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积极心理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积极心理学下的小学德育管理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角度来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于小学生德育过程,有助于我们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指数,还能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心理学能为提升小学生德育管理有效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德育
审视目前学校德育现状,学校缺乏的不是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而是德育开展的实效性。小学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如何使儿童的道德成长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德育过程中来,意图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小学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1概念
1.1德育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及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辅导等。詹万生先生等推崇广义德育。[1]而檀传宝教授则倾向狭义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2]笔者也认为德育的核心或基础应该归根于道德教育。至于政治、思想、法纪、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道德教育。
1.2学校德育
企业管理积极心理学探讨
1.积极心理学概述
1.1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1.2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2.1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思索
本文作者:张维贵 李自维 王飞飞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要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任俊(2010)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积极教育是指以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目标,强调教育不应只是弥补学生的不足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拓展和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近几年,西南大学黄希庭教授以及他的博士生团队以“幸福的进取者”为主题,研究了自尊、自信、自立、自主、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服务、责任心、诚信、幽默等积极品质,2006年至今,黄希庭等人(2012)发表了“从自尊的文化差异说起”等与积极品质相关的论文76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积极品质的研究和发展。[2](P121)杨英法(2006)从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角度,把人的积极品质分为品格、胆魄和才识三个部分,品格指富有怀疑精神、求实精神、自信心、好奇心、勤奋刻苦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格,胆魄指“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闯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那样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才识指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善于产生思想火花、产于进行理论建构的才能、见识。[3](P32)
基于心理学视角而构建的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调查研究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倡导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但在实证研究上,国内利用实验干预技术的本土化研究还不多,针对大学生积极品质进行干预实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现状特点还较缺乏客观全面的描述,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还没有有效可行的方案,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为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落到实处,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还需加强。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采用实证方法构建出了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几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为被试,共回收有效问卷970份,有效回收率97.0%。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时采用班级课堂团体调查方式,以保证被试回答时尽量少受干扰。第一部分自编“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品质评价问卷表”。根据Seligman对积极品质的研究以及中国近现代文化对积极品质的概述,采用语义分析法归纳大学生主要的70项积极品质。作答方式采用的是五点量表,要求被测者根据各题项的陈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选择相应数字,“1”表示非常不符合我,“5”表示非常符合我。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表”,第三部分“大学生积极品质自我评价表”。[4](P121)首先对数据进行核检,然后采用SPSS13.0对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量表信效度检验。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调研结果
大学生普遍认同积极品质的重要性,但对积极品质的重要性,有明显不同的认知态度;大学生对自身具有的积极品质自我评价整体较好,但积极品质自我评价差异明显。第一,从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积极品质重要性评价得分为4.324,积极品质自我评价得分为4.008,可看出现实中大学生自身具有的积极品质与他们理想中要求的积极品质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当代大学生的代言词主要有:讲信用,守诚信;真诚待人、自强自立;努力拼搏,适应环境;充满希望,积极乐观。第三,当代大学生代言词还常有:善良正直、自尊宽容、诚实忠诚、懂得感恩、具有公民的美德,有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大学生具有的这些积极品质超过了对其积极品质重要性的要求,比如自我评价“善良”是大学生具有最好的积极品质,但在积极品质重要性排名中“善良”却排在第16位;同时,大学生评价自身具有最好的品质的正直、忠诚、公民的美德、宽容等,但不认同这些品质相应的重要性,大学生将它们分别列到了第44名、37名,45名、36名。[5](P39)第四,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勇气、毅力、人际交往力等较为欠缺。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创造力、勇气、毅力、人际交往力等明显不足,他们认为“比较重要”但自身最差的积极品质有:人际交往能力、勇气、交往技巧、智慧、毅力、领导能力、人际吸引力、创造力。第五,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与教育专家期待的有较大差距的是:自信、勤劳、创造力、毅力。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生积极品质是:积极乐观、责任心、自信、政治信念、诚信、进取心、勤劳、创造力、执着追求、毅力等;当代大学生对自信、勤劳、创造力、毅力等积极品质的认同度与专家的期望差距较大。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评价解析
高职生积极心理学认知分析
本文作者:马洪旺 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法
抽样
本文选取的是台州高职院校大一、大二的学生,共350人进行问卷测试,其中有效问卷数为340份,有效率为97%,信度系数为0.97(如表1所示),符合调查研究数据参照范围。这其中包括,大一学生129人,大二学生207人,大三学生4人。其中男生262人,女生78人。
基本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7道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在认知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科范围内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相关因素。且调查角度比较全面但又重点突出,主要是切合高职学生自身内在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影响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展开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主要是指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比如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足程度、对未来的希望以及乐观主义程度以及目前的快乐和幸福程度,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第二个主要是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第三个层面主要是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研究结果及分析
成人积极心理学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刘娜娜 益菲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市场经济学院助教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应该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们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和矫正。从这种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成人教育,顾名思义,是指成人即已经工作过或有了一定社会阅历的人,又重新进入校园接受继续教育。这其中既包括各种学校的函授、夜大、进修生,也包括一些委托培养、定向代培等形式的学生。这个群体,由于特殊的背景和经历,使得他们与普通高校统招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下面简单介绍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
年龄、知识水平层次结构良莠不齐,导致其自我价值认同感不强。具体而言,他们会因为年龄、知识水平层次较低而显得更自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另外社会上的“成人教育的文凭不如普通高校文凭好”这样的观点在无形之中也给了这一群体成员以很大的压力。同时部分学生因此而无法合理恰当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承担着多重压力。在学业上,成教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不扎实,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在工作中,依旧承担着较重的工作负担。另外,一些成家并育有子女的成教学生还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多个角色和学习、生活、工作的多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其心理健康状况亟待关注。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成教学生在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上存有相对矛盾的两种状况。一种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动机,希望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因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另一种学生持有“得过且过”“混文凭”的想法,缺乏学习动机,厌学,缺课,逃课,考试时抱着侥幸过关的心理,对待学习内心迷茫。
积极心理学下校园足球教师心理培养
摘要:积极心理学注重通过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人的良好行为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校园足球教师师资培养在心理品质方面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认为可通过下列措施培养校园足球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外部环境;引导、鼓励校园足球教师的主动积极行为;对校园足球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校园足球教师;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
在政策引导及实践推动下,2015年以来,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审批校园足球试点县(区)201个、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110个、校园足球特色校3000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6000所。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师资问题是重中之重。教育部及各地市教育厅每年都开展校园足球师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围绕足球教学及训练竞赛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主要关注校园足球教师的知识技能等“硬件”,对其心理品质等“软件”,尚无政策关注及具体实践,理论研究也非常少。在注重立德树人的今天,探讨校园足球教师心理品质的培养,对提高校园足球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校园足球运动健康、持续地发展,顺应学校体育改革的趋势,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发源于西方的心理学思潮,与传统心理学关注矫正人的心理问题相比,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各种心理现象及心理问题,如抑郁不是“被动的情绪低落”,而是“能对冲突作出深刻的情绪反应”。积极心理学认为单纯矫正或消除心理的消极方面并不能促进积极方面的发展,但发展心理的积极方面,却会自然而然消除或抑制消极方面。因此,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以及影响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从而促使个体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并拥有幸福良好的生活,获得自我实现。积极心理品质被确定为24种,如兴趣、创造力、领导力、勇敢、韧性、信念、自制、幽默、幸福感、社会智能、善良、感恩等,并被归纳为六大美德力量(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自我发展和完善教育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与自我效能感、人际关系、职业幸福感、工作投入度、职业发展意向等呈正相关,与压力感、职业倦怠等呈负相关。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途径是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指2种:一是感官愉悦,二是心理享受,后者指超越自身原有状态后带来的体验,如成就感、效能感、幸福感等,对个人的成长及社会发展更有意义。积极体验可通过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人的良好行为来获得。
2校园足球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对校园足球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关注其积极体验特别是心理享受的增进。基于此,可从构建校园足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校园足球教师良好的个人行为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积极心理学下高中政治课教学
摘要:作为心理学发展重要趋势的积极心理学,以关注人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品质的培养为理念和目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为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理念、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情境的创设、生本作业的布置四个方面,对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以期助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培养具有积极健康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面临的时代课题。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大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计划进行展开。教师对于课时目标的设置较为空泛,教学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针对性;授课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多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主,试图通过大量的“说”来让相关的“理”入脑入心[1]。众所周知,个体品德的形成主要是受教育者心理过程内化和外化的结果,单纯的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理解视角往往比较消极片面,把精力主要放在对学生错误问题的纠正上,缺失教学互动。由此忽视了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需求,影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参与的积极性,无法使学生对知识和情感有深度的体验,更不能有效激发和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思想内化的目标也就无法达成。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就容易形成一种空洞的心理感觉,这种心理体验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和自我成长的价值目标及立德树人的目标。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成长、稳定的关键时期。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未能积极探索适切的教学方法,高中学生面对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的特点,在强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作用下,更容易产生讨厌课堂、内心焦虑等不良的心理情绪。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出发,在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方面,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从积极的视角看待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纠正和克服学习中的不良情绪,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2]。
一、树立面向自主发展的教学设计理念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具有极强理论性的课程。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容易出现有理但无趣的状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 但学生听着毫无兴趣。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立场的教学,要求教师重视青少年阶段这一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用积极理念与思维来对课程进行设计,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等方面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和心理需求,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中主动融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改变,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变成教学的引导者,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认知,培养积极情感,践行积极行为,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知识学习时,结合“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图片展示—任务落实—体验分享—总结提升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伊始, 给学生展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花灯图片,请学生设计一款能展现中山风土人情的文创产品。由于学生对中山古镇及其风俗有深入的了解,在这个任务环节中,学生积极主动、兴致高涨,在欢快氛围中展现丰富想象力,“迎恩门的挂饰”“相公塔的笔”“永安桥的 T 恤”……各种各样的文创设计纷纷呈现。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设计活动、分享体验等环节,能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创设符合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课, 要以积极的情境为依托,以课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 将教学目标与知识内容通过自觉的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觉行为。为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可能经历或者正在、 即将经历的实际生活,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场景中积极思考、深入体验、深度感悟,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1]。课堂活动的实施,主要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晓理”,也要让学生“动情”,更要让学生做到“导行”。在课堂中,教师要运用情境导引、体验活动、探究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真实问题,找准思维和情感的契合点与交叉点,用具体而又生活化的事例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寓理论于情感和思维的碰撞中,使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内化于情、外化于行。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时, 考虑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和平年代的学生,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更多的是稳定安逸,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经历沧桑巨变,也没有经历血雨腥风,因而在他们的心中缺少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执着,有时较难深入理解革命情怀、革命精神。但他们又希望通过更多的渠道加深对党的历史和知识的了解。为此,教师决定以积极情景导引问题,在课前先播放了一段《长津湖》的电影,当看到衣着单薄的志愿军在零下 30~40 摄氏度的严寒中, 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与美军殊死战斗的场面,不少学生对革命英雄心生敬意、潸然泪下。在引导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样做”这一问题探究时,学生结合自己对影片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从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角度谈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样做的理解。因此,借助充满“情味”的情境,把握学生的情感触发点,学生发自内心认同党的领导, 以生活在党领导下的国家而自豪,对课本中党的相关知识、民族精神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德育教学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西方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悲观消极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成为一个新兴热门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提倡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与潜能,用积极心理学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一、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1.社会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日渐加大,我国也出现了更多的消极心理现象。穷苦的人,会感觉生活无望,而富有的人,也会感到生活失去了奋斗价值。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这个网络社会被放大,也同样被放在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在文化领域中,也存在这种消极现象,发生了一桩桩突破道德底线的社会事件。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毁人名誉、破坏社会和谐的事件,正是信仰迷失和缺乏追求的体现。即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消极现象有了明显的减缓增长速度的态势,也没办法否认这样的现象是突出的。这也成为了困扰全社会的大难题。因此,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青少年成为了这样的消极环境的牺牲品,网络上有许多青少年发表自己的消极思想,有的是对学习,有的是对生活。这些也影响到了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以崇尚品德为主要任务的德育教育的工作。
2.教学现状
(1)中职院校、老师、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消极认知。由于中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校间的竞争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最主要的竞争体现在升学率和就业率。因此,中职院校一直将教学和工作重点放在学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学生对这些的学习应用,能够更快地给中职院校带来收益和成效。所以重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工作方法受到了中职院校的重视和青睐。相对来说,德育教育是不能立竿见影的教育过程,有时候更会出现收效甚微的状况。在这些还没有成长起来的中职学生的面前,德育教学会显得宽泛,不知所云。所以德育教育就逐渐被中职学校淡忘,同样,老师会选择性地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选择忙于提升学生的书面成绩,这样的成绩才是看得见。除了学校、老师对德育教育的消极认知,学生存在着消极的自我认知。大多数学生在还没到懂事的年龄,由于贪玩耽误学习,没有考上高中,而被迫选择了中职院校就读。在外界的消极认知的环境影响下,他们大多存在自我放弃的心态。在他们心中,他们是被老师、家长所放弃的。(2)德育老师感情的消极现状。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能教出敏而好学、勤学多问的学生,但是在面对中职学生时,老师很容易产生无法教育成材的疲惫感,认为他们的职业目标没办法达成。在长期付出、但毫无回报的情况下,老师与学生时常会出现互相抱怨甚至对立的局面。德育老师总会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去教育这些孩子。久而久之,除了工资,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没有了教学的热情和发挥自己职业价值的愿望。老师的麻木和渐渐定向的思维,更加拉开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3)德育老师及学生行为的自我放弃。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讲大道理,学生听的都是老掉牙的故事。大部分德育老师认为德育教育的内容本来就是抽象、不易讲述的,并且没有根本解决的办法,就算改变讲课的内容也无力改变德育现状。大部分德育老师的消极态度让德育教育的改革内容一直没办法推行下去。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理想,教学方式的更改也不会改变学生的根本态度。学生的叛逆思想并不是源于不愿意听德育课的内容,而是对学习的厌恶。基于这些原因,德育教育的改革变得寸步难行。
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可行性