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近代美术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新媒体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探讨
摘要:在当代社会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技术在人民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追捧,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提高高校美育教育,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该如何自处,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美术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美术教育;高楼
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中,美术教育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和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术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可见,从近代开始我国就很重视美术教育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习惯,直至今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完全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存在形式。4G、5G、Wi-Fi网络迅速覆盖,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移动媒介,传统的美术教育该如何利用新媒体时代进行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首先出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是在数码科技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的新兴产物,具体表现在文化、经济和全球化等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应用与相关产业的出现,新媒体的时代也随之到来。人们不再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感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手机客户端和APP。[1]早在2015年,就发表讲话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下互动、线上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时弘扬科学等方面展现正能量。与新媒体的亲密接触,正是国家对新媒体发展的高度认可与支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纸质报纸、杂志销量锐减,人们更多地使用移动端阅读新闻、查找资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收视听方式,以往的广播、电视不再成为接收信息、大众娱乐的主要来源,人们更多使用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听书、观看视频。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高效的信息传播、快速的阅读却使停留在我们脑海的知识记忆少之又少。
二、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在我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关于美术理论相关课程,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力及道德观。但是国内高校在美术教育中均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美术教育目的不清晰明确。高校美术教育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审美能力、艺术情操和品德修养。高校教师多按部就班只讲授书本上现有的知识,没有进行扩展,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最终导致高校美术教育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也不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2]二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更加重视技法、技能,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正如所说,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一样,高校美术教育也一样要重视理论教育学习,只有拥有了深厚的美术文化底蕴,才能真正提高美术素养。三是美术教育与其他理论课程教育存在根本性的差别。高校美术教育是为了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美术的起源、历史及美学意义,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奠定审美基础,让学生有良好的美术素养。现有的理论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只关心理论记忆和最终成绩分数,而不注重促使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自身美术素养,这和美术教育的目的相背而驰。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把理论和绘画实践进行有效的融合,而不单单只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过多重视理论,而缺乏对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导致高校学生的美术教育形同虚设,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高校美术教育应当时刻谨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美”是一种哲学,是人对这个客观存在世界的情感表达。美术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强调美术教育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服务于人的。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美的独特见解、美的创造力。
传统哲学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哲学仍然有着特殊的含义,是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我们与世界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互助互利的文化基础。毫无疑问,美术教育需要在现代视域中进行,而现代视域与中国传统哲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而不同、一以贯之、执两用中三个方面出发,对美术教育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一、和而不同——坚持真我与海纳百川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黑田清辉美术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黑田清辉是日本明治中后期美术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的美术教育方针对日本油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也间接影响了中国早期油画教育。文章从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形成基础、合理性、革新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其内涵,以期能够为现今的美术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田清辉;美术教育;合理性
黑田清辉是日本明治中后期油画艺术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一方面,他曾经担任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第一任主任教授,创办自由绘画团体“白马会”,晚年升任帝国美术院院长(日本美术行政的最高职务),被称为“日本近代油画之父”;另一方面,曾在黑田清辉主持下的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学习过的黄辅周、李叔同、曾延年、卫天霖等中国近代油画先驱,学成回国后投身中国早期油画教育实践,成为中国早期油画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据统计,自1905年至1949年在东京美术学校“共有134个优秀中国人在这里度过弱冠之年”。由此可见,黑田清辉的美术教育活动对于日本和中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一、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形成基础
1893年,黑田清辉结束了10年的法国留学生活回到日本。此时,全日本没有一所正规的美术教育学校,之前创办的工部美术学校早已于1883年关闭。1896年,东京美术学校设立西洋画科,黑田受美术教育家、思想家冈仓天心邀请,出任西洋画科教授、主任。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美术教育方针理念传播出去,《二六新报》在1900年3月至4月间陆续刊发了黑田清辉关于美术教育的观点。首先,黑田清辉跟随画家柯兰习画期间,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学院派教育。同时,黑田清辉研习美术史,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发展脉络有着清晰的了解。以此为基础,黑田清辉首先分析了当时的艺术发展现状,“一直以来,绘画都分为两派,旧派墨守成规,与现展趋势脱节,技法日益退步,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能力。新派顺应时代的变化并谋求新的发展,作品从所描绘的形象中抽离。目前还看不到必然的成功,同时过于冒进也有陷入癫狂处境的危险。学习洋画也分为两派,一派是模仿风格外形,没有描绘本真的部分,一派是以天然纯粹为主向前推进,这种方法也是面向未来的。”这其中所说的“旧派”指的是以明治美术会会员作品为代表的保守画风,而“新派”指的是以白马会会员作品所代表的自由明快画风。两种画风之间的较量在当时的美术界甚至文艺界都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其次,拥有10年留学经验的黑田清辉认识到欧洲艺术的长处与日本艺术的不足。他说:“欧洲艺术的美的根本修养是从希腊艺术开始从未间断过,并且自由地寻求技法的发展,它的优点是能够将已经发达的技法手段继续向前推进。欧洲艺术与思想的变化相适应,对于学理也经常作出改良,运用学理的培养办法来追求艺术的本源。”黑田清辉对于欧洲艺术发展中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性很认同,也就是艺术要追随时代,通过艺术作品与时代思想的互动追求艺术的本源,这也是美术教育中所要追求的。与此相对,黑田清辉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当时日本艺术发展的不足:“我国人在技艺和学术两方面都忽略了要进行真诚地研究而急于取得成果,但不经过真正的研究是很难获取知识的,没有完备的知识也难成大器。自从接触西欧艺术以来,只对外形的模仿是触碰不到艺术的精华,如此学艺难有大成。真正的革新者要对此予以关注。”黑田清辉准确地看到了一些人在学习西欧艺术的过程中,因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只是对于形式的模仿而没有学到欧洲艺术的精华。这种见识是当时日本美术界所缺乏的。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全盘西化,各行业迅猛发展,美术界也不例外。工部美术学校里推行的美术教育是由意大利教员教授的纯正的欧洲美术的表现方法,学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究。冈仓天心最早意识到了全盘西化正在迅速吞噬日本传统文化,所以不遗余力地推动对于日本画的保护和新日本画运动。最后,黑田清辉也认识到了日本绘画的优点。他认为:“日本绘画的长处是在技巧上的运笔轻巧,描线简洁不拘泥于阴阳起伏,色调温醇等,实属艺术的最高级技能,如果将这种技能滥用也会出现混乱,这些技巧是我国国民天然的美术天赋……日本美术就像一个拥有超凡绘画天赋的小孩,开发他的天资使他具备成大器的条件,根据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行不同的教育,但不要进行绘画风格教育……要强化本源教育,顺应时代,表达今日的思想,完善必要的知识,再加上我国固有的长处,做到真正地表达当代是日本美术发展的唯一道路。”黑田清辉虽在欧洲学习的是传统的油画教育,仅在童年时短暂跟随日本画大家?口探月学习过日本画,但这并不影响黑田清辉洞悉日本绘画中的优点,可能正是长期身处国外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日本绘画中的优点吧。优点虽宝贵,也需精培育。这里提到的固有长处除了日本绘画自身的优点以外,日本丰富的风土资源也为艺术创作表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二、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合理性
天地万物皆有自己运行发展的规律,美术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黑田清辉最早提出了“美术需要基于天然的学问原理来发展”,只有尊重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美术教育的培养规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员。“自古以来,带有历史特征的美术都是基于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展,希腊美术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在欣赏人体美的习俗中能够运用学问原理进行表达……学理应用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美术发达的程度。不仅是与新美术的兴盛、新思想的表达相适应的学理的应用,而且要将新思想与学理完全地融为一体才能发展。”黑田清辉数次提到“学理”这一概念,指的就是学问上的原理和理论。“风土人情如何引入到美术,如何让国民具有美术思想。单纯地依靠国土的优良或国民的气象就能够使美术进步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现在的希腊美术衰退,意大利的绘画不振兴?我国也是这样,日本没有因为山水秀美而成为美术大国,如果仅因为日本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佳作就认为日本美术会永远发达是不可能的,要懂得适应时代的美术的特性。”黑田清辉提到,一方面是风土人情蕴育着美术发展的基础,为美术创作提供源泉与滋养。纵观西方美术史,希腊美术与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美术都是如此。另一方面,风土人情并不决定着美术的发展发达,美术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时代影响美术,美术反映时代,只有这样的美术才能永葆生机。黑田清辉很清楚地认识到了美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互动联系,任何脱离时代的美术最终会走向消亡。在当时经济处在急剧上升时期的日本,能够保持清醒,认识到日本美术发展的不足,说明黑田清辉的视野开阔,洞悉时代。关于实践方法,黑田清辉认为首先要修改原本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我国的艺术在世界竞争的形势里发挥特殊的光辉,不能拘泥于自古以来的旧套路,也不能去模仿欧洲已经形成的风貌,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到欧洲去,采用有序的教育方法,以人体为基础,天然地去体验,为了坚实的研究,接受必要的授课……通过学习天然的学理熟练地掌握写生技巧之后,才能逐渐地舒展情趣、表达思想,发挥我国固有的美的品质。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并不是依赖自古以来的技法,而是将真诚天然地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才能够达到的。”在具体的教育方法实施之前,黑田清辉提出要先到欧洲去学习,去接受传统有序的美术教育,以人体题材的练习形式为媒介,深入钻研欧洲美术的精髓,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另外,要注重思想观念的表达,将日本风土中的美学品质与适当的表达手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灵魂的日本式美术。黑田清辉在谈话中多次提到“天然”,其指的是未施加人工保持自然的原样,而是在美术学习与创作中求真,真诚地去学习,真诚地去感受、创作、表达。黑田清辉留学法国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个画塾名为“天真道场”,寓意为天然、真诚。尽管这一命名来自日本历史学家久米武邦,但其内涵与黑田清辉的主张是一致的[2]。
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哲学仍然有着特殊的含义,是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我们与世界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互助互利的文化基础。毫无疑问,美术教育需要在现代视域中进行,而现代视域与中国传统哲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研究现代美术教育。文章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而不同、一以贯之、执两用中三个方面出发,对美术教育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数千年的发展,使中国拥有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传统哲学文化,其内容丰富,洞悉透彻,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今,人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说法:传统哲学过于局限、迂腐,现展需要新的哲学理论指导。诚然,传统哲学中存在部分滞后的观点,但是诸如“诚、义、礼、信”“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仍然具备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传统哲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能够及时纠正社会快节奏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和谐相处、平等交流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所要讨论的美术教育,主要是现代美术教育,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但这是否意味着传统哲学就无法参与到现代美术教育活动中呢?答案是否定的。近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最早给出了时间的优先级定位,否定了普遍认为的“现代”优于“过去”和“未来”,即“重在当下”的看法。海德格尔认为,历史和现在是一个整体,并无明显的界限,“现在”不可能离开“过去”和“未来”而单独存在。这一观点被他的弟子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进一步发扬光大。伽达默尔强调了时间的相关性,表示现代视域与传统视域是互相融合的,离开传统视域,现代视域在严格意义上不再完整。所以,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研究需要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带来深刻而丰富的启发。
一、和而不同——坚持真我与海纳百川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诠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特征,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起源于西周晚期,经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继承后,发展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孔子主张的“和”是和谐统一,承认事物间的不同,在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存在“不同”的“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平衡状态,受到原则的约束,无根无据、不加审核的迁就与苟同是不可取的。在孔子看来,人之高尚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坚定自己正确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善于吸收和摒弃他人的各种想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同一、统一、相加与附和。所以,“和”的灵魂显而易见,就是批判、创新。若要实现“和”,必须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原则要求自己,即不以个人的妄自猜测来看待问题,不要将主观看法强加到客观事件上,不要固执己见,不要因为这个看法是自己的就不肯妥协。孔子认为,主观臆测和固执己见是错误的,同时也不应该淹没自我和任意妥协,“和而不同”意味着虚怀若谷和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孔子对于弟子的区别看待可以说明上述观点,他欣赏能够举一反三、积极思考的子夏,谓之“起予者商也!始可言《诗》矣”;而对言听计从、乖巧懂事的颜回则颇有微词,评论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可以看出,孔子向往的“和”应该是“和而不流”,基于一定的原则坚持自我,同时积极吸纳其他思想和想法,取之精华、弃之糟粕,互相补进。这种先进的哲学思想成为那个时代孔子学说能够生存下来,并在后世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也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与繁荣。世界各国的现代美术教育都是以西方美术文化为基础的,尽管西方美术理论与实践存在明显的领先优势,但是孔子的“和而不同”告诫我们,以完全的拿来主义来处理外国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不科学的。整体性的选择也许在短时间内适用,但必然会影响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无法形成中国特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盲目模仿西方模式的现象比比皆是。而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等值作用的因素,现代美术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简单代入西方体系,忽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将严重阻碍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笔者认为,“和而不同”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建设前提,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以继承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辅助,制定适合我国整体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策略。其实,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早就受到了世界范围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危机日趋显露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于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人们就曾达成共识,认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需要去借鉴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髓的孔子思想无论是过去、现代和未来,都具备显著的历史穿透力,魅力尽显。美术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善用“和而不同”,坚持自我,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建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体系。
二、一以贯之—结合美术教育实例探索现代美术教育规律
“一以贯之”是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其源于《卫灵公》的一段记载: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识之者也?”对曰“然,非与?”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文中出现的“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子贡博学多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孔子为了使子贡不在知识表层过多的停留,教导他深入学习,发现本质的道理。孔子所言的“一”可以认为是某一类具有一般规律的事物或现象,“一”需要长期累积,不断实践才能得到,离开万物、绝对抽象的“一”是不存在的。因而“一以贯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对于事物的一般规律,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大派系——老子哲学思想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老子强调“知常”,也就是探索物质的本质规律,这对事物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有着内在的必要性。将“一以贯之”运用到美术教育研究中,就是要求美术教育者结合丰富的美术教育实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美术教育理论体系。发掘美术教育现象的“一”,既包括本土美术文化的发掘,同时又涵盖外国美术教育经验的学习,找寻普遍的规律,一以贯之。当前,我国美术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扩招导致学习美术的人数激增,高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来培养美术人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的滞后与体系的不科学使高校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美术人才,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术与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此,作为美术教育者,需要一以贯之,只有找到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首先,要平等看待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美术教育文化,积极学习、借鉴丰富的美术教育现象、思想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掌握亚洲其他国家的美术教育信息。其次,要开展对于本国美术教育及文化的研究,本土文化会从各个方面给予最贴合国情的发展启示,结合现象探索美术教育理论的一般规律,这就是“一以贯之”的现代意义。
水彩画教学美术教育作用分析
1.水彩画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所在
1.1我们知道,美术课程因学校教育的开展而存在,水彩画因工具材料的简单、便捷受到学生的喜爱,历史性的进入到了美术课堂教学中。
随着我国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水彩画的教学形式与手法也逐步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使得水彩画教学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有效的开展,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第一,水彩画融合了中西绘画的精髓。水彩画作品轻盈华润,可谓温文而典雅,这是西方绘画表现光色、塑造形体的优点,同时水彩画又具有东方画创作的笔墨神韵,其中水印木刻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总之水彩画的创造融合了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东西方作画的神韵。水彩画更为接近我国的传统国画,与其它外来画种相比较外来画种更容易使我国国民接受和喜爱,同时水彩画较强的抒情模式,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随着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水彩画热的浪潮,全国各地相继开设了大大小小的水彩画画展,在此发展过程中,水彩画已经已经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其中包括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延伸,也包括在高等教育中的延伸,推动了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其次,我们再来探讨下水彩画与学校美术教育。
水彩画随着我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发展而成长,现阶段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到大学生都会让学生或多或少的接触水彩画,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的美术专业水彩画课程已经作为单独的专业课程来设置,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新时展下的水彩画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所呈现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开展具有双重性,即美术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性质,今天,我们重点来探讨下水彩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知道,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绘画学、公共基础课等,其中水彩画就是绘画学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对水彩画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大学生在色彩掌握的相关规律,推动学生的绘画水平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于此同时,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各专业在招收专业学生考试时,都会把美术最基本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如素描、色彩等,而色彩应用的考核就包括水彩画方面的知识,所以,水彩画不仅对学生基础美术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还对与我国美术专业人才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意义。
2.通过水彩画教学培养美术素养
我国高等美术院校各专业大多把水彩画课作为色彩基础课程开设,这里容易产生误区,即以为水彩课的任务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色彩感和色彩表现能力,为美术创作和美术设计打下基础。然而水彩课教学的任务不完全是解决色彩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什么是素养?即个人平时的修养。作为一个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美术素养主要体现在视觉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水平等。水彩写生训练过程中就是为了提高以上的能力。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的水彩教学大纲作了明确说明:通过水彩画教学,“学习掌握写生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以色彩表现物、境、人及较为复杂关系的造型,发挥学生各自的艺术素质,为进行水彩画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水彩画的写生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等,调动人的潜能”。水彩画以其独特的作画方式呈现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而实际井然有序的绘画教学模式。水彩画在形式意味上远别于其他的画种,作品所反映的影像往往在清晰与朦胧之间充满某种神秘感,于水的有意与无意的流动中产生一些令人难以捉摸的隐喻与暗示。水彩艺术既有其他造型艺术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可以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水彩教学来提高人的美术素养,适用不同层次的美术教育。大众化的美术教育应该加强对水彩教学内容、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明日的美术教育者,他们在学习期间经历的教学进程,将直接影响将来从事的美术教育工作。因此,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课程研究格外重要。
美术教育转型与价值趋向
摘要:
伴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艺术导向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性路径,美术教育也经历着旧模式的没落、解体和新范式的建立,折射出现实之于艺术的制约与价值维度的重叠和分离.简要考察近代以来美术教育在西方乃至中国的基本存在状况,在把握其历史形态和现实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和实践所经历的范式转变,重估美术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版图上的价值趋向,透视美术教育的模式之争和价值的分化.
关键词:
美术教育;历史传统;现代转型;价值趋向
在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资本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呈现出高速发展和高度专业化的状况,不断的革旧迎新使社会生活日益分化成隔膜的集团,彼此的沟通变得愈加艰难.另一方面,得益于自动化生产的普及,城市人群也享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人们显然亟待寻找一种恰切的形式和沟通渠道来克服现代生活带来的焦灼和困扰.在此时,人文教育就格外凸显其重要性了.而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也自然获得其应有的地位.美术教育虽古已有之,但有实无名,只有当“美术教育”被命名和被指称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时,围绕美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才跨入我们的视野,显现其历史的脉络和现代的趋向.本文意在简要考察美术教育近代以来在西方乃至中国的基本存在状况,在把握其历史形态和现实动向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和实践所经历的范式转变,重估美术教育之于现代社会生活和教育版图上的价值趋向,透视美术教育在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环境的变化所催生的模式之争和价值的分化.
1美术教育的历史传统
严格说来,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原始时期的涂绘和石、陶器制作工艺活动,在图案和器型的风格特征和稳定性上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存在着早期技艺的传承.无论在东西方,美术教育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才形成后来体系化的特征和规模有序的活动.1563年,瓦萨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建立“迪塞诺学院”,这是西方公认的第一所美术学院,它不仅标志着学院美术教育在西方的正式开始,同时也意味着中世纪行会和作坊技术传承形式的陈旧教育形态式微.虽然在学院外师徒相承的美术教育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比如作坊制直到200年后才缓慢消失,而且很多大艺术家也陆续出自学院之外乃至于名不见经传的师门.但是,学院在实践和理论上的体系构建和整合力,影响并主导了西方近数百年的美术教育.而学院外从作坊、俱乐部到画室的教育在此后仅作为社会需求的必要补充,其教学内容也逐渐围绕学院所建立并加以规范的体系、方法以及对经典的传承路线上进行各自的调整和侧重,总体上已不能存在于学院的影响之外了.作坊里的旧式美术教育并非单纯的绘画或雕塑的造型训练,在漫长的学艺期里,学徒要学习、掌握大量手工艺技术的实际操作,有更强的社会职业需求的针对性,并不在意科学体系的建设和理论升华.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则不再是普通的手艺人,而是在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引下,培养具有深厚学养的高雅艺术家和社会精英,所以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遵循人文教育的体系规范,既注重科学的实践训练,又通过文化、理论的开设来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美术学院在西方各国渐次普及,教学模式虽有因地制宜的变化,但总体趋同,也逐渐固化.直到现代艺术的兴起及魏玛包豪斯学校建立之前,西方美术教育长期处于由传统美术学院建立起的标准规范之下,固然在教育中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热情,但其基本特征都在于奉行一种尊崇权威、保守稳健的方针,将经典技艺的传承和古典理论的教授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事实上推进了一种“厚古薄今”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以致于产生了“学院派”这样包含着贬抑意味的称谓.不过,这种学院主义的标准一贯可以在统治者和贵族那里获得坚定的支持,而官方加持的荣耀使其建立的规范拥有更强的慑服力并得以更好地普及.在我国,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学校美术教育并没有在20世纪之前出现,但这不表明我国传统美术教育活动的匮乏.从春秋、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即已看出,公元数百年前的文明发展已经把生产工艺推至很高的水平,“百工”工艺的传承已经有成文的规范和教授方法.秦汉以后,美术教育在民间的师徒传承和官方的百工教育机构延续,至北宋徽宗时,中国古代美术教育达到了一个高峰,短暂出现了国立的学校性质的国子监画学.国子监画学已有周到而系统的专业分类和明确的绘画语言和品格方面的学习要求.及至清末民初学校美术教育正式出现,我国民间与官方的美术教育在漫长历史中累积了丰厚的业绩和遗产,其中以师古(人)重法(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所谓“以古训为法则,以经典为仪轨”也正体现了儒文化传统中的“信而好古”的特色[1].东西方文化差异固然巨大,但仅从“以古为师”这一倾向上,西方学院美术教育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思想和实践的层面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有其缘由,因为在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之前,尽管东、西方的美术教育内容有极大的不同,然其宗旨都是技艺的传承相袭.既然艺术在当时的“本质”尚未成为问题,既没有现代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观念,更没有当今艺术观念和实践的多元路径,而作为艺术从业者的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机制中也更依附于贵族和统治权威,那么,美术教育的突出任务正是培养技艺精湛的画家和工匠以委身于特定阶层和权力的需要.
高校美术教育创新研究(4篇)
第一篇: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创新实践
摘要:
美术是高校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很多艺术专业学习的基础。以往的高职美术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推进,高职美术教育也应进行适当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创新,以便促进我国高职人才的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创新
以往的高职美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忽视、教学实践的缺失等。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的发展,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现实生活的了解。
一、美术教学要注重与实际的联系
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联性
一、中外审美教育的发展
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程。从古希腊早期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提倡节制色欲,强调音乐、绘画等一些艺术欣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到赫拉克利特强调教养,培养智慧,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倡有节制的享受,提高爱美和追求美的能力等。这些早期思想家提倡的学说思想,虽然谈不上什么审美教育学说,但是或多或少的言论中都有涉及到审美教育的多个方面。可见在古希腊早期审美教育意识就已初见端倪。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学说的融合,后期学者在思想认识上对审美教育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升华,认为审美教育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既是情感的激动也是情感的教育。到古罗马时期,审美教育越来越趋向神性,到最后演变成宗教信仰,成为宗教教育的附属品。至此,当审美教育趋向于宗教教育的时候,已到了思想发展的尽头,不得不返回现实,承认审美教育是对感性型教育的培养,隐约显露出人性教育的曙光,预示着审美教育思想确立人性基础的到来。一直到近代,在反对宗教科学和封建贵族的激烈斗争中审美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在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学校教育,比较系统的美育思想提出则源于先秦,当时孔子提倡“师教”“乐教”,强调有节度的适度的审美享受。
道家学派庄子主张“心斋”“坐忘”,虽然不谈审美教育,却十分重视个人的审美修养。到汉朝又出现了萎缩的趋势,这是先秦儒家学派审美教育思想的一种倒退。一直到宋代,诗人王安石注重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人情操的感染、陶冶,这一时期审美教育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发展。近代我国的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审美教育理论大为扩展和深化。明确了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在教育领域里的区别与联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机关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审美教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成为我国教育组织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教育是关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美术教育
不一样的名称体现了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的涵义的不同理解。有的教育家把美术教育称为“造型艺术教育”,也有的称之为“视觉艺术教育”,其范畴主要包括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影视现象、艺术绘画以及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既包括传统的国画、油画以及手工艺、建筑、雕塑知识的传达和技能的培养,也包含影视摄像,还包括我们一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性和节日,以及能体现我们生活兴趣、生活质量、个人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视。受教育者的审美理解、阐述和沟通能力的塑造和提高,是以审美教育为媒介来传授审美意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领其对生活中不同的艺术创作、影视影像以及美术作品等审美载体的思考与理解。审美教育,是一门关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教育。审美教育运用美学原理传达审美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使个体得以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审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学有着自己的教育手段。美术直接反映了人的生活内容、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思想、感情、理想等等,并以此构成丰富多彩的美术题材。这样,美术教育中,无论是艺术创作的教育还是艺术欣赏的教育,都离不开美术所涉及的生活内容。而生活内容又大都是带有政治、理论等功利性的内容,既是生活中的美,也是或多或少地相关着功利。或者就是本身存在于功利之中。因此功利性之于美术教育,就好像水之于花,花当然不是水,但离开了水,也就不再艳丽。而审美教育就不同,它的目的在于构建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完善人性,无利益性,康德就认为在审美中存在着无功利而生愉快。因此,进行美术教育不一定会想到这种欣赏有何社会意义和价值,所以就不能一概否定和抹煞审美愉快的无功利性。
艺术社会学与审美教育相关,而美术教育,是一门包括艺术社会学的教育。不过,相关是一回事,即是又是一回事,依据在于艺术社会学主要是作用于认知体系,不是对审美意识、审美情怀的塑造。同时美育重视的不是诉诸认知,而是诉诸情感。很多艺术批评,艺术史或艺术理论的研究者或教师,可以把诗歌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可以把戏剧史的脉络讲得清清楚楚。在这方面,他们可以比大多数成名的诗人或戏剧家都强。可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要说是创作,既便是欣赏也不一定有很高的水平。美术教育的一些手段的非审美性,如美术理论的系统讲授,关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方法、技巧的知识传授和操作训练等,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于教育者来说是强制性的。比较而言,审美教育的方法灵活、宽广得多,可以说审美教育本身就是追求舒展、自由、和谐的。卓有成就的美的教育,是在分享美中进行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怎样提升学生欣赏美的水平,欣赏美的水平提升了就可以去创造和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是美术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美术教育,无论是美术欣赏还是美术创作,首要的,就是进行审美意识的组建,从而达到审美自身所必备的要求。美术教育的内容包含艺术创作的美和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