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激励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激励教育论文

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对策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下,我国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日益重要。因女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发展历程中面临着家庭与事业相冲突,自身心理压力大,成就动机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因而,需要从教师自身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及其社会层面四个层面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此促进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以此提升高校女教师幸福感。

关键词: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从古至今,“男尊女卑”一直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方面。性别问题也是长此以往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人义务,另一方面,女教师作为普通的女性则要关注婚姻和家庭所带来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在教育体系下,科研及学术都以相同标准对待男女教师,迫使高校女教师在面临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承受学校及家庭,科研及生活等双重压力,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使其成功。

(一)双重身份

定位模糊女教师在学术科研及家庭上承担着双重身份,在不同岗位面临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对于学术方面,女教师与其他男教师一样,首先的身份都是一名教师,全身心投入科研与教学中,这其中与其他男教师考核标准,评价标准都是统一的;而相对于家庭方面,女教师则是充当着贤妻良母的身份,主要的精力则在相夫教子等方面。我国历来的性别文化而言,一直流传下来的是,对于男女之间的评价而言,男人主要看重事业,女人主要看重家庭,这也足以影响着女教师所面临的身份及定位。高校女教师作为现代化女性,并且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在一定程度希望通过自己专业水平能力及自己科研成果,从此摆脱女教师的困境。但是,在面临晋升等问题方面,男性教师明显占据优势。长此以往的不平衡迫使女教师偏向家庭,从而抑制高校女性教师专业发展。

(二)双重压力

阅读全文

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提出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内期刊文献的搜索,认为国内学者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关注,但就职业道德教育整个领域来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较少。根据项目组的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是警察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在社会问题冗繁杂糅与警察压力持续增强的语境下,意义非常重大[1]。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公安后备人才和培训在职民警的双重任务,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预备警官,提高受训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2]。笔者2022年2月24日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题名“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35篇。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P1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P2表示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R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百分比),数据不一定完全精准,但具有参考意义。从国内期刊文献的搜索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关注,但就职业道德教育整个领域来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根据笔者“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心态调整策略研究”项目组的前期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在此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做如下思考。

(一)发挥学管干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困境与破局

[摘要]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剖析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激励的现状与问题,发现由于教育政策体制束缚及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直接制约了高校的发展。鉴于此,必须要突出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借鉴西方激励理论,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是强化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应有之策。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政策的深入,高职院校规模快速扩张,但质量问题也逐步凸显。为此,国务院在“十二五”期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55号,明确提出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在广东省建设18所一流高职院校。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战略支点是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管理。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作为实施高校管理的主体,担负着学校发展方向、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校园建设等管理重任,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等问题也成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在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今后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另外,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激发行政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推动高校改革创新、稳定发展,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具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西方经典激励理论,对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激励机制问题进行剖析并探寻其优化的路径。

二、文献综述

(一)激励理论综述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其本质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们按照组织或个人所追求的目标,采取相应的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激励的过程就是在内外刺激下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目前学术界的激励理论主要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求理论、奥尔德弗的ERG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弗鲁姆、波特、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德、罗斯的归因理论)。

阅读全文

教师培训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

注重有效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科学先进的工作理念是有效培训的航标,立体互通的网络体系是有效培训的桥梁,注重发展的团队管理是有效培训的保障,不断创新的组织方式是有效培训的载体,精细务实的全程管理是有效培训的后盾。

关键词:

教师培训;管理;创新思维;创新人才;有效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教师。为了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当前应该强化教师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主导作用。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由此可知,增强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注重有效培训应该成为培训机构的重要目标。在教师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培训项目为载体,坚守“天、地、人”的工作理念,以教师培训需求为起点,以教育教学困惑为主题,不断优化培训模式,创新组织管理,加强有效培训,探索内涵式发展的教师教育之路。

一、科学先进的工作理念是有效培训的航标

教师培训的宗旨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层教师”,在教师培训中要秉承“天、地、人”的工作理念。具体内涵为:“天———仰望星空,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地———脚踏实地,走向实践,解决问题;人———以人为本,关注需求,资源共建。”

阅读全文

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的讲授实践与总结,首先分析了当前我校《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的两个方面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强调本课程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注重与基础英语、专业课程、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衔接和配合,并运用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灵活多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自学能力。

关键词:

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化学专业英语》是我国各个高校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选)修课程,是化学专业与英语知识密切结合的一门文理兼顾课程[1]。分析《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这个薄弱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这业已成为当前有关教学改革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关键课题。

1教学实况综括

2004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现实中大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2-4]:一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基础素质呈现“三差”,教学效果欠佳。目前,各高校和学生对《化学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基础英语,教学地位明显偏弱,开设难度和随意性极大,任课教师积极性屡受打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英语基础普遍薄弱,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不高,多数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习惯于被动听课,过多依赖任课教师的讲解,学习效果很一般,尽管最后修得了学分,但其实际应用能力并无多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多而专业,学时短、教学任务较艰巨。化学专业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学时少却要求颇高,教学难度过大。要想在36学时内兼顾较为系统的讲授内容和扎实的教学质量,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此一来,任课教师明显感到疲于应付,而学生大多觉得复杂生硬、枯燥难学,常常恍如听天书,造成了师生双亏的不良局面。

阅读全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全融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几所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目标、拓展培训渠道、完善评价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院教育高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培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的中年和青年教师都能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全融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几所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进行调查,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院教育的高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的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理论学习,为信息技术深入做好思想准备

为了解决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必须先进行理论学习[1]。只有教师从思想上认同和接纳了教育信息化,才能用全新的教学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目前,每个学校的设备和资源已经很丰富,都有联网的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微机室等。但是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多,认识不足,还喜欢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视方便快捷的现代化设备如无物,教学资源基本上只有PPT课件。不知道还有很多功能强大且方便好用的工具软件,如虚拟机、仿真实验室等,不了解就更不用说应用了。因此,要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才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产生想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

二、拓展培训渠道,适应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的同时也不断的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中统一培训。目前国家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培训,提倡教师积极参与,既有国家级培训也有省级培训[2]。学校应积极的争取培训计划,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接受新理念、新技术,回来后每年的暑假开学给所有老师做汇报交流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条途径。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中式的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3]。校本培训的特点是收益面广、成本低、效益高等。培训形式主要有:聘请专家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题讲座;骨干教师利用多媒体现场演示,教师跟着动手操作;专业教师上机培训各类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技巧、课件制作的方法等。学校每学期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如通用网络教学平台如何使用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想培训达到预期效果,培训过程中还应该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包括出勤情况、学习目标、作业检查、最终考核、成果展示、奖励措施等,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在接受了一些培训后,教师的自学就是成为必要的了,每位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所授课程的特点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组建帮扶团队,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帮助中老年教师的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而中老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达到双赢。

阅读全文

高校生物学教师教学论文

一、影响教师质量提升的显性因素

(一)教育学背景知识不足,缺乏教学训练

在我国,高校教师多为师范类院校出身,有着教育学专业背景,而在美国,生物教师多为生物学科的研究生,这就使得他们教育学方面知识较匮乏,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缺乏专业技能,只能采取“经验式”的教学模式,所以无法驾驭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模式。很多教师甚至认为经验式教学更为稳妥,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有效仍处于实验阶段,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不敢冒险采用。因此为教师提供教学方面专门知识的培训必不可少。如VisionandChange:ACalltoAction报告中就特别强调对于青年科研者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助理教授进行培训的必要性。

(二)教师投入到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足

高校的教师总是身负双重的责任:科研和教学。而结合美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更倾向于科研,导致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科研中,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学。在美国,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到名不见经传的文科学院,重视教师教学的寥寥无几,但几乎所有高校对教师的科研都有严格要求,校方对科研和教学的差异性对待,直接影响了教师对二者截然不同的时间投入。长期的忽视必然需要今后更多的投入来弥补,所以要想实现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增加教师在教学上的时间投入是毋庸置疑的。

(三)缺乏对教师的激励因素

外在奖励影响着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决策,当然教学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的使命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奖励制度却变得越来越窄,即只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不重视本科生的教学。有的教师对于教学工作表现得兴致勃勃,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工作中,也花费精力参与了教学类的训练,然而遗憾的是,政府与学校却意识不到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财政利益、职称学衔、教学奖项甚至是同事和校内管理层的口头认可,这些应有的回报教师全都不曾获得,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适应过程中的抵触情绪必然波及教师,随之带来较低的教学评估,以致威胁到教师的任职。面对双重压力,教师唯有选择明哲保身,拒绝教学上的进步。综合以上对显性因素的分析,笔者以为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这场硬仗中,要想突出重围,实现高等生物教育领域的巨变,显性障碍必须铲除,但是途中荆棘密布,绝非只有3个方面的阻难。(1)开展教学类培训固然能一解教师缺乏教育学基础知识的燃眉之急,但培训结束后,教师能否将所学应用到自身课堂中,还得取决于校方的态度。其管理部门是支持还是反对?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否成功。(2)加大教师教学研究的时间投入,学校在工作日程、教学管理上也需做到精细的分工安排,以保证教师的工作有效顺利进行。(3)提供教学类训练、增加时间投入和开设外在奖励一定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些影响,但对于教师来说,经验式教学的思想已根深蒂固,实难发生本质的改变,建立起持久、大规模的循证教学体系仍然困难重重,故“波及整个生物领域甚至全国性的大变革”在清扫路面障碍后仍需深掘地下,找出其内在的隐性因素。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提升路径

【摘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发现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存在科研活动参与度不够高、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固化、科研知识技能较为薄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提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增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重视科研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素质培养的融合等提升路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提升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可见,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本科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具备较高科研素质的临床医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医学的前沿知识,把握医学发展的最新方向;能够在临床工作中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制定科学可行的治疗方案;能够参与基础医学的研究,发现疾病的机理机制以及发生规律,寻找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为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贡献。[3-4]另一方面,医学生在校期间的科研经历,以及科研过程中形成的论文、成果等均可以为其毕业后的学业深造、求职就业增加砝码[5]。因此,在本科阶段重视和加强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科研素质的提升,培养一批既精于临床、又善于研究的医学人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生的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科研素质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技能和科研思维四个要素。其中,科研意识是前提,科研态度是保证,科研知识和技能是基础,科研思维是关键,四者组成了大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3]。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共发出问卷598份,其中安徽医科大学10份、蚌埠医学院11份、皖南医学院537份、国内其他高等医科院校40份,回收有效问卷537份,回收率89.8%。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升路径,以期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科研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1.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匹配。调研数据显示,96.65%的学生认为科研素养对临床医学生“非常重要”或“重要”,95.34%的学生表示对科研活动“非常感兴趣”或“感兴趣”。然而,只有20.3%的学生“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科研活动。尽管近年来,为了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的举办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越来越多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上的参与度仍然较低,参与质量得不到保障,科研素质的培养成了高校的“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2.高校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固化。调研数据显示,27.37%的学生认为“高校缺乏良好的校园科研氛围”,21.97%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一批科研大师和学者”,24.21%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视不够”,18.81%的学生认为高校在“科研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单一”。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是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模式,但是目前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形式单一,过程简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生在课程内容、进度,以及授课老师的选择方面缺少发言权,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分析的学习习惯,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师资力量、科研经费等条件有限,导致学生没有基本的科研素养,无法进行科学问题的沉淀和提炼[1-2];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度低,实验室的开放性不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科研需求,限制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3.学生的科研知识技能较为薄弱。调研数据显示,98.1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科研知识技能,其中54.3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临床操作技能和经验”,23.46%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相关知识”,15.08%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文献检索与查阅能力”。可见,由于缺乏对科研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加上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度不够,很多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检索和查阅文献,选题、设计医学科研项目,开展实验、调查等科研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科研数据,撰写科技学术论文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6]。4.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调研数据显示,98.51%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科研思维,其中,49.53%的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科研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科研素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发现新思路,运用新理论,开辟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且学习内容都是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前规划好的。在这种被动的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权威的勇气,从而导致创新思维能力难以提升,科研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二、科研素质提升路径与策略

1.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是培养临床医学生科研素质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7],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3]。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研论坛、科研讲座等学术活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资讯和知识渠道,培养科研兴趣和求知欲;开放部分实验室,降低科研门槛,支持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科研,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科研技能;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临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师生科研工作和成果的奖励和宣传,营造一种“有想法、有热情、有平台、有机会”的科研氛围,实现“人人想科研、人人能科研”的良好局面。2.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五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合理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才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培养[1-2]。针对本科阶段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除开设必要的专业课外,增设基础科研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信息学、医学统计学、临床实用技能、医师职业道德等。不断将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固化到教学内容中,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分析问题[4]。完善师生双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定期听取学生诉求和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3.推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按照自愿、对口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和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导师带培制度,制定具体的带培计划,明确任务目标,加强考核管理,帮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凝炼主攻方向,参与科学研究[4]。“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推行,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不仅可以借助导师的项目资源,对学生进行查阅文献、课题立项、实验实施、论文撰写等环节的系统性、个性化训练,使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又可以促使指导教师本身的科研思路更加开阔,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形成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局面[5-8]。4.重视科研项目的带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各级各类的临床科研项目。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对科研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体验,并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探究医学问题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随着项目的开展和推进,学生的科研知识技能也在逐步丰富和强化,这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肯定自身价值的同时,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演绎思维能力、归纳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科研思维[3];此外,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以上能力、素质的获得,均有助于医学生在就业时突显优势,拥有更强的竞争力[4]。5.促进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素质培养的融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生只有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才能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验证理论假设;也只有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感受、观察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洞察医学问题的敏感性,找准科研创新的切入点;此外,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必须同临床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职业要求的临床医学人才,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