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评估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技能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技能评估

职工教育培训

1、评估模式

1.1行为层

在实际岗位工作中,依据受训人员培训后的行为变化,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程度,这就是行为层评估。考查培训效果的过程中,行为层是一项最重要的测评指标。对行为层进行评估,往往是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在培训前后对受训人员的行为差别情况,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上级、同事、下属或客户等对受训人员运用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情况进行观察。对行为层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受训人员的主观感觉,对于受训人员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等,下属和同事往往会进行对比。

1.2效果层

对受训人员的行为效果进行评估,这是将评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说,企业将重点考核培训对经营成果做出的贡献程度,考核指标主要涉及事故率、生产率、员工流动率等。通过分析这些组织指标,便于企业了解培训产生的收益。

2、准确评估培训的效果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

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洛丝特提出了一些建议:①在培训课程结束时,请受训人员填写相应的评估表。②让受训人员在开始培训之前谈谈希望学到什么。当培训结束时,让他们对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进行回顾,同时对学到的什么进行讨论。③让受训人员通过不断的提问,阐述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④通过小测验对讲完的每一项新技能或新概念进行测试,确保这部分内容被每个受训人员所掌握。⑤对培训结果进行回顾,让受训人员对取得的培训成果进行证明。⑥培训结束后,让受训人员在5-10分钟的时间内书写如何运用培训成果,以及何时用。⑦对员工的工作情况,以及使用新知识、新技能的情况进行观察。⑧对培训前后员工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⑨让受训人员写下在工作中哪些培训内容最有用,哪些培训内容最没用。⑩给受训人员安排一项工作任务,要求他们使用新知识和新技能。任务完成后,与每位受训人员进行交谈,指出存在的不足,同时加强学习。

阅读全文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急诊医学教育的运用

作者:钱义明 钱风华 张微微 赵雷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在21世纪的今日,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训练不再只着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求其具有医疗技术、执业能力、职业精神等综合能力。在临床教学中,为了有效评估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国内的医学教育工作者引进国外现行、有效的评估工具———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并推广到国内医学院。Mini-CEX是美国内科医学会(AmericanBoardofInternalMedicine,ABIM)根据美国医学继续教育认证委员会对住院医师的6项核心能力发展并推荐的一种评价住院医师临床能力的评估工具[1]。评估项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德医风/医患交流、临床诊断/治疗方案、整体评价等能力考核[2],主考医师除了观察和评价住院医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外,考核过程中主考医师还能给住院医师实时反馈。临床教学应用Mini-CEX不但能完善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更能提高学习进修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成效。我院急诊医学教研组亦引进Mini-CEX的相关理念和实施策略,应用于医学生规范化培训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1教学要求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是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急危重症医学,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是一门跨专业、跨学科的临床学科。该学科涵盖各临床科室的急症、危重病、危重症监护和院外各种突发环境下的紧急医疗救护、创伤及中毒、急诊医学管理等。由于其涉及的相关领域宽,具有横向整合各临床学科的特点,因此要求医学生不但能掌握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医学生能运用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的方法和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1.2具体应用方案“实时反馈”正是根据教学要求围绕考核病例,提高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施流程:给予医学生建设性的反馈(5~10min),其内容包含医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需改进及注意的方面,灌输急诊理念、中西医结合思维,并提供学员继续学习的方向、最新医学进展,以达到教学及评量的目的。

1.3教学优势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的临床医学教育具有浓厚“师徒制”特色,这同Mini-CEX一对一的评估和教学方式有相通性。主管医师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医学生对患者进行的医疗行为,立即发现问题并能给予及时的指导,透过实时反馈,可巩固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提高体格检查、沟通技能和专业态度。因此较传统临床技能考核更具合理,真正达到以考促学,提高临床能力的目的;较传统灌输式教学更能调动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考核中的应用

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二手车出口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和国家环保政策实施,国内二手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展,二手车销量增速放缓。二手车出口不仅盘活国内商品车存量、加速老旧汽车流转、而且缓解环境污染进而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为了维护我国国际形象和促进出口业务良性循环,必须严格出口二手车鉴定工作。职业教育对标国家和行业标准,将其融入学生技能培训中,采取校企合作共育模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提升出口二手车鉴定评估能力,助力我国二手车出口业务开展。

关键词:二手车出口职业教育二手车鉴定评估能力

一、研究背景

伴随中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和国家环保政策实施,国内二手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展,二手车销量增速放缓。二手车出口不仅盘活国内商品车存量、加速老旧汽车流转、而且缓解环境污染进而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及辐射城市汽车保有量大,两地均为中国的汽车制造大市,以二手车出口为着力点,拉动西南汽车消费势在必行。为了维护我国国际形象和促进出口业务良性循环,必须严格出口二手车鉴定工作。职业教育对标国家和行业标准,将其融入学生技能培训中,采取校企合作共育模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提升出口二手车鉴定评估能力,助力我国二手车出口业务开展。结合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通过前期对四川省36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走访调研。发现目前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院校都把《二手车鉴定与评估》纳入课程体系当中,该课程内容主要结合GB30323-2013《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和GB7258-201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和规定,开展二手车合法性辨别、二手车手续检查、静态及动态检查、车辆价格评估及二手车报告撰写的工作。传统授课中采用的方式为理实一体教学,通过在前期学习《汽车构造》等专业课程后,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基本能完成二手车车况鉴定与价格评估,为后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相关内容及行业、国家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如2019年由中国标准化协会(CAS)起草的《二手乘用车出口检验规范》等。国家政策倾斜引导、二手车市场和行业的变化给职业教育一个信号,只有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能力和坚持顺应市场需求的课程改革才能让职业教育“顺发展、强队伍、优出口”。我国二手车市场起步晚,但从几年来二手车交易量和产值看来,二手车市场发展迅猛且市场前景可观。2014年我国出台了第一个二手车评估标准规范,《二手车鉴定评估技术规范》。该标准为推荐性标准,虽然对二手车评估进行指导,但是评估方法未得到细化,且市场执行力度较弱,导致同一台车在不同的评估机构或不同的评估师鉴定后评估差异大。由于二手车为非标产品,对于评估人才要求甚高,例如职业道德素养、车辆知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区标准的解读。目前二手车评估人员还是以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或者二手车经销企业员工,难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目前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等行业组织起草的《二手乘用车出口检验规范》、《二手载货汽车及挂车出口检验规范》两项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正式稿即将出台。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可在一定层面上规范二手车出口从业人员的鉴定评估工作,保证出口车辆的品质,维护中国国际形象。

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改革意义

二手车出口是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举措之一。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部分限制二手车顺利出口的不利因素。诚信机制的缺失、市场从业者职业能力和素养层次不齐、车况检测仪器普及度低导致鉴定结果不准确等等,多种问题叠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作为汽车类职业教育一线的高校,为新兴的二手车出口市场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二手车鉴定评估师势在必行。学生通过系统的汽车构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车辆性能判定知识学习,熟练使用现代化智能型鉴定检测仪器、掌握对于出口国二手车准入标准的识读、熟练使用英语日常沟通和掌握汽车类专业英语学习等技能,保证二手车出口业务顺利实施。通过对照国家二手车出口标准并重新梳理二手车鉴定技能点,建立西南地区职业院校与二手车出口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并在该联盟的基础上提升教师团队进而反哺整个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科课程实施,为西南二手车出口夯实技能人才基础。从西南地区已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点,与成都地区已获得出口资质认证的二手车出口企业进行“跨地区、跨学院”的共享型校企合作模式,形成“点-线-面”结合校企联盟。此基础上在高校中开展《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改革和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建设,培育出顺应时代发展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明政策、识法规、懂技术、会业务”新型二手车鉴定评估人才。合格的二手车评估人员进入二手车出口检测、二手车车况评估岗位,保证车况透明、公开、公正,为助力西南地区二手车出口提供评估人才培养保证。

三、具体实施方案

阅读全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X校在参考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外部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导向型办学方向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建设思路,制定了具有民办院校应用型专业特色的校内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从降低二级指标重要性、增加观测点数量、丰富观测点内涵等三方面实现与部省级外部指标体系的“错位”建设,更符合民办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与评估实际,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2011年起,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文件,在强调本科专业评估作用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落地施行。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安徽省于2017年成立了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33个专业类委员会,全面负责省内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估工作的推进。显而易见,制定前述政策的基石是对专业这一高校教学最基本组织形式的正确认知。基于此,“从专业学生入口开始,涵盖教学活动的各关键环节,直至最终结果,并形成全过程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这种方式有其合理之处:既能发现专业建设进程中的优劣,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也能对照评估指标积累数据,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但也应注意,办学主体与教学单位在构建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辩证对待外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要认识到在人才培养、专业定位、院校性质上存在的校际间区别。

一、构建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88所,其中民办院校756所,占28%,将民办院校纳入本科教学评估中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在部省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存在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多着眼于宏观的专业共性,二是未对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进行区分。前者仅为相关院校提供大方向,为各院校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空间;后者则是将年轻的民办院校纳入到成熟的公办院校专业评估体系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办院校的专业办学特点。(一)民办院校的市场导向型办学方向民办院校有别于公办院校,如在办学经费上以自筹资金为主,对财政扶持依赖程度较低;在院校组织建制和专业结构上都比公办院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在生源质量上普遍较公办院校稍弱。甚至可以说,若将教育活动类比为商品生产活动,那么,对于民办院校而言,唯有其生产的产品(毕业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迎合市场需求(毕业生被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才能够在社会偏见中树立良好口碑,争取到更多优质生源,实现良性发展循环。基于以上因素,民办院校在构建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时,无疑应沿着办学发展的方向出发,并对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和社会评价等指标予以较多关注。(二)民办院校传统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民办院校的市场导向办学方向一方面催生了诸多新兴专业,另一方面,也对部分传统专业的应用型转型提出了要求。年资逾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堪称名副其实的“传统”,其开设主体及专业培养目标大体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在办学主体上,以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和老牌师范类大学为主,该类院校群英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其二,在该类院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上,理论性、研究性倾向明显强于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术文献检索阅读能力和全面而深厚的文化素养;其三,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传统老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而全”的色彩更加浓厚,以其扎实牢固的文学功底、宽广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相较而言,民办院校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与传统老牌大学间存在较大差距,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偏而专”的特征相对较为突出。因此,应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传统向应用转型的进程中考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建构,如在师资队伍等一级指标中,应做到“不唯学历,兼顾技能”,加大行业技能人才在师资队伍构成中的比重;或在二级指标“毕业生就业”下的观测点中对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岗位的比重进行评估。(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实际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安徽X校首批升本的6个专业之一,下设语文教育和现代文秘方向。经过十余年的积淀,汉语言文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和本科教学评估,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但该专业在建设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新旧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差异较大、衔接不畅,旧版课程实际用途有限;因校内转专业政策较公办院校相对灵活、自主,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实际录取人数出现无序增长的现象(2016级录取新生约60人,2019级增加到约200人),这虽为在师生比失衡条件下开展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但也恰恰可以敦促教学主体更好地吸取专业评估结果、发挥评估指导教学的反作用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X校作为安徽省内民办高等教育的重镇,在充分参考教育部和省委员会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立足于民办性质和应用型转型方向,并结合当前办学现状,着力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内评估指标体系。

阅读全文

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论文

一、建立系统的基层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流程

采取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即PDCA循环法,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可达到培训员工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双重目的。PDCA循环包括培训计划(plan)、培训执行(do)、培训评估(check)及培训改进(action)这四方面的内容。具体表现为:

(1)培训计划:在培训前需考虑培训需求,并制定出详细的培训目标,包括预期目标及完成目标,再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

(2)培训执行:在培训过程中,管理部门需全程关注培训员工的动态,同时依据员工的水平和表现,对培训方式及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实现预期效果;

(3)培训评估:建立评估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并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

(4)培训改进:依据反馈内容,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培训教育的水平。

二、明确培训需求

阅读全文

邮政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探讨

摘要:立足95后的职业价值观,分析了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常见问题,并以邮储银行为例,探讨了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的策划及组织方案,对于邮政企业提升培训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员工;入职培训;兴趣;效率

新员工是企业的新生力量,也是企业较为重要的后备发展力量。如何设计实施好新员工培训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95后涌入职场,他们有鲜明的人格特点,如何针对新入职95后员工群体,制订培训方案,在提升培训效率的同时,增强他们的企业忠诚度和认同感,达到掌握岗位知识技能、明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195后职业价值观分析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3%.同时,58集团联合腾讯的《2017~2018年度中基层求职者行为特征研究》显示,兴趣爱好成为95后求职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新入职员工与以往70后和80后不同,他们不再以工作稳定性为主要追求,他们张扬个性,有鲜明的自我想法。他们更加注重付出与回报比,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新员工入职培训常见问题

时代背景赋予了95后员工不一样的职业价值观,传统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基于多年来从事新员工入职培训方案设计的经验,结合外部标杆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现状,新员工入职培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阅读全文

老年护理院患者安全照护的质性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护理院安全照护的现状。方法2016年4月采用面对面同步视频语音、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法对北京、杭州、长沙、广州、江苏、重庆6个省市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资质的12家老年护理院的12名管理者进行研究,运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老年护理院缺乏统一规范的安全照护风险评估流程及指标体系;护理员整体文化水平低,缺乏安全照护的培训;安全照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不规范。结论老年护理院无规范的安全照护风险评估流程及照护计划实施的管理机制,该院应探索老年护理院安全照护管理体系,加强护理员安全照护技能专业的培训。

[关键词]老年人保健服务;医护疗养所;安全;数据收集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2016年4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老年护理院实名制行业交流微信群”中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资质的12家老年护理院管理者12名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对象分别来自北京、杭州、长沙、广州、江苏、重庆6个省市。1.1.2纳入标准(1)老年护理院运行2年以上;(2)担任老年护理院管理工作1年以上;(3)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清晰,自愿参与本研究。

1.2方法

阅读全文

大学英语教育框架的构建

一、契合“人”的发展重构教学模块

文化模块的设计要区别于传统的文化概况的简单的事实性介绍,即改变之前的以国别文化体系为中心的框架,而以同一主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多文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利于形成自己对该主题比较系统的认知。最后,改变传统的各种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等)为主导的课程设计体系,而将各种技能的培养融入对主题的理解过程中。各种技能在传统课程设计里体现的原则是集中对某一项技能的训练,但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课程设计在一个时间段内以单项技能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理解以系统的意义为中心进行构建的过程,容易产生意义的碎片化和单一技能训练的疲劳感。各项语言技能应当在教师及学生的共同设计下,在可超出教材的资源最大化背景下实现为意义构建需要而进行,即在同一主题下,穿插各项技能,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

二、知识的动态化共建

在传统的外语教育体系中,知识往往被认为是固定不变的、必须进行机械性的积累,而且是由前代传向后代、有教育者传向学习者的。而在当今充满着变化和互动的时代,这已经明显不再适用了。知识越来越显现为经由不断扬弃的过程而得到再生,是学习者与包括教育者在内的其他人动态构建而产生的。学习者和教师应当动态共建英语知识体系及相关资源。动态的知识观不把知识当成一成不变的符号体系,而“注重把握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超越单一的‘工具理性’观念,把知识与人类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高文认为,学习的建构性体现了“人的交互作用的本质”,即“个人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与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英语学习者其实是将前人产生的语言及其意义与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融合,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产生而又经过之后的不断验证而再生产语言知识的过程。而英语教育者的使命便是让学生领悟到,英语知识是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和教师的多种方式的努力批判地、协商地构建起来的具有个人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有效的信息体系,而不是来自某些权威的僵化的信息。在这个过程当中,教与学双方都应当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这也是在变化的时代赋予语言本身的常态特性,因而要对知识不断地重新审视和更新。尤其是英语的国际通用语的属性,更加使英语知识处于动态形成中,而学习中各方的努力更是促成其形成的直接动力。

三、创建对话性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倾向认为自己多年以来受到的教育和训练会保证他们始终的正确性,而学生也会因为信任了教师的专业性和正直而相信他们始终的权威性,但教师并不是一贯正确的。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一起进行的探索和互动让学生懂得:任何人都是在试错和协商的过程中学习的,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意义和有价值。学生对教师是要尊重的,但是尊重不等于无条件听从或者完全平等,传统和课程特点赋予了教师在课堂上相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权力。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理安•艾斯勒(RianeEisler)认为,“(教师的)权力应该体现为传导给学生权力而不是使他们丧失自己应有的权力”。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性化,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还应当让学生懂得,对于营造一个好的批判性思维课堂,学生也是责无旁贷的。同时,英语教育是对人的所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个体的成长。在这样的视域之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便超越了个体发展空间。古铁雷兹(Gutiérrez)认为,在学习中师生之间可以尝试建立一个特定的发展环境———“群体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之内,“学生在学习领域内外开始重新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们未来的成就”。在这样的开放空间内,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够生发真实、合理的知识。

四、英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成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