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景观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论文
1传统文化与园林艺术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园林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层面的。当时,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称谓,园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与工匠艺人共同沟通协作完成,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当于现代的设计师,在古代当属文人之列,他们的人生背景,学养深浅影响了园林的面貌,反之,园林也获得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机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史中可以看出园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主体建筑、装饰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举例为证。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帝都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论文
1传统文化与园林艺术的关系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帝都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文化空间景观设计论文
一、分割和互动是共存的
中国园林的审美讲究婉转自然、隔而不绝,不喜欢一眼望穿、平铺直叙,分割和流动是相对存在的。中国园林中用隔景的手法把一个大面积的园林分割为若干个小巧的景区并让其各具特色。圆明园四十景都各有特色,如万方安和、鸿慈永祜、山高水长、上下天光、杏花春馆、武陵春色、蓬岛瑶台、平湖秋月、坦坦荡荡等。而区域的分割则是通过水面、垒土、叠石、植物或建筑物隔景等方法做到的,广场中的空间分割同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分割基本相同。
二、借景在空间互动中的作用
借景是空间流动的重要表现手法,狭义地说就是视线穿透了立足点所在的空间,而看见了这个空间外面的景物。借景的手法在中国造园的历史上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已有筑高台以瞻远景的做法,“如果说借景的初意是把园外之景纳入园内娱游观赏活动当中,那么南北朝时代谢灵运的‘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的思想以开借景学说的先河”。计成在《园冶》中对借景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提出了“借景”这个专业名词,并认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计成把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计成的“借景”论打破了前人只有借园外之景为园内游赏的狭义思维,认为景境不分内外远近,而且得景有时空声色的不同,并认为人是造园得景的主体。借景是从人与景境之间的整体的动态关系,由实践升华而具有传统园林文化特色的造园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英国公新园是座别开生面的园林,它不在园内造景,几乎全靠借外景而造园。其中,对其借景有如下阐述:“园亭对者,桥也。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南海子而外,望云气五色,长周护者,万岁山也,左之而绿云者,园林也。东过而春夏烟绿,秋冬云黄者,稻田也。北过烟树,亿万家甍,烟缕上而白云横。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道出借景的辩证关系。文中写园主人同桥上行人视线的互动,道出相互因借的道理,揭示出空间是相互流动的。“过桥人种种”也揭示出人的生活可借景入内成为可以观赏的景观。相互借景在现代广场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广场空间不同于私家园林,广场是个公共开放的空间,没有院墙阻隔四周,广场四周道路环绕,交通便利,广场内向四周借景都非常便利。“观赏周围世界”作为广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说广场本身是一个借周围世界的景致为我所赏的空间。因为借景是相互的,在广场借得周围景物的同时周围的人们也借广场之景。行于环绕广场道路上的人同样会观望广场中的景致,文化空间中的景观也会在人们观望广场中景色的同时影响到广场外的人们。现代城市高楼耸立,广场周围亦是如此,广场借周围的建筑为景,可增加园内空间层次感,也可以使广场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置身在广场内时是以感受广场立面效果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广场周围的高楼上就可观得广场的鸟瞰效果,广场在平面上的精心设计和布局也可以为人们所欣赏。
三、对景与空间互动
对景是园中两景或多景相互因借的常用手法。位于园林轴线和风景线端点的景观叫做对景。对景可使景物相互观望,丰富园林景色。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园中有数立峰,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含蓄相对。对景在古典园林中多用于建筑相对,特别是能观景的建筑;但在现代广场的建设中建筑对景的出现是很少的,主要以静观或景区的相对为主。
四、结语
小学龙文化景观设计论文
1环境现状分析
1.1学校简况
桥山小学始建于1958年,因地处桥山脚下而得名。学校占地面积31600m2,有教学楼3幢,综合办公楼2幢,教工住宅楼1幢。现有教职工168人,3016名学生,41个教学班。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增强素质”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性化管理,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
1.2环境亮点
(1)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划明确。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整体布局规范合理,入口干道、办公楼、教学楼、操场等,功能分区明确、方便教学、利于休息,给来人以较为清晰的印象。(2)船型主体建筑,校园文化亮点。中小学校建筑大多为传统的方体建筑,桥小办公楼主体如同船型建筑,具有校园文化脉络,成为最大亮点。(3)景观小品多样,文化氛围浓郁。学校重视环境建设,校园景观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墙、宣传牌、雕塑、置石均有不同方式的展现;室外景观小品也有布局,如园椅、花坛、树坛等。
1.3存在问题
(1)植物问题相对突出:一是绿篱普遍偏高(高篱),二是植物之间搭配不符合常规,三是花坛内布局凌乱,四是墙基绿化不足。(2)绿地可进入度欠缺。绿化作为校园的外衣,不仅是给师生看,更要方便师生使用,需要增加园路、小径和汀步。(3)硬质景观方面问题。大门入口整体景观不足,标志摆放不尽美观,如排水井在大门正中,电线漫天飞舞。(4)景观小品风格不够统一。景观小品作为校园环境的室外家具,包括果品箱、园椅、路灯、草坪灯、宣传栏、标志牌等,贵在风格统一。(5)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处在住宅、办公诸多环境中的校园,四周环视,凌乱不堪,影响视线,建议在墙面上作文章。另外,现有景观特色优势利用不到位,也影响了整体环境景观效果。
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论文
1巴人文化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植物配置不适合广场气候
凤凰山海拔近8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针、阔叶与落叶混交植物,山上树种有马尾松、柏树、栎树等,以柏树为主,一年四季常青,荆棘杂草共生.而广场栽种了800余棵香樟、皂角、银杏、水杉等高大乔木,红槿木等灌木4000㎡,草坪、麦冬14000㎡.由于巴人文化广场位于凤凰山,四周没有高大的建筑群遮风挡雨,终年处于风口上,广场植物栽了一批又一批,成活率却较低,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2土壤不适应植物生长忽视乡土植物的应用
土壤里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而巴人文化广场在原页岩砖瓦厂的旧址上修建,烧砖将大量比较疏松的表层土、下层土取走,只剩下缺少养料的岩石层土,非常贫瘠,同时,属山地森林酸性黄棕壤,四川俗称石谷子,粘土少,石子多,植物难以生长.广场植物景观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凤凰山地貌特征,忽视广场绿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广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设计者缺乏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忽视凤凰山乡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异地移植银杏、水杉等再生树,导致许多银杏、水杉树在广场绿地中生长不良,极大地影响了广场绿地的综合效果,造成了绿化成本的成倍增长.
1.3植物景观设计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
巴人文化广场的一边背靠以柏树为主且四季郁郁葱葱的凤凰山,其余三边则是村民种的菜地及梯田,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而广场虽有成排的桂花树、成丛的银杏树、低矮的植物,以及现代草坪和麦冬等,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树栽花种草,华而不实,植物景观设计显得很生硬,与周围自然植物景观格格不入.
传统文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论文
1.追溯历史、立足当今、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上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居者优有其屋”而不是满足于“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在住宅的户型上要求舒适美观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住宅的外延周边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权衡。这就要求了我们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既要知晓历史、了解政治,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打造属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成都人好休闲、爱坐茶馆、爱吃火锅、摆龙门阵,每逢周末节日我们都能看到茶楼、农家乐、景区里打牌、烧烤、喝茶的人们络绎不绝。而易园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展示了具有成都特色休闲文化空间增强了人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的存在很好地避开了城市规划进程中弊端,立足成都,展示具有西南特色巴蜀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参与性。为了顺应潮流的发展其下属的易园餐饮公司在成都开创了园林食府茶道之先河,创造出具有易园特色的易园食谱,易园茶艺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理念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优秀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传统文化与园林艺术的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古代,园林既是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层面的。当时,没有园林设计师的称谓,园林的建造主要靠一些文人雅士与工匠艺人共同沟通协作完成,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主人”相当于现代的设计师,在古代当属文人之列,他们的人生背景,学养深浅影响了园林的面貌,反之,园林也获得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机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数千年的园林史中可以看出园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受主流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主体建筑、装饰色彩、植物搭配等方面均有不同。以下举例为证。
1.1不同地域文化下的园林艺术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帝都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地域文化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论文
一、盐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们的城市体量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宽,在全国许多城市,产生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道路景观设计作品,盐城地区城市道路的景观亦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如盐城城南的园林大道等。但是当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的着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道路景观环境乏味单调,设计模式单一,地域文化特色未能体现,缺乏个性;二是对道路景观资源没有加以利用,甚至为了强调工程设计而造成了景观资源的破坏;三是道路景观与地域环境不协调,盲目模仿造成特色的丧失。这些都是对地域文化缺乏独立的思考和表达,忽视了融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二、盐城地域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盐城市频临黄海,其区位战略位置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江苏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盐城市地域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几千年历史传承和不断创新已经形成了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其中海盐文化、新四军文化、湿地生态文化和淮剧杂技文化为盐城的四张文化名片。
三、影响道路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因素
1.自然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影响地域性设计的最基本的要素。盐城东临黄海,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向南暖温带气候过渡的地带。四季分明,季风盛行,雨热同季,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气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俗,植物受气候的影响更大,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各地域生长着差别迥异的植物品种和植物群,也构成各个区域典型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