选择吸引眼球但很难写的问题去研究。譬如,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单向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各界都非常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于是,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就专门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这个话题虽然有重大意义,但它显然超出了本科生的写作能力。第四,选题偏离专业领域。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的考虑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2.论证不充分。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的展开就是显示作者的思路有无逻辑性的过程。学生们在论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一些关键论点缺乏来自文献或数据或案例的有力支撑,表现为:论据与论点无关或相关性不强、堆砌资料、数据陈旧、论据本身不可靠。第二,违反形式逻辑,表现为分类错误、层次不清、结构紊乱等问题。3.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虽不要求公开发表,但它作为学术成果必须满足学术规范的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常见问题包括:第一,论文写作东拼西凑,大段复制粘贴他人论文(王丽娟,2010),导致重复率过高甚至涉嫌抄袭。第二,引用不规范,突出体现为照搬他人观点而不做必要的说明。
二、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角度。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当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科研素养及写作能力欠缺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欠佳的直接原因。首先,思想上不够重视。在现行体制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对学生就业、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逄玉媚,2009),甚至也不影响学生毕业。鉴于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在本科论文的写作上投入足够的精力,敷衍和拖沓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倾向于接受知识的灌输而缺乏探索意识。在选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确定的选题毫无新意,有些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供的议题,还有些学生在几乎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向教师报送若干选题让教师做“选择题”。最后,科研基本素质不过关。我国高等教育在形式上已经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柯颖,2008),这导致不少原本不符合相应升学资格的学生被高校录取,客观上降低了生源质量。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存在欠缺,并且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计量经济学知识,这导致他们在论文写作时往往是有心无力。2.教师角度。由于本科生都是第一次写毕业论文,他们对论文写作流程、技巧及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所以他们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故而教师构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应然主体”(田洪和陈绍友,2014)。但是,指导教师的主体地位常常未能有效发挥,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师资匮乏(乔军和孟庆玲,2011)。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目前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已有600所左右。扩招导致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增加了,某些学校的教师每年人均指导学生数多达20—30人。并且,教师还承担着其他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艰巨的科研任务,这使得他们难以抽出精力对本科生进行深入、有很强针对性的指导。其二,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邵维加和黄建荣,2010)。有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培养能力的重要意义(王保国,2013),不能在选题到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中对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其三,极少数教师存在能力不足问题。有些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且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因此他们不仅缺乏选题的方向感,而且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储备。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也就如天方夜谭。3.教学管理角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重要保障(王保国,2013),然而大多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一是对本科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亟待完善。优秀本科论文的作者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而论文写得不好的学生也不会受到诸如延期毕业之类的惩罚。二是针对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教师所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在指导过程中能否尽职尽责,这些因素都影响不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更不会影响到教师的物质报酬。三是部分院校过于强调过程控制。它们引入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系统,对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都机械地设置时间节点。这种做法是基于错误的假设前提,即假定论文构思和写作可以像产品生产过程一样精确地控制时间和流程;并且这种做法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灵活安排时间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不仅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导致论文写作方式的僵化。
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与编辑专业化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讨论一直是编辑学研究的热点,编辑学者化指的是编辑结合自身负责的文章或栏目,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等,成为该领域的学者[1]。编辑专业化强调编辑要专注于编校工作,其他如审稿等对稿件内容质量的把握则交由专业领域的专家负责。从表层含义来看,编辑专业化似乎更加符合编辑这一职业的要求与定义,但是,现实中学术期刊特别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学术期刊,单纯的文字编校已经无法满足其对编辑的要求。那么,如何在“学者化”和“专业化”之间寻求编辑职业的平衡性呢?平台经济依托于虚拟或真实的交易场所,能为双边(或多边)客户提供交易信息和交易机会,是一种促成双方(或多方)实现交易并由此产生经营效益的新型经济形态[2]。本文将平台经济的基本理论原理运用于编辑学者化和编辑专业化的讨论之中,旨在厘清两者的区别以及更符合时展趋势的编辑发展路径,以期为编辑的自身发展以及刊物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一、文献综述
1.编辑学者化、编辑专业化的有关研究
编辑学界关于编辑学者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杨全山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是由期刊的性质决定的[3]。湛江和朱宝林认为,编辑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学习,拓宽知识面,成为杂家或者编辑学家[1]。王晚霞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介于学术界和编辑界之间,编辑学者化有助于编辑提升刊物质量[4]。许海丽认为,学者化编辑既是学术领域的专家,也是编辑领域专家,能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对学术论文进行更加精准的把握[5]。范高强提出,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有助于编辑提高学术鉴别力、增强学术责任感,进而推动出版事业乃至文化事业的繁荣[6]。王瑞霞等人认为,编辑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7]。宋丽梅等人认为,编辑学者化不仅有利于编辑队伍建设,也有利于编辑专业素质以及业务水平的提升[8]。林加西和冯霭群发现编辑学者化作为我国出版界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获得了较高的认同率,对其进行探索、求证及辩论很有必要[9]。以往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讨论大多比较认同编辑学者化这一概念,但是也有人提出了编辑学者化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与编校本位的要求冲突,容易造成高校职称评审标准和新闻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标准之间的矛盾,限制了编辑的个人发展[10]。也有人提出高校学报学者编辑化的观点,他们认为编辑应该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学者型人才应向编辑转变,学者编辑化更加符合编辑工作的特点[11]。
2.平台经济理论的相关研究
平台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借由平台提供者或者平台企业组织,交易双方通过信息纽带联结在一起,最终促成交易的实现[12]。平台经济以双边市场为载体,双边市场以平台为核心,通过实现多类型顾客之间的博弈来获取利润[13]。平台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毋庸置疑,平台经济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编辑队伍的建设,编辑就是学术期刊这个平台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本文将运用平台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学术期刊编辑发展的方向——编辑学者化还是编辑专业化。
二、编辑职业发展方向选择
学术期刊栏目设置要求
栏目设置是学术期刊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期刊的主要特色和风格。使读者甫一拿到刊物还未细致阅读时,就可以对其中刊发文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能够掌握该刊物的发刊方向。学术期刊栏目策划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的整体形象和学术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有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提高刊物在读者群和作者群中的知名度。
1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重要意义
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位,是根据办刊宗旨,在内容上或表现形式上体现刊物一定特色,并有一个提示性、概括性名称的板块。栏目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准确地反映办刊方向、编辑思路、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作者的投稿,起到导读的作用。
1.1体现办刊宗旨
截至2014年,我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中英文期刊6435种,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2279种,自然科学类期刊4156种,英文版期刊205种。每一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宗旨是期刊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办刊宗旨的确定,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基调,决定了整体走向,所刊发文章的性质、特色、品位等也随之确定。学术期刊多以为高校师生、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发展为宗旨。例如《基础教育论坛》中“教改论坛”“课例评介”“智慧课堂”“幼小衔接”等栏目,可以反映出其办刊宗旨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探究基础教育规律,服务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在策划组稿时,对栏目的设置应紧扣期刊办刊宗旨,择优录用稿件。
1.2使文章有序化
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设置有常设栏目和动态栏目,作者将文章投来时均是一篇篇独立存在的作品,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捕捉每篇文章的固有特征以及共同点,将其有序地归类至不同栏目,使原本单独存在的各篇文章体现出内容上或形式上的内在联系,使期刊眉目清楚、条理明晰,让读者一目了然,方便查找和阅读。同时,编辑在设置栏目时,既要塑造期刊的整体形象,又要关注文章之间的主次关系、栏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恰当合理的排列组合,使每期刊物形成一个有序化、条理化的严谨结构。学术期刊除了常设的定期栏目以外,还不定期地策划一些特色栏目,例如“人物访谈”“时事研讨”“热点问题”等,在安排不定期栏目时,需注意保持期刊整体架构的稳定性,既要醒目,又不突兀。可将这些特色栏目设置在首位置,并充分运用封二封三对栏目进行文字和图片的说明,引起作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应平衡每个栏目的发文数量,不要在整体上出现头重脚轻之感。结合形势变化,设立长远规划并及时予以调整。另外,并非凡期刊一定要有栏目,有些专业针对性很强的学术期刊在某段时间内也会出现不设置栏目的情况,而是按照图书分类法或学科关注度来对文章进行排序,例如《应用数学学报》《声学学报》《生态学报》等学术期刊,仅是不定期地将专论、综述、书评等单独列出来,其数量与整期刊发量比相对较少。
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
[摘要]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平台类专业课程。基于国内相关高校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相关规定,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了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中的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强化指导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建立合理的指导教师奖惩机制,加大学术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训,强化学术理论与方法论修养的培养,拓展调研支撑经费来源渠道,是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
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
随着信息化速度加快,知识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传播,科技期刊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科技期刊面临市场化、信息化压力日益剧增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寻求科技期刊创新发展之路是面临的新课题。
1科技期刊的责任
科技期刊作为市场经济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的产物之一,具有其明显的社会、政治责任和传播科技文化价值的责任。
1.1社会和政治责任
科技期刊既有主动传承科技文化、科技知识,弘扬科学价值观的功能,又有政治责任,在新时期新时代要主动坚持和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期刊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1.2传播科技论文的价值
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对某一科学技术问题思考、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物化的科技成果。但从深层次来看,一篇科技论文不仅需要发掘和传播科学技术研究的思维,更需要传播科技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引领或者促进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建设方法
涉农期刊涵盖了农、林、牧、渔、水利、农机、农产品加工和科研、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学科内容,形成了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检索类和科普类五大类型的出版体系[1],主要面向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各类农业院校师生。作为农业领域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涉农期刊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传播农业科研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交流生产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涉农期刊栏目设置个性不突出,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严重影响了期刊的总体发展和质量提高。因此,建设体现期刊自身优势的特色栏目,突出本期刊的精华,是今后农业技术型学术期刊发展和壮大的必由之路。所谓的涉农期刊特色栏目,是农业领域期刊,通过分析自身的特色和长处,结合办刊优势,为吸引作者投稿和增加读者数量而设定的一些特色鲜明的栏目。许多期刊社都在打造特色栏目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例如2017年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安徽省期刊协会进行了期刊特色栏目评选,其中涉农期刊《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的“动物科学”栏目、《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新农村建设”栏目及《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入选。这3家涉农期刊依托平台优势,通过特色栏目的建设,创新办刊理念,提升了刊物质量,扩大了刊物的综合影响力。现以这3家涉农期刊的特色栏目建设为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创立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和打造新型农业期刊提供帮助。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涉农类期刊一般创刊早、发展历程较长,其依托于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产生,具有较强专业性,同时也广泛服务于农业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涉农期刊创建特色栏目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创立特色栏目,才能吸引优秀的稿件和增加读者群体,进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因此,特色栏目的创建对期刊来说应摆在首位。通过分析期刊自身特点和优势,创立特色栏目,征集高质量的相关稿件,不但使得特色栏目内容应用性和科学性更强,而且通过创立特色栏目的举措,也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期刊的管理水平,最终大幅提高期刊的发行量,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创办于1984年,由安徽科技学院主办,是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其特色栏目“动物科学”主要报道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2年创刊,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为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言立说的平台。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创刊于1972年。杂志主要刊发农、林、牧、渔业应用研究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研究论文,报道各学科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特色栏目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包括“科学研究”“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子栏目,涵盖农业与环境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用性。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一)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其主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这一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在报道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方面独具优势。尤其是其动物科学学院,为“动物科学”特色栏目创建提供了优势条件。该学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均为国家级或者省级特色专业,并承担多项改革试点工作;拥有动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提升畜牧学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兽医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动物科学”栏目借助学院有利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栏目。通过积极联系相关优秀人才团队,巩固专家资源基础,持续稳定和不断扩展优质稿源,提升栏目水平。
(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培养与能力提升
1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
数字出版的概念诞生于传统的纸质出版内容和新型的媒体介质基础之上,伴随多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时代的繁荣、通讯业的发展,数字出版这种新兴的出版形式应运而生。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手段为沟通渠道,将出版内容数字化,将出版过程网络化,它的出现给原有的出版产业链带来了革新。在其背景下,“数字化生存”这个新概念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方面,人类社会真正进入数字化时代,无论老小都生存在这种被手机、电脑以及各种数码产品包围的数字化环境中;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技术革新对很多产业带来了挑战。在传统媒体环境中,相当数量的报纸、杂志已经成为最先倒下的沙滩前浪,而可能就在十年前,这些单位如日中天,完全无法想象今日的局面,它们没有在数字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科技期刊,这个与杂志属性一线之隔的战友要如何在这场数字化战役中求得生存?经过分析与调研,我们发现新时代的科技期刊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1.1新时代科技期刊生产复合型的出版产品
从出版物形态方面来说,新型科技期刊的最终产品,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传统论文,还有增强型论文、全过程论文、数据论文、双语论文等,这些论文的共性是在传统论文的基础上,提供给读者有关论文的更多信息,比如过程数据、论文写作思路PPT、实验过程视频等,这些与传统论文一并注册、登记、、分享,但增加部分可以不印刷出版,通过数字平台能够自由获取,与传统论文一同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复合数字作品。
1.2新时代科技期刊采用复合型的经营模式
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期刊越来越多地采用复合型的经营运作方式,以《金属加工》期刊社为例,其打破传统的纸刊发行模式,以四刊带两网的形式,将现有资源、内容、服务进行创新,同时,期刊社开发APP并悉心经营微信公众号,从产品经营走向品牌经营,由为用户提供单一的内容服务到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解决方案转变。目前公众号粉丝已达46万,在业界成为龙头标杆。这样说来,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下的科技期刊已然带有复合属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渴求数字化、复合型的编辑出版人才。但是面对这种形势,出版行业的编辑队伍却呈现一种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出版行业不缺乏专业学科编辑力量,甚至随着高校教师岗位的要求的限制,许多科技期刊都招到了博士学历的专业人员,同时编辑部里老编辑们长于案头,经验丰富,逐步形成梯队;另一方面,集多项才能于一身,特别是能够灵活使用新型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且工作经验丰富的编辑出版人才却又十分紧缺。
2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